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鲁迅头像雕塑熊炳明1999年中国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今天是他140周年生日纪念日。
年轻时被迫背诵很多鲁迅的文章,长期以来与鲁迅老师产生了一些隔阂和嫌隙。慢慢成熟,重读鲁迅,才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动,认识了真正的鲁迅。
鲁迅一生都在批评,愤怒的火焰没有燃烧。那个封建制度的遗患、民族个性的缺陷都是他无情地展开的,受到了猛烈的鞭笞。
单击以输入图片说明
图2鲁迅
读书的时候,看到他的文章里站不起来的、疯狂的人物,看到他愤世嫉俗的文章,特别可笑。半信半疑的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者》)现在读起来,总是背脊发凉,句句戳心,好像骂的就是我自己。(莎士比亚)。
当然,鲁迅也不总是“被讨厌”。除了写文章外,他在其他领域也颇有成就。
首先是语言学。鲁迅在日本学医,日语自然是好的,同时自学过德语、俄语也自学过,当过外语老师,翻译过大量著作。
第二,美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自成一派,热衷于设计。北京大学徽章是他1917年设计的。一方面鲁迅对绘画的鉴赏能力也很高,对艺术的研究也很深,一方面引进西方图画书启迪中国人,另一方面收集中华古物,追溯传统。
图3。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徽章。
正是这种万能型伟人给最后一代中国大师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很多文学家写鲁迅,很多艺术家塑造过鲁迅,其中法雕家熊炳明的作品流传得最好。
熊炳明1922年出生于南京,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儿子。他从小就热爱艺术。大学选择哲学、教育、心理学的专业,争取巴黎公费留学的第一年,仍然学哲学,后来转学雕塑走艺术家的道路,一辈子定居法国。他是法三剑客的赵武戏、吴冠中、周德军一起交流学习的好朋友。熊炳明和吴冠中早年因专业不同而无话可说,后来提起鲁迅聊天时,彼此相遇,互相憎恨。他们一辈子以鲁迅为精神导师,保持各自的风骨。
熊炳明有着中国文化的深刻积累和对西方哲学的深刻思考,他转行雕塑的时候已经找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说:
化身结束后,晶体形成,所有的面和点都达到不可移动的状态。在奇梦的工作室里,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作品,知道这样的作品,并且第一次用艺术的视角触摸中国佛像,我好像挨了一棒。突然意识到雕塑是什么,雕塑的最高峰是什么。(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这次访问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启发,我感到哲学的终极追求和雕塑的终极追求是相通的。我决定去学雕塑。—— 《美术研究》 1992
熊炳明开始在西方的入口处创作艺术,一开始比较看不起中国的古典艺术,直到他看到外国的古代中国雕塑,他才感到羞愧。原来祖先的业绩已经这么高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有更明确的方向。
单击以输入图片说明
p;index=5" width="640" height="909"/>图4《母亲头像》 熊秉明 1979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5《乌鸦》熊秉明 1973年
1999年,熊秉明受北大校友会委托创作不锈钢浮雕。随后,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完成鲁迅塑像。熊秉明采用多片铁板的焊接,突出硬朗的线条,勾勒出鲁迅先生傲骨铮铮的冷峻。又以黑铁为材,更加深了作品坚毅的个性。他曾经谈过创作“鲁迅头像”的构思:
鲁迅的纪念像当是铁质的。铁是鲁迅偏爱的金属。铁给人的感觉是刚硬的、朴质的、冷静的、锋锐的、不可侵犯的、具有战斗性的。在文章中,在小说中,他常以“铁似的”来比喻他所赞美的人物。《铸剑》:“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发黑眼睛,瘦得如铁。”《理水》:“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秋夜》:“……而最直最长的几段,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6熊秉明和友人及鲁迅头像
熊秉明是懂鲁迅的。他用相对抽象的方式提炼鲁迅的个性,将他“横眉冷对千夫子”的无畏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刻画得淋漓尽致。
图7《孺子牛》 熊秉明 2002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摘自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1.《【熊秉明】他描写了真正的鲁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熊秉明】他描写了真正的鲁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3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