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符国胜
整理丨陈如德
回忆苗建中竹崀农场五年知青生涯
符国胜约我到文昌市老年人大学楼下休闲茶店喝茶聊天,谈到知青在文昌时,他神采奕奕地追忆起41年前的往事。他24岁当文昌县农业局副局长,分管竹峎国营农场,并任场书记、场长,管理有一大批上山下乡知青的劳动与教育工作,其苗建中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由于苗建中父母在工作上曾有过交往。
苗建中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从小受其父母言传身教,他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品德,无声地浸润在苗建中幼小的心灵之上,至今念念不忘。
1924年,他父亲苗立发出生于辽宁省桓仁县八道沟村的贫苦家庭,父辈有三兄弟,都先后走上革命道路,而三叔却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1947年,父亲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整编为第四野战军),立即投身于解放战争中。在1949年解放海南战争中,第四野战军给父亲苗立发授予大功一次。
海南解放后,他父亲奉命投身于土改运动,时任文昌县土改工作组副组长,负责文城镇上截、北架、后坑村等几个村工作。在土改中认识了文城镇上截村姑娘黄福荣,后来成为苗建中的母亲。他们婚后第二年生下一对龙凤胎,就是苗建中和姐姐。
1954年他父亲申请转业,进入文昌县商业系统,碾转各单位,如供销社、粮食局、县副食公司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被定为“走资派”,下放到基层。因此苗建中和符国胜书记有了交往。那时,符国胜在潭牛公社从当共青团书记到管企业领导,后来当县国营竹崀农场书记兼场长;苗建中和父母住在潭牛供销社,父亲是老革命,虽然被下放到门市部,但是群众都很敬重,还说他父亲教子有方!我对他有好感,赞叹:“苗建中确实是个好青年,为人诚实,勤奋学习,又热爱参与社会活动。团委就决定苗建中当为入团培养对象。而我和苗建中的关系也逐渐密切,加深了解了他的为人和家庭背景。
下乡决心
一天下午下倾盆大雨,苗建中到竹崀农场符国胜宿舍外面放声在直叫:“符书记在家吗?”我便走到外面一看,他径直向我走来,一边脱下湿淋的雨衣,直叫“符书记,”“哦,是苗建中,有什么急事,冒雨而来。”我热情接待他到宿舍坐谈,才知道他是为着报名参加知青上山下乡的事。我便劝告他,“苗建中,你父亲同意否?现在你已高中毕业当了二公堆供销社门市代销员,是有机会转正的,要考虑前途的问题。”
他直截了当地说:“你当团书记介绍我入团时,是怎么说的,要跟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说,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现在党号召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是很好的机会吗?”
我深思,便说:“苗建中你是革命后代的根苗,倘如在农场磨炼,定会茁壮成长,还能为农场干一翻事业。”因此,就满口答应办理他的进场手续。
当饲养员
1974年8月,烈日当空,苗建中头戴竹笠,背着简单的行李包,到了竹崀农场,我一见如故,热情接待,安排他到第二队当奶牛饲养员,还给他介绍农场的生产概况。从此,他的知青生涯第一站,就是当奶牛饲养员。
我说,“农场目前的生产任务,是饲养奶牛,以生产牛奶供应市场。因为牛奶除了凭证分配给场员购买之外,还需在市场销售,一般都供不应求;所以奶牛养殖,成为农场的拳头产业,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好门路。但是饲养奶牛和挤奶,还要经常和牛粪便打交道,是一项艰苦工作。”他微笑的接着说:“没问题,”于是他就乐意地承担此重任。
苗建中有一股牛劲,对工作任劳任怨,讲到做到。他不怕苦,不怕肮脏,不管刮风下雨,都精心养牛、挤牛奶,搞好环境卫生工作。还参加农业劳动;还学习多种经营的各类食品加工。如做付竹、酱油,他一学就懂。
在1976年,海南科委交给该场一个科研生产项目:“南方饲养奶牛生产试验”。场部成立科研小组,决定苗建中当为组长。他感到有压力,必须以能者为师,认真学习。他阅读了有关奶牛饲养的科技书籍,边学习,边实践。他照顾的奶牛,非常周到。因为南方和北方的气候不同,饲养方法有差别,其灵活应用,做好奶牛的保温、洗牛身及牛棚的环境卫生;还着重调配牛饲料的营养值等,如牛粪便呈现黑色,为营养不达标;或过黄色,为营养过剩,都做了适当调理。在挤牛奶时,天气寒冷,要用温开水洗擦奶房后,才慢慢的用手挤奶。 他那柔软双手,挤奶都挤出结实的手茧来,从未叫苦。经过半年的试验后,他负责管养的奶牛,在奶牛挤奶的高产期,其中有一头奶牛,日挤奶量达到72市斤,成为全场以及海南的最高产量,打破了农场饲养奶牛20年来的最高纪录,并博得海南科委的好评。
凡人善举
