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和欲望

每一个离开家乡小镇,到大城市闯荡的姑娘,心里都住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怪兽,郭海萍也不例外。

大学毕业,20岁出头,还没真正看清生活的完整面貌,被大城市的光怪陆离和灯红酒绿迷惑,以为凭着一腔孤勇就可以闯出一个金光闪闪的未来。欲望是个好东西,但最终需要实力来托举,否则,欲望就成了痛苦。

郭海萍大学里学的是化工,毕业后进了一家日企做文员,交了一个同样一穷二白的男朋友,两个人瞒着父母租了个阁楼同居,跟邻居合用厨房,会因为谁偷用了谁的油据理力争,生活掉进鸡毛蒜皮的琐碎。

贫穷最可悲之处就在于此。它会不断侵占和压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让你变得狭隘,短视,丧失自信心。

郭海萍想买房,一套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是合理的欲望。

什么叫做合理的欲望?

跳一跳够得着,又是生活所必需的,就是合理的。对于普通百姓,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合理的,想一天换一个名牌包是不合理的。

逼仄的蜗居环境,不断攀升的房价,孩子的到来,都让海萍买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她的灵魂,寤寐思服。

最终导致海萍想要借钱买房的导火索,是女儿。

因为租的房子太小,妈妈提出把孩子带回老家,海萍迫于现实困境,同意了。但是,这世间有什么事比母子分离更残忍呢?更可悲的是,好不容易捱尽了苦苦的思念,终于可以趁假期回老家探望女儿,海萍发现,由于长期的分离,女儿跟自己不亲。

有一个细节特别生动。因为女儿犯了一个小错误,海萍决定给予小小的惩戒,当她问女儿要怎么惩罚她时,女儿说,“妈妈抱”。

这件事直接击溃了海萍的心理防线。“生她受了两茬罪,顺产的罪也受了,最后还是得剖腹,肚子上挨了一刀。喂奶得了乳腺炎……最后,她跟我不亲。”

这样的痛苦,每个做了妈妈的人都能理解。

海萍决定不等了,必须买房子,把女儿接过来一起生活,立刻,现在。

所以才有了后来“小贝不愿意借那6万块钱”,导致小贝和海藻之间感情的裂缝。

你说海萍贪婪吗?是的。她为了自己能买房,逼着丈夫去跟公公婆婆要钱,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跟自己的妹妹借钱。当得知海藻只有8000块存款时,不假思索地让她把小贝的存款拿出来。

所以很多人评论说,海萍太自私。

确实自私。

可是深入到这个人物内心的沟壑,细细探究那些来龙去脉与幽深曲折,你又会发现从她的情感逻辑来看,又是那么合情合理,并且,你会感到深深的悲哀。

你会发现,每个普通人,都渺小,都可怜。被自己的欲望裹挟着,又受制于自身的局限。

自私和伟大

因为忍受不了和女儿分离的痛苦,所以海萍决定举全家之力借钱买房。这种自私,一方面导致了丈夫铤而走险借高利贷,另一方面,成为将海藻推向宋思明怀抱的力量之一。

为什么海萍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私”?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伟大的。

于婚姻而言,海萍认为自己肯陪着丈夫吃苦,是一种伟大。这当然是传统女性的“托付”心态决定的,她们会认为,我嫁了你,你就应该给我提供优渥的生活,一旦让我受了委屈,那么便算作我对婚姻的付出,你是要欠我情,感我恩的。

于原生家庭而言,海萍从小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妹妹,在海藻找不到工作的半年里,哪怕自己只有一间陋室,也要分出半间来给妹妹住。在自己经济窘迫的条件下,仍然每周雷打不动煮大餐给海藻打牙祭,这种付出,也是一种伟大。

一般来讲,一个家庭里面的姐姐,是最容易跟父母共情的。“长姐如母”,她们会把父母的责任当作自己的责任,她们更容易感知和体察到父母的痛苦,但是这种付出,有时候必然会造成心理的失衡。最好的例子,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的曼璐。对海萍来说,也是一样。

