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率持续攀升,但德尔塔、阿尔法等新毒株层出不穷,人们对抗新冠病毒的战争远未结束。
进入9月,国药集团、科兴中维和康希诺(688185,SH)等新冠疫苗企业集中放出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增强免疫效果的研究成果,叠加国内外关于特效药、二代疫苗的消息,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火苗。
但是,资本市场看起来并不买账。9月8日,多家新冠疫苗公司股价走低。事实上,自8月初特效药消息传出后,许多投资者将二者看成竞品关系,新冠疫苗板块也陷入低迷状态。
这种认为特效药能打败疫苗的“初印象”能否获得科学支持?新冠疫苗企业的发展逻辑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
第三针接种迫在眉睫,研究密集放出
据9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消息,截至9月6日,全国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约为9.7亿人,按照14.12亿的总人口算,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68.69%。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新冠疫苗的研发成果。自去年开始,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截至目前,共有6款新冠疫苗在内地获批使用。按照技术路线可分为灭活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3种。
从公司来看,灭活病毒疫苗主要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北京生物和武汉生物两大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康泰生物(300601,SZ)生产;腺病毒疫苗由康希诺-U(688185,SH)生产;重组亚单位疫苗由智飞生物(300122,SZ)控股子公司生产。此外,复星医药(600196,SH)供应至我国台湾地区的mRNA新冠疫苗也于8月3日在中国台湾地区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根据现有数据,这几种技术路线的疫苗,不管之前验证的保护效率有多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变异株的出现,疫苗的效率都会打折扣。公众对接种第三针疫苗的讨论日渐升温,“新品未上,研究先行”的局面也随之出现。9月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祥喜团队与北京大学、科兴中维母公司科兴控股合作,在国际科研平台medRxiv上发表论文《接种第三剂灭活疫苗能够增强抗新冠病毒回忆应答的强效性、广谱性和持续性》,为接种第三剂灭活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9月5日,国药集团方面透露中国生物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第三针加强补种方案,正等待方案审批通过。
9月7日,康希诺生物官方微信也发布消息称,研究表明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初免、用康希诺生物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进行加强的免疫程序,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且免疫效果要显著优于两次均采用灭活疫苗的接种方式。
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团队与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等合作单位在medRvix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说明了在研究中接种两针灭活疫苗,再接种一针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作为加强后抗体水平升高78倍。
对于这种现象,市场猜测是各企业为接下来申请第三剂灭活新冠疫苗的接种预热。作为病毒学专家的金冬雁并未对此感到意外,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第三针疫苗接种话语权的归属看,第三针的打法和执行时间取决于监管机构的态度。
“提供接种方案和相关数据,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他们后期申请通过的基础,但拍板的权力还在监管部门手里。”金冬雁告诉记者,目前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维持时间有限。“打第三针迫在眉睫,特别是重点人群。”
疫苗交锋特效药,疫苗还是防疫首选
金冬雁提到的重点人群是指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年纪较大或有既有病的高危人群。记者注意到,在此前接种针对新冠原始毒株的疫苗时,前者排在接种人员的前列,而后者是被排除在外的。
在金冬雁看来,这是之后接种第三针疫苗时需要调整的地方。以扬州棋牌室为例,虽然密闭空间内人员密集,造成空气不流通,再加上一部分人防护意识相对薄弱,这是大量老年人中招新冠的原因。但让其暴露在风险之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接种两针新冠疫苗。
这也催促着相关企业尽快研发出新疫苗。今年8月,辉瑞的合作伙伴BioNTech曾表示,有意在当月展开临床试验,以确定其新型mRNA疫苗能否更好地预防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变种。而如果试验数据证明该疫苗能产生免疫所需的抗体反应,预计在100天内就可以投入生产。
这则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针对某种新冠变异毒株制造疫苗的难度并没有大众想象得那么高。金冬雁也直言,这一做法本质上“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要不要”。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专门针对某一种变异病毒的疫苗可能只需要两三个星期就能完成,但是随后可能要花很大部分时间在临床试验和审批手续上,这就可能导致新疫苗指向的毒株已经被更新的毒株替代,而新疫苗上市后是否能抗衡其他变种的毒株,在动态变化的疫情中很难讲。
但是,这并没有淹没药企的热情。据北京日报报道,在9月3日召开的服贸会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党委书记、新冠疫苗三期临床项目全球负责人朱京津介绍,针对印度发现的“德尔塔”毒株和南非发现的“贝塔”等变异毒株开发的新疫苗,又称二代疫苗,现在已在武汉所和北京所研发和制备好了。其中,中国生物研究院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完成了一二期临床。
另据《Nature》杂志9月3日报道,印度于近日紧急授权批准了全球首款新冠DNA疫苗,同时也是全球第一款DNA疫苗“ZyCoV-D”,让新冠疫苗的发展空间充满更多可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过,目前业界对变异病毒的疫苗存在着不同声音,不少人把更多希望寄托在听起来能“药到病除”的特效药上。
根据“中国生物”微信公众号近日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血液制品板块企业天坛生物(600161,SH)研制的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为治疗用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是全球首款采用新冠灭活疫苗免疫后血浆制备的新冠肺炎特异性治疗药物。
这一消息并非横空出世。早在8月初,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再生元制药就表示,正在开发的新冠病毒抗体药物组合已经在36只恒河猴和50只仓鼠体内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组合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对动物有效。两种单克隆抗体的药物组合几乎可以完全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动物。
从8月初起,这些消息让不少新冠疫苗板块企业的股价“应声倒地”。那么,特效药和新冠疫苗究竟是什么关系?“药定乾坤”的时代是否即将来临?
