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派新闻记者罗信实习周深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徐光启曾作为“中西汇通一人”,确立了上海勇于面对时代变化、善于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基因。毗邻曙光溪墓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是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文献收藏,对中外图书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有重要影响,是世界三大汉学文献中心之一。

11月2日,2020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文献大全——《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张书楼张振熙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淮海中路1555号)拉开帷幕。这是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面”)连续16年推出的年度收藏品名牌文献展览,是以收集外国文献为对象的首次主题展览。展品包括上图收藏的两部西方《摇篮本》、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语和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世界上最早的英汉-汉英词典《华英字典》、早期西方本土汉学家的代表作之一《中国官话》

展览分为“食化灌”、“汉学流变”、“中学书展”、“西学东进”、“格致互通”等六个部分,聚集在近代上海城市“融会创新”的道路上。据悉,展品中近60%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方选本文献,10多种展品首次展出。

延长至11月22日。彭派新闻记者首先举行探险展,为读者挑选了几件特别值得一看的珍贵展品。

2020上海图书馆收藏精品文献展3354“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书友会藏书楼稀有文献展”。如果全文没有特别的说明,照片将由彭派新闻记者罗欣拍摄

展览会的第一部分展示了近代上海的变迁。18世纪上海租界地区曾经是泥泞荒凉的郊区,曾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到20世纪30年代才大致接近现在的样子。一本《汉法拉字典》展现了1849年潮滩历史的原貌,这可能是大多数人能近距离看到的第一张潮滩照片。

有趣的是,这本书里还有一张从近距离角度拍摄的1893年滩涂全景照片。通过两张对比,人们可以发现上海在那50年的发展变迁。

1849年外滩历史原貌徐家汇张书楼

作为国内开放最早、发展最快的港口,上海从城市建设到文明生活都遥遥领先于时代。上海市民比绝大多数国民更早开始享受自来水、电灯、煤气、电话、电车等现代文明的产物。上海也是国内第一个拥有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现代城市文化标志的城市,拥有东亚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一百年前上海人,吃西餐,看足球,炒股,电影院放着最新大片,报纸杂志上随时可以找到新鲜的娱乐节目和景点推荐。

此次展览展示了上海早期公共图书馆书目、博物馆导航、双语烹饪指南、专业体育报纸、女性时尚杂志、当地名人传记等罕见文献。例如,1906-1913年英文版《几何原本》是上海最早由女性编辑的时尚杂志,由Jarinsi报社发行。有球类比赛、慈善义卖、时尚打折等生活信息,可以了解晚清上海的实际日常。

英文版《上海(1843-1893):模范租界的诞生、成长与庆典》

接着展览是“食画馆”部分——,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文献就已命名为“赛里斯”。据说生活在印度北部的赛里斯人很高,皮肤像河马一样厚,刀不合适。(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健康》)他们声音洪亮,寿命达200岁,善于做生意。这种认识也记录在古希腊人狄俄尼索斯的《社交上海》中,长期影响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在展厅,1477年的《社交上海》特别受到关注。这是上图中珍藏的西方“摇篮本”之一。这本拉丁语文献代表了古希腊当时对世界的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为止,对欧洲人的世界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1477年《世界论》

另一部西方《摇篮本》是1480年意大利文献《世界论》。西方《摇篮本》是指欧洲15世纪中叶至1501年的活字印刷本,诞生于“从抄本向印刷本过渡”的历史阶段。

这部《世界论》是欧洲中世纪的想象游记,作者没有去过东方,全部内容取材于《曼德维尔游记》 《曼德维尔游记》 《世界镜鉴》等

。该书是西方“游记汉学”的又一代表著作,十分畅销,在当时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马可·波罗游记》。有意思的是,这些游记无不将中国描绘为“遍地是黄金”的天堂。神秘、遥远、富裕、广阔是彼时西方对中国最深的印象。

1480年的意大利文献《曼德维尔游记》

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也是现场一大珍品。这是现存最早的《论语》西文译本印刷本,也是早期中国经典西译的代表之作。

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

而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有“欧洲中国热的圣经”之称。全书较之前任何一部有关中国的著作都更为全面与翔实,犹如一部中国百科。它依据27名来华传教士的报道、回忆录、书信、著作等整理编纂而成,书中记叙了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的地理、历史、自然、农业、风俗、社会等信息。

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

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1815-1823年)则以《康熙字典》为底本,采用英汉对照的方式,引用大量中国经典文献作为词汇例句诠释,同时还含有许多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不仅是当时西人学习中文的重要工具书,也是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1815-1823年)

