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夫演奏Op.30 No.6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解析纪念门德尔松丨《威尼斯船歌》的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1809一1847).出生于德国汉堡,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直努力追求全新的创作风格,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极富诗意、浪漫情趣。其作品以简洁、精炼的和声与章法、严谨明晰的曲式和生动优美的旋律见长。他在短哲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由他首创的无词歌无疑是其众多成就中的一颖耀眼的明珠。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影响不断扩大。音乐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模式。他们需要开辟新的创作道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产生了许多以钢琴音乐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特性乐曲和标题小曲,这些题材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无词歌就是代表性的一种体裁形式。而提到无词,.就必然会让人想到脍炙人口的威尼斯船歌。

船歌原为船家之歌。18世纪末作曲家们模仿‘船歌“风格来创作,形成一种体裁,习惯上称之为“威尼斯船歌“。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三首《船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小品作品。门德尔松在去意大利旅行期间,曾倾听过运河上的船夫们忧伤的歌声,留下深刻印象,并以这种音乐风格陆续创作了多首《威尼斯船歌》。通过对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作初步分析,并从中探寻其“无词歌“之创作特点。

一、三首《船歌》的结构分析

1、《无词歌》Op.30 No.6

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 “引子”部分有6小节,左手的固定音型已预示了全曲的特点,犹如静静的河水轻轻荡漾,既有动感,又能保持安静平稳的和声进行。在3、4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标记为渐弱,仿佛小船划破水面,泛起的波纹渐渐散去。因此第5、6小节的左手音型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描写出一种漩涡般的流动。 A乐段:低声区依然保持固定音型不变。高声部开始出现歌唱性旋律,有两个相似的长乐句组成,两个乐句由强到弱,具有绵长的气息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舒缓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 B乐段:为全曲的高潮段落。以第2、3小节渐强的递进式展开并利用离调的手法以增强气氛,然后通过一个很弱的颤音将作品又带回原来的旋律,并以二重唱式的形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从而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声的变化从2、4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经过28小节的减七和弦离向下属和弦,音量增至最强,音响变得非常开朗而激动,并达到高潮,之后逐渐恢复平静,至37小节回到主调,由属和弦进入,至第44小节是最后一句歌唱性旋律,到第48小节第一个音结束。在这个段落当中,音乐的渐强与渐弱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最强的部分既清晰、激动而又不过分。 尾声部分由第49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北京依然是低声区的固定节奏,其中出现有颤音开始的两句压缩的主题动机,并在主和弦的和声中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仿佛小船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一片宁静的水面。

周铭孙讲解Op.19 No.6

2、无词歌Op.19 No.6

作品为由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 引子:7小节,音型式的,这部作品在音型上较前一首不同,形象更加具有漾动,似乎在描写黄昏临近,威尼斯小镇上较多数量的小船涌在水面的景象。同样是在三、四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但标记为渐强至“sf“,而后迅速减弱至p,仿佛船桨迅速而有力地划过水面溅起浪花后,泛起阵阵余波。低声区音型同样是轻柔而富于动感的。而第三小节至第五小节的高声区则有了‘p一一sf一一p“力度的表现,使人想象到“船桨在静静的水面划过”这一过程。 A乐段:为第8至第17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a乐句在经过较长的引子之后,缓缓呼出一个连续下行的歌唱性旋律,仿佛有人在某条小船上轻声唱起一曲童谣,具有歌唱的“悠扬”气质;而a1乐句前半句很明显地是复述式的歌唱,后半句则好似有风儿吹过伴随歌声发出轻声的呼啸。这一部分的旋律,特别是两个乐句开头的比较,al乐句从谱面标记的“p“来看,较a乐句更弱一些,给人以忽隐忽现之感。 B乐段:为第18至第25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下属调展开,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b1乐句回归主调,并以开放性的半终止结束,加强了作品的贯通性,为后面的旋律展开作铺垫。这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体得力度变化较为复杂。 C乐段:为第26至第34小节.平行、方整、守调的常规型乐段。全段在主调上展开,即在调性上回归主调,两个乐句平行而尾部形成呼应。全段尾部以离调手法进入到下属和弦.而后为K46—D7—t,是典型的传统和声手法。全段大量出现的“连奏断音”的符号.即不是完全地断开也不是完全地连音.而是在连贯基础上的断奏.形象地展现出“夕阳西照,船家归来,整个水乡既喧闹又祥和”的景象,分寸感把握的非常之到位。 尾声:由第35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与前半部分形成呼应.昭示着整个小镇在夕阳西下恢复夜的平静,但耳畔时有歌声的回荡,即所谓“余音绕梁’。

周广仁讲解Op.62 No.5

3、《无词歌》Op.62 No.5

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中部、变化再现单二部曲式。 引子:4小节,音型式的,与前一首大致相同,低声部“pp”与高声部“ff”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演奏时要极为注意。而这两者在音型(分解和弦式)与长音连贯加之力度的差别。描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荡澡的平静的湖面(低声部),临湖的教堂响起的了洪亮的钟声(高声部),似乎还有回声(高声部的反应)。调性在a小调上展开,给人以种平和而略带伤感的意境。 A乐段与Al乐段:第5第21小节,平行、方整、守调、有反复的常规典型乐段。A乐段(第5小节至12小节),弱起而歌唱性的旋律给人一种淡淡的沧桑感,似向人述说着这小镇的历史。Al(第14小节至22小节)是A乐段的重复。应特别提出的是:Al乐段的开头是一种带状的旋律形态,其是将A乐段以平行八度式的整体加厚。这两个乐段有着明显对比.,A乐段好像是一个声音在述说,Al乐段则是好像有更多的人加以应和。 B乐段:·为第26至第49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大属调展开,功能型布局强;b1乐句经过短哲连接后回归主调,尾部出现以bll为代表的那波利和弦。整个乐段给人动荡的印象,情绪波动较前两首较大。 尾声:第50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材料碎片,结尾处进行主和弦的华彩性分解,结尾更是以“皮卡蒂’终止的方式结束在其同名大调上,使作品风格骤然明朗。而这应该正是全曲的的真正基调。

门德尔松音乐思想初探丨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他被瓦格纳称为“大自然的风景画家”,大自然主题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2、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征初探丨他的作品纯朴典雅、清晰自然,充满生命力,给黑暗中的人以曙光;3、门德尔松: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4、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丨有人比喻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门德尔松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5、

1.《门德尔松三首《威尼斯船歌》的曲式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门德尔松三首《威尼斯船歌》的曲式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