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14万余名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
这种表达能力的退化,也是我曾经提到的“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恶果,这种互动联盟是好事,体现了对文字失语的反思自觉。
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
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
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很多组员都想找到一种不那么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 来源:澎湃新闻
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就像一个脱口秀选手依赖着提词器,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那什么,是吧,你懂的。
有人用当前热门的网络“热梗”编了一段话,有网友说: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特别费解……
这便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
语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
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把梗当成现成的外套,渐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
怎么戒除电子媒介装置,恢复文字自我生成能力?我有三个建议。
其一,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说到底,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都是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的。视频不是用来学习和思考,而是娱乐和消遣的,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只会激发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费。
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不会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而读书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抽象的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读书是从容、双向和可以反复的,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原来,脱口秀节目里妙语连珠的易立竞,对面有个提词器。
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短视频给废了。文字的表达需要文字阅读的激发,所以纸质书的阅读,无须依赖其他装置,有一种自动的文字生成性,促进我们用文字思考并将文字输出。
读书,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拿着纸质书去读,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一个失语者的反思很有道理,他说:“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
是的,那些碎片化的东西都是别人“输出”的东西,营养很低了,很难有维持你“再输出”的营养。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
生活在这样一个新词语大量流行的时代,很多人已渐渐不再努力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
其二,多创造机会自己去秀,少看脱口秀。脱口秀很少是临场脱口、语言天赋的体现,多是写好的文案然后照着提词器念,营造剧场笑果。看脱口秀只是娱乐,并不能提高你的文字表达和交流欲望,相反,哄堂大笑中甚至会压抑你的表达。
那种文案的精彩营造出的现场感染力和语言天赋假象,让人更不敢开口说话,我的语言多无趣啊。让你停留于“别人说得好好啊”的傻乐中,跟着重复那些所谓的爆梗、包袱,“脱口秀”语言也是别人的语言,免除自己去说去写的劳苦,再次压抑了自我文字的主动生成。
少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的脱口秀,实在觉得语言干瘪贫乏的话,多看文学经典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柯勒律治在他的《传记文学》中谈到,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作为对令人极为感叹的景观的特征的一种含糊表达,他是很鄙视的,觉得退化的词汇“多美”使多姿多色的整个景象失色。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
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语言干瘪,张口就那么几个词,牛啊,yyds,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灵动可爱。
图自王左中右微博(这一篇其实就是对赵元任《漪姨》的仿写)。
其三,戒除对网语、省略、表情包、奶化语言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状态、微博当成表达,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这种“亲近性、排他性”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
不妨试试,坚持一个月,文字能力必能复健。
(原标题:新华每日电讯: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流程编辑:TF021
1.《新华每日电讯灵魂发问: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华每日电讯灵魂发问: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92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