苗建中不骄不躁,为人正直。1975年,他在竹崀农场当第二队副队长时,农场为了再发展饲养奶牛生产,由于国家指标批拨的饲料数量有限,再者当地粮食资源匮乏,场部就决定外出市场购买饲料,寻求发展畜牧业,便派他和吴里里俩出差。他们先后到广西梧州、河唇、玉兰等市区采购。按市场价格,一吨花生渣比本地价便宜200元,因此,他们第一次就和商家洽谈购买了一批花生渣,商家就给小费每人100元,当为倒扣。他接到倒扣款后,想着这100元,就等于一个职工三个月的工资呀,还可以解决了不少的生活问题。但是他想到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为人民解放事业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鞭策自己,办事要为国家人民利益着想。父亲也从未搞特权,其一家六七口人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小房里,孩子又多,挤在一起连打个转身都很难。而父亲却安慰他说,还有人家比不上我们呢!在那经济困难时期,父亲经常出差采购物资,却从没有为家人捎过什么小东西,连糖果、饼干的小零食都没有。他想着若将此款归为已有,不是以权谋私吗?他越想越感到十分羞辱,就和吴里里谈心里话:“我们出差的一切费用补助,场都供给了。这倒扣的200元,应该交给场才对呀,”在他合情合理的倡议下,得到吴里里的支持,该款就全部上交场部,并博得了场部的信用和表扬。因此,他的廉洁奉公精神,一时传为佳话。
茁壮成长
苗建中的知青生涯,都是在阳光雨露的温存滋润下,在此广阔天地艰苦辛勤地耕耘,逐步生根、开花、结果。他经过5年时间的考验,在那艰苦岁月的磨励中,已成为生产能手,生产标兵。他进农场半年后就晋升为第二队的副队长,然后当选为农场共青团委副书记。他以身作则,无私无悔,艰苦奋斗,带领一批年轻人,为发展农场经济生产事业,创佳绩、结硕果。因此他年年都被评为农业学大寨的积极分子。
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场部号召知青们,要继续积极报名参加高考,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知青们欢喜雀跃相告。苗建中想,学业的荒废太久了。但由于他经常学习、读书看报,写材料,打报告和研读一些科技书籍,在语文方面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再加上他搜集了一些高中课本和有关书籍,所以,他拟考文科。然而,名落孙山。
符国胜说,我唯怕他泄气,就语重心长地鼓励和开导他,做人要有志气。还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从今天起,你要努力学习,争取在明年高考夺魁。”
在1979年秋,苗建中被高考录取了,天道酬勤,不负他这个有心人。当苗建中离开农场时,恋恋不舍地对我说:“感谢党、感谢您的培养。进了大学后,一定好好学习,收获知识、收获理想、收获未来,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拿出他的相片,赠给我留念,期望今后得到联系。(见下图相片)
苗建中大学毕业后,在海南省政府部门工作,曾当任海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海南省民政厅厅长,现已退休,他还经常与我联系,永葆青春的革命情谊。
注:符国胜,在当文昌市地震局局长时退休。现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
作 者 简 介
陈如德文昌市人,职业:医生,社会职务:第七届文昌市政协委员、文史委员,海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一级作家、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调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海南诗社理事、文昌市中华诗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紫贝新声》副总编辑。
曾当中学教师、《海南日报》通讯员、《海南侨报》特约记者、海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文昌市作协理事。
1960年,结业于文昌师范初中师资培训班。一生爱好文艺,笔耕不辍。从1955年起,发表作品于《文昌报》《文昌文艺》和上海《萌芽》杂志。到1986年后,其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海南日报》、《海拔》等国家、地区级报刊。其中作品获1994年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评为文学类一级作品、1997年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艺术研修会评为优秀奖、2003年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全国作品评比一等奖并授予优秀作家荣誉证书、2004年全国政协主办的“中华纵横”征文大赛分别评为二、三等奖项,并到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领奖。其传略分别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多部辞书。著有《椰海扬帆》《岁月如歌》《历史的见证》《文昌历代建置录》等册。
声明:本文照片来源作者陈如德提供。
《会文网》乡亲投稿栏目自从上线一直的得到会文同乡的投稿支持,阅读转载量日益增加,我们甚感欣慰!也证明了我们《会文网》挖掘会文乡音乡土文化思路是正确的,是可以在会文民间形成一个有利于会文乡土文学成长的氛围。
感谢大家对会文网成长的一贯支持,感谢会文同乡作者不厌其烦给我们写作投稿,感谢所有读者持之以恒的阅读和建议。
1.《回忆苗建中竹崀农场五年知青生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忆苗建中竹崀农场五年知青生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