因为人性都是相似的,没有人天生伟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正常的人性都是寻求着付出和得到的平衡。

失衡的心态,会导致被这种伟大的付出感反噬,对海萍来讲,就表现在心安理得地向海藻和小贝借钱,在得知海藻做了宋思明的二奶之后,并没有极力劝阻,而是半推半就地默许着妹妹滑向了深渊。

你看,人类多么软弱。那么爱妹妹的海萍,在利益面前,也无法做到斩钉截铁。

她贪恋着借住的那套豪宅,贪恋着宋秘书随时可以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贪恋着人家的资源和人脉,如果没有海藻,海萍不会得到外教兼职的机会,也就不会为她日后打开新事业的大门。

可是,如果将海藻的人生悲剧,都怪罪于海萍的自私,也是一种不公平。

因为,推动一个人行为的最大力量,永远是内驱力,而不是外力。

海藻向宋思明借钱帮海萍还高利贷的时候,海萍明显地感觉到海藻交了“不正常”的朋友,海藻是怎么说的呢?她说,“我也不全是为你,我没那么伟大”。

海藻对姐姐,是有着“报恩”心态的,但一个人同样不会伟大到,为了报恩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事实。

海藻也是有私心的,她对宋思明动了心,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可一次次用帮助姐姐的理由,来宽慰自己,减少自己的负罪感。

人性多么复杂吊诡,有时候你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人类太擅长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美化自己的真实欲望。我们总说要做真实的自己,其实真实最难,因为你自己都不愿意面对。

依赖和成长

海萍这个人物身上,最可贵的一点,是“成长力”。

十年前《蜗居》热播的时候,很多人盛赞海萍是“独立女性”,这一点我是不认可的。

海萍并不独立,她骨子里是非常传统的那种女性,对婚姻有“托付”心态,像很多婚姻里的妻子那样,常常拿着小鞭子抽打自己的丈夫,把生活的不如意都归罪于丈夫的没本事。

她为了一块钱,跟苏淳大吵了一架。她真的心疼那一块钱吗?不是的,丈夫赚钱的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欲望,所以一旦苏淳有了哪怕一丁点的疏忽,她就会借机把所有的压抑委屈和亏欠,统统发泄给他。

她会指着丈夫的鼻子骂,“你看看你自己像个男人吗?要能力没能力要本事没本事,你干嘛要结婚?为什么要结婚,娶妻,生子?你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当时真是脑子进水了,怎么会嫁给你这样的人啊?”

什么是独立?我选择,我承担,我负责,才是独立。

想找有钱人,没问题,想清楚了那就去找啊。

找了个穷人,又怪人家没本事,没有给你提供优越的生活,就有点欺负人了,也是不够聪明的表现。

海萍像多数传统女人那样,望夫成龙,把生活的困境,归结于自己嫁错人。她在自己的工作上毫无长进,十年来依然是个小文员,拿着固定的薪水,做着最基本的买房梦。

可是,别忘了,当她得到一个兼职的机会时,也是拼尽了全力去抓住。没错,能够当上外国人的中文老师,还不是靠着海藻的牵线搭桥?可,她抓住了,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打好这份工,才有后来源源不断的外国生源找过来。

独立,并不是说,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

从打这份兼职工开始,海萍是有成长的。她的这份成长力,才是贫穷灰暗人生里的,那一束光。

真的别小看女人的成长,一旦她们意识到,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要靠自己,彻底戒掉依赖心理,她们能够爆发出来的潜能,是巨大的。

最后海萍开了自己的中文学校,买上了梦寐以求的房子,自信坦荡地走在阳光下,我想编剧对于女性的成长和独立,是充分肯定的吧。

软弱与贪婪,自私与伟大,依赖和成长,我们在一个人物身上,看到如此复杂,矛盾,立体的多面,这是人物的可爱与真实之处,同时也预示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女人只有真正独立强大起来,才能过上自由富足的人生。

1.《如何评价《蜗居》里的郭海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如何评价《蜗居》里的郭海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