在18、19世纪,各类关于中国官话与方言的教材、字典也大量成书。比如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的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详细介绍了汉语的发音与音调、各类汉语词性及句法。《中国官话》为早期西方本土汉学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汉学家与华人合作对汉语语法的一次研究尝试,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说到《中国官话》,也必须说到在法国国家印刷局收藏着的距今两三百年的中文木活字。这套中文木活字从法国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摄政时代(18世纪上半叶)开始铸刻至19世纪初完成,数量多达十几万个。傅尔蒙与黄嘉略合编的1742年版的汉拉字典《中国官话》采用的正是这套木活字,1813年小德金奉拿破仑编撰的《汉法拉字典》也是。

时至今日,这套中文木活字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貌,它的是欧洲中文活字印刷的历史见证人,也推动了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的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

接着来到“中学西传”部分。1879-1883年的《中国文化教程》由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蒞编译,此书是晁为来华会士编写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包含经、史、子部多种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土山湾印书馆早期出版的西文书籍代表作品。有趣的是,在经史子集之外,本教程还包括了“八股文”这一学习大类。

1879-1883年的《中国文化教程》

除了教程,人们可以找到外文版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都有着相似的翻译过程:先有节译本,随后各种节译本使得原著的影响增加,加速全译本的出现。比如《红楼梦》刚刚开始刻本流传的时候,英国伦敦出版的《评论季刊》刊载了一篇匿名书评,里面引用了德庇时节译的一段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据考证四大名著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红楼梦》。

1913年,在东北、山东、山西等地传教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将《西游记》翻译成《天国行纪》,第一次以英文单行本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西游记》的故事,委托上海广学会出版。现场展出的上图馆藏为李提摩太签赠潘慎文的签名本。

李提摩太译《西游记》,1913年

再往下走,人们还能看到中西科学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三代同堂的《几何原本》和它们背后绵延两百多年的故事。

故事的开端要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讲起。欧几里得是一位古希腊学者,他所处的年代大约与孟子、庄子相近。《几何原本》是欧几里得最重要的传世作品,是古代几何学的集大成之作。传世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共有十三卷,而有意思的是,利玛窦和徐光启都说过《几何原本》有十五卷,那多出的两卷是哪里来的呢?

原来,是十六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克拉维乌斯整理了古代名著《几何原本》,他不但为这部书作了详细的注释,还增补了两卷新的内容,于是有了十五卷的《几何原本》。克拉维乌斯也是“格利高里历”的奠定者之一,“格利高里历”又叫做“公历”,就是我们平时在用的历法。

利玛窦是克拉维乌斯的弟子。他和来自上海的开明知识分子徐光启成为了朋友,两人开始了《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最终只完成了十五卷《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刊行于1605年。

两百多年一晃而过,后来同样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位学者在徐光启的故乡上海相遇了: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47年来到上海,在华三十年,成为了汉学领域的专家并且收藏大量珍稀文献。李善兰是浙江海宁人,精通数学,有《方圆阐幽》《对数探源》等著述。1852年李善兰来到上海,在墨海书馆结识了伟烈亚力。两个人也是一拍即合,决心完成利徐二人未竟的事业,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1858年刊印了《几何原本》后九卷。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几何原本》的故事,到这里才算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本次展览中,上图从馆藏的珍稀文献中选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几何原本》: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极少的1858年后九卷初刻本,可谓《几何原本》的三代同堂,以此纪念在“会通中西”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中外前贤们。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克拉维乌斯评注,1591年,拉丁文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译),清抄本

《几何原本》,伟烈亚力、李善兰(译),1858年,中文

编织起四百年来“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历史脉络的徐家汇藏书楼形成了以西方汉学、历史、宗教、地理、艺术、哲学、科学为特色的中外文献馆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丹麦、希腊、拉丁文等近20种语言。

此次展览通过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104种珍稀文献展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内涵,以“文明互鉴”为视角,展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蕴;揭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

上图方面表示,通过展示这些珍稀馆藏文献,人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中,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如何成长,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如何形成。

此外,徐家汇藏书楼本身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其书库设计具有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展览现场还模拟了藏书楼内部场景,首次通过三维数字建模,让读者可“互动参观”。本展览也是上图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梁佳

1.《【1849年】从上面的徐家汇张书楼稀有文献展可以看到1849年滩涂历史的原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849年】从上面的徐家汇张书楼稀有文献展可以看到1849年滩涂历史的原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4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