对此,金冬雁持否认态度。他告诉记者,目前公众对于疫苗和特效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二者的关系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并行不悖,各有各的用途。
以流感为例,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按时讨论、更换毒株,免除临床报批的规范流程,使得流感疫苗以每年一次的频率及时更新,帮助公众防御流感;但流感的两款特效药——金刚烷胺和Tamiflu(克流感),效果的差距就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患者使用前者一段时间容易产生抗性,但使用后者产生的抗性有限,所以是一款更理想的特效药。
这也使得特效药像是薛定谔的猫。金冬雁表示,在未来6至12个月之间,(特效药)肯定会层出不穷,但有没有效,有多有效,都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
“如果新冠病毒能有像克流感这样的特效药,可能会发挥一定作用,但归根结底,要解决病毒的问题,都是要靠疫苗的。”金冬雁说,世界上的病毒病,完全靠药物控制的比较少,基本上是要靠疫苗解决,目前来看疫苗还是防疫首选。
能否持续助推业绩,关键在于疫苗迭代
不过,第三针新冠疫苗接种还有许多问题待解。
例如,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疫苗,还没有出现像流感疫苗那样全球化的规范流程,为了消减疫苗的时滞,全球专家还需要继续推进相关研究,对确定待选毒株、更新频次、报批程序等进行共同协商。
而在配合解决这些问题上,企业响应比较积极。因为从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看,新冠疫苗俨然成为各疫苗公司的业绩助推器。
以市场覆盖率较高的科兴疫苗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实现收入约144亿元,同比增加约14%;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约84.8亿元,同比增加近6倍。如此迅猛的高增长被认为与其将科兴中维作为联营公司以权益法入账有关——去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向科兴中维出资5.15亿美元,持有后者15.03%权益。在中期业绩公告中,中国生物制药直言,“由于个别联营公司业绩亮丽”,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整体为上市公司带来合计约75.85亿元的盈利贡献,扣除相关税项后实质盈利贡献共约69.06亿元。记者查阅中国生物制药往年业绩报告,发现该“个别联营公司”指向科兴中维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康希诺的新冠疫苗在今年上半年国内附条件批准上市,并获得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紧急使用授权,为康希诺贡献了主要业绩。根据半年报,康希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61亿元,同比增加51057.7%;实现归母净利润约9.37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02亿元。
在新冠疫苗的助推下,智飞生物的业绩也实现了飞跃。今年上半年,智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31.71亿元,同比增长88.33%;实现净利润54.91亿元,同比增长264.94%。
营收和利润端的高增长主要源于自研产品(含新冠疫苗)销售贡献。其中,智飞生物负责新冠疫苗研发的全资子公司智飞龙科马异军突起,实现营收53.13亿元,实现净利润34.49亿元,净利率65.09%,为新冠疫苗业绩贡献体量。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第三针接种终将落地,那么,新冠疫苗对企业的利好期或将进一步拉长。但金冬雁认为,虽然未来可能会持续需要新冠疫苗,但是中国疫苗产品也必须更新换代,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同时,深圳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何山对记者表示,疫情只是一个刺激因素,并不会改变疫苗企业的长期发展逻辑,国内疫苗企业的未来并不只是看新冠疫苗,还要看各公司管线的推进情况、新品的落地以及全球化。
何山还指出,近期疫苗板块下跌不能全部归因于特效药露面,主要还是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产品降价,股价出现回调。但是,投资者需要认识到,未来,新冠疫苗和特效药是可以共存的,其中前者建立屏障、降低重症与死亡率,后者用于减轻重症患者症状。
每日经济新闻
1.《第三针接种迫在眉睫,研究密集放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第三针接种迫在眉睫,研究密集放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93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