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岁的张光斗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仅不是什么‘泰斗’、‘大师’,也不是科学家,我就是一个工程师,一个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
"
原文来自《瞭望》新闻周刊,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综合编辑
张光斗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是中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之一。在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工作的70个年头里,张光斗的言行展示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爱国、奉献、正直、敬业。
2002年之前,作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他一连几年每年都要去几趟三峡工程现场。“我很想去三峡工程再看看,但可能去不了了。”在清华大学为他从事水利水电事业70周年而召开的座谈会上,他道出了心中的遗憾,“我年纪已经很大了,很多事情做不了了。”从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为军工生产建设一批小型水电站,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张光斗的身影伴随着当代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说起水,他总是充满深情”
在接受采访时,张光斗纠正了记者的提问:“不是水在我生命中占什么位置,而是水在老百姓、在国家中占有什么位置!”
他从历史上的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谈起,讲到了新中国几次大的水利工程,总结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与水斗争的历史。目前中国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很多水不能用。没有水,谁也活不了。人不吃饭,10天死不了,但不喝水,3天就会死。”
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光斗,深为中国水资源的未来忧虑。1989年,他与水利水电科研院的陈志恺联名上书中央,力陈水资源的严峻局势,提出解决对策。
1998年,张光斗等人又向中国工程院建议设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历经两年的艰苦工作,这项研究提出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
为呼吁全社会保护水资源,他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笔耕不辍。
“我总觉得,老百姓还要过下去,子孙后代还要过下去……”说起水来,张光斗心中满是深情。这样的情感充盈着他与水相伴的人生。
“现在应是报国的时候了”
风华正茂的张光斗先生
张光斗1912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的一个贫寒家庭,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年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
22岁的张光斗到国内各水利机构和工地实习,看到各地洪涝灾害频繁,水利事业不兴,想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1936年,他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1937年,又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这时,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辞谢了导师、国际力学大师威斯脱伽特教授的挽留,威斯脱伽特深感惋惜的说:“哈佛大学工学院的门是永远向你敞开的!”
回到中国的张光斗成为一名水电工程师,他在四川先后负责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等中国第一批小型水电站,为抗战大后方的兵工厂雪中送炭。
1945年,张光斗被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任命为全国水利发电工程总处总工程师。
1947年底,当时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来华工作的柯登总工程师即将回国,他劝张光斗举家迁往美国,可去美国合办工程顾问公司。张光斗表示:“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和培养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建设、为人民效力。”
1948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要求张光斗把所有重要的技术档案和资料图纸都装箱转运台湾,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和协助下,张光斗把20箱资料秘密转移保存下来。
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为新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留下了宝贵的技术资料。
执数十水利工程设计之牛耳
1949年底,张光斗应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施嘉炀的邀请北上清华大学任教。
1950年,他在北京饭店参加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新中国第一个春节招待会。周恩来握住他的手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很重要,黄河长江的防洪兴利任务很重,要努力工作。”
1951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几千年来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得以实现。
1958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大胆创新,采用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当时在国内均属首创。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周恩来称赞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先后参与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咨询,他对这些工程提出的诸多建议,在中国水利界传为经典。
1963年、1982年张光斗先后两次率团参加国际大坝会议和世界工程师联合会。通过努力,中国取得了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和世界工程师联合会的成员国地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为表彰张光斗自该校毕业后在水利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就,特授予他1981年度“哈兹(haas)国际奖”。
张光斗说:“我愿把自己全部的本事使出来,让国家用得上。”
三峡工程开工后,年近九旬的张光斗(中)每次检查三峡工程质量,都要艰难地下到施工仓面,亲自观察混凝土浇筑情况。
水利部长的泪水夺眶而出
江河不治,水利不兴,则无以安邦。张光斗说,水利工程师对国家和人民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水利工程在细节上1%的缺陷,可以带来100%的失败,而水利工程的失败最后导致的是灾难与灾害。所以,他把责任看成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情。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密云水库,大坝保护层发生局部坍塌,身处“文革”逆境、在黄河小浪底接受劳动改造的张光斗半夜被叫醒,他须火速赶回北京救急。已是64岁的他连夜上路,不顾一切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奔波在大坝工地,检查施工质量。
几十年来,无论负责哪一个工程,他一定要去工地;到了工地,一定要去施工现场。工程的关键部位,再艰难危险,他也要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七八十岁的老人早该安享天年了,可张光斗还在钻千米坑道,爬几百米深的竖井。
当年在葛洲坝工地,为检查二江泄水闸护坦表面过水后的情况,年近80岁的他,乘坐一只封闭的压气沉箱下到了20多米深的水底,开沉箱的工人惊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年纪的人还敢往水下钻!”
