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左)与时任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在北京参观明十三陵。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编译 贾晓静

“在中国军事家孙子撰写《孙子兵法》25个世纪后,在郑和乘坐5倍于‘哥伦布’号的大船出海5个世纪后,如今,中国正在发生一些激动人心的事。”美国财经媒体《巴伦周刊》在7月8日发布的“回顾创刊百年”系列报道中这样写道。

《巴伦周刊》隶属美国默多克新闻集团,于1921年开始发行,是西方最早关注中国的媒体之一。在1921年刊登的一篇报道中,这本以“精准判断和透彻分析”闻名的杂志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中国已经从时代的麻木中觉醒”,而“美国注定要分享中国的经济转型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繁荣和财富”。它预言,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确实在觉醒。不过,与其说是从“麻木”中觉醒,不如说是从列强长达几个世纪的剥削中觉醒,并走向世界强国之列。

几十年来,中美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中国是美国眼中“巨大的、未开发的劳动力市场”,1949年后一度被美国视为“敌人”。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从尼克松总统的外交重建,到特朗普总统的贸易战,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百年前,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另一种层面。《巴伦周刊》对中国最初的了解,仅限于那些“细心、温顺、肯吃苦的工人”,“他们对每小时2美分的工资感到满意”。当年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不知道,不久后,中国共产党就会登上历史舞台,终结这种“对低报酬的顺从”。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企业从没停止尝试利用中国劳动力市场。1923年出版的《巴伦周刊》称:“中国工人大概是运输界工资最低的。”到了1931年,该周刊觉察到,虽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仍然“低得可怜”,但“正在向前迈进”。

《巴伦周刊》第一次注意到毛泽东是在1937年,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对抗日本侵略。1941年,美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希望这片土地“建立新的工业”。当时,美国许多公司在中国有“重大利益”,飞机制造商柯蒂斯-莱特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中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中美因此爆发军事冲突。《巴伦周刊》在当年7月的文章中写道,遇到“久经沙场的中国军队”后,美国国内一度出现了对“糖、咖啡、汽车、轮胎、电视机、冰箱”等商品的“恐慌性抢购”。

在那之后,东西方之间的冲突成了中美关系的主题。直到1972年,尼克松震惊世界的对华访问之旅,让两国关系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当时,美国媒体对此举报以“歌剧式的颂扬”。

1979年,美国正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在那之后,中美在贸易领域爆发冲突。1996年,美国威胁对中国实行知识产权方面的“严厉制裁”,中国表示将对美国进口商品实施“关税反制”。

《巴伦周刊》称,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中美关系可谓跌入谷底。特朗普政府指责中国“操纵货币”,并掀起了一场漫长的贸易战。然而,美国企业打开中国市场的梦想并没有因此破灭。《巴伦周刊》撰稿人莱斯利·诺顿曾在2001年这样描述美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热情:“几乎没有哪家跨国公司不在公示中增加对华投资计划。”

2013年,《巴伦周刊》撰稿人兰德尔·福赛斯在其著作《可怕的新世界秩序》中指出,中国一直在发展和变化: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不断缩小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之间的差距。

如今,距《巴伦周刊》第一次关注中国已经过了一个世纪。站在百年节点上,该杂志写道:“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麻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中国青年报]百年前,美媒预言“中国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青年报]百年前,美媒预言“中国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90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