南宁3月26日电 题:大石山深处的“田园牧场”
记者刘伟、徐海涛、钟泉盛
“今年我准备养400只羊、200只鸡,猪和牛也都扩大到200头以上,并计划带动40户贫困户。”望着农场里散养的牲畜,年过七旬的老黄依旧意气风发。
老黄名叫黄明忠,是广西崇左市天等县进结镇民元村龙脉生态农场的负责人。农场占地300多亩,晌午暖阳下,成群的牲畜在平坦的草地上或自由觅食,或晒着阳光休息,远处还有一些马匹的身影。群山环绕中,整个农场看上去一派田园牧场景象。
在天等,这样的场景可谓罕见。由于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天等县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石山林立。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人均不足一亩地,石缝里刨食曾是不少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当地至今还有5万多贫困人口,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
“最初和别人说起回家养牛种田的想法时,大家也都直摇头,觉得我在说傻话。”黄明忠回忆说。10多年前,他从县里退休回到老家,买了5头牛早出晚归。“开始时,还有村民在这里种些小麦、玉米,一起放养牛羊,慢慢大家就都放弃了,只剩我一人。”
深山里难得一大块平地,为何村民又弃地撂荒?进结镇党委书记罗国谣道出了原由:农场所在的位置过去是一片水涝地,四周山高谷深,每逢汛期,雨水一过,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就面临减产问题,山洪大时甚至连带着庄稼、土壤一起冲到山下,农民们难过得不行。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望着春天水涝地上绿茵茵的青草,黄明忠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发展特色养殖,没准是个好主意。”老黄拿出攒下的积蓄,又买了几头母牛,开始搞起生态养殖。经过几年繁育,养殖的牛过去不足10头,现在有了50多头,并在2007年开始有了收益。
“基本上只卖公牛崽,母牛都留下用来扩大养殖规模。”逐渐有了养殖心得的黄明忠有了更加长远的计划。养牛平均两年出栏一批,而养羊的话,一只羊一年至少产2只羊羔,老黄算清收益账,租下荒地,在交通不便的山坳里靠着肩挑马驮,搭起了羊舍。
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冷清的山谷慢慢地恢复了往昔的生气。在此过程中,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也让老黄对乡村发展更多了一份底气。瞄准生态农业的广阔前景,他探索轮牧种养和科学管理,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打造有机食品。
“山里资源少,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产业。”在黄明忠印象里,近年来,家乡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老人和孩子留守。瞅着农场里牛、羊、猪、鸡等养殖品种多了,他请来附近村屯的三个贫困户,一起打理农场,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带动他们脱贫增收。
2016年底,老黄的儿子黄元辉也辞去了国企的工作,从外地回到家乡,开始在农场忙碌。在政府的支持下,父子俩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围绕着扶贫产业、订单农业,想点子、做规划,想办法带动更多人参与。
如今,农场的牛、猪均已超过百头,存栏肉鸡上百羽、羊300多只、马近20匹。“贫困户既可以在农场务工,还能依靠农场技术指导,在家自己搞养殖或委托给农场饲养,农场提供保底价收购。”罗国谣说,目前当地政府正着手完善民元村附近的道路,并帮助建设专业的牛栏和猪舍等供农场租用,租金将全部用作村集体经济收入。
行走在农场内,记者不仅体验到了南国不一样的牧场风光,更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今年我准备一边在农场做工,一边在家养蜂,年收入肯定超过一万元。”贫困户李廷宏聊起未来,信心满满。
1.《田园牧场 大石山深处的“田园牧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田园牧场 大石山深处的“田园牧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