在长子不在的那几天,他把自己关进了房里,两天过后,他走出房门,拿出的是上万字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
时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接到这份意见书,泪水夺眶而出。
最大梦想的实现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那一年,张光斗80岁,建设三峡工程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中心专家组副组长。面对汇集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总字数达300万字的这份报告,他每天拿着高倍放大镜,从早到晚,逐字逐句反复推敲审核。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光斗,每年至少跑两趟三峡工地。爬孔洞,下基坑,哪里不放心,他就往哪里去。他说:“工人师傅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
2002年4月,90岁的张光斗第21次来到三峡大坝工地,顺着脚手架往大坝上缘的导流底孔登去,查看了两个底孔后,他回到了地面。“我实在是爬不动了。”他说,“要是有力气能爬,我一定再去多检查几个底孔。”
2006年5月20日,张光斗在家中收看爆破拆除三峡大坝围堰的电视直播,当礼炮般的爆破声响起之时,94岁的他激动得站起身来……
“做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先做人”
写书时候的张光斗先生
在不去大坝的日子里,张光斗迎来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成立,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
他还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
他在清华园的讲台上整整站立了50个春秋。“一条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洪道”,这个例子,张光斗从上世纪一直讲到今天。
坚持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是他毕生的教育理念。学生们交论文,他要先设一道槛,看有没有经过实验论证或工程实践检验,如果没有,对不起,立即退回。他告诉学生们,在水利工程上,绝不能单纯依赖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因为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如果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依然是一个“零”。
张光斗对学生们说得最动感情的一句话是:“做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先做人。正直,爱国,为人民做事。”他已是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材,其中包括16位两院院士、5名国家级设计大师。
1997年,85岁的张光斗决定学习使用电脑,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敲着键盘。1997年,写下了《科教要兴国,兴国要科教》;1998年,写下了《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在1996年至2000年,他写下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信文章就有32篇。
1998年12月18日,他写完关于《高等教育法》的读后感和建议,当夜即患感冒,发高烧送进医院,一住就是17天。
“我还想为人民做些工作”
张光斗的生活已离不开手杖和轮椅了,他依然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拄着手杖在屋子里转6圈,然后吃早饭,开始工作。
上午,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当天的报纸和信件。他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就相关问题会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或者写信,提出建议。如果觉得问题特别重要,他就会搜集资料,拿出论据,写成文章投寄报刊,甚至上书中央。
他这一生,有许多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采纳,包括1992年他和王大珩等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上书,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
他为有关报刊杂志及有关部门写下的文章信件难以计数,人才外流问题、反腐败问题等等,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他说话不留情面。在参观工厂企业时,每听到主人兴致勃勃地介绍那些引进的先进技术与生产线时,他会马上跟一句:“在消化、吸收方面,你们做了些什么?”
1996年张光斗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工程成就奖,2001年获得中国水利学会功勋奖,2002年获得中国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奖——光华工程成就奖。
张光斗的心中还有许多未了的愿望。2005年8月13日,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人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后人造福。我一生为此努力,但贡献不大。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而洪涝干旱灾害频发……我93岁,生活能自理,头脑清楚,无大病,是很不容易的。我还想为人民做些工作,对工程和国事写些文章……”
来源:大坝新闻
1.《致敬张光斗——中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创建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致敬张光斗——中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创建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