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行动、重要抓手。目前,全省已建设16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161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 3051 亿元,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带动作用。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联盟联合南方农村报、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推出“丰收南粤云端见系列报道之探秘广东宝藏园”,通过 VR、短视频、海报、图文等形式全景式扫描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展现南粤大地丰收之美。第二期探秘广东宝藏园将带您走进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起探秘网红爆款小青柑背后的“技”忆。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陈皮是广东三宝之首。8月23日,#20年陈皮一斤卖到3000元#让陈皮冲上了微博热搜,获得1.2亿次流量,让陈皮再次出圈。

新会陈皮因为#20年陈皮一斤卖到3000元#,上了微博热搜榜单

以江门市新会区特有的茶枝柑晒制而成的新会陈皮,具有“药食同源”的独特性,是广东十大道地药材之一,随着陈化时间的延续,陈皮的价值越高。2017年,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新会陈皮产业园”)正式获批。在新会陈皮产业园的带动下,新会柑种植面积达约为10万亩,新会陈皮(柑)茶产业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产量近1万吨,产值达32亿元。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会茶枝柑成为制作新会柑茶的道地原材料

出身名门

柑果与普洱茶碰撞而成的网红茶饮

每年十二月份新会茶枝柑收获的季节,新会的家家户户或买柑食肉或买柑取皮,将陈皮作为调味料烹制各式菜肴、糖水等,形成了独特的陈皮食用文化。味蕾的记忆最为深刻,在某种程度上,根植于新会或岭南人味觉的新会陈皮,已逐渐深化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很多新会人会把它悉心珍藏,作为女儿的嫁妆,旅居异乡的华人,将它视作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留恋。

近年来,新会立足于新会柑、新会陈皮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资源禀赋,实现了新会陈皮产业产品的迭代更新,其中的一个主打产品便是新会小青柑茶。

作为新会柑普茶的重要代表,新会小青柑茶成了备受欢迎的网红茶饮

两种古老的饮品,陈皮和普洱茶都会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愈发珍贵,但两者的结缘却来自一个偶然的故事。据传,柑普茶是由出生在新会县良溪乡(今棠下镇良溪村)清道光六年(1826)进士罗天池所创,他曾经在云南任职。

据说,罗天池从云南回到家乡的第一个秋天,不慎得了感冒,无意中用了陈皮水去冲泡普洱茶,喝了以后觉得香气和滋味都不错,咽喉舒畅,喝了两天之后感冒得到好转。于是,他每次喝普洱茶都会加上一点陈皮冲泡。在他的宣传和引导下,柑普茶在良溪流传开来,之后又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逐渐成为一种流传民间的制作技艺。

2020年12月,新会柑茶制作技艺被纳入第六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形成了包括新会柑普茶、新会柑红茶、新会柑白茶、新会柑黑茶等在内的新会柑茶产业体系。其中新会小青柑茶,因淡雅的柑果香味与醇厚的茶味交融,碰撞出新奇又奇妙的口感,备受追逐。

新会柑茶的原料——新会茶枝柑可谓“出身名门”。早在2006年,新会茶枝柑与新会陈皮双双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仅有的一果双标志产品。新会土地肥沃,有机质丰富,又正处于咸水与淡水的交界处,灌溉用水一直是海水成分和淡水混合的特殊水质,加上三山环抱的天然屏障,使得新会茶枝柑成了品质优良的道地产物。

根据新会茶枝柑采摘的不同时期,可分为柑胎,小青柑,青柑,大青柑,二红柑,和大红柑等几种。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是采摘大红柑制作新会柑茶的关键时期,历经精选、制果、填茶、生晒、陈化等工序制作而出的新会柑茶陈香醇厚,回甘悠长。

与新会柑茶陈香醇厚的口感不同,每年七、八月份采摘的小柑果,皮厚饱满,富含朝气,与来自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普洱茶组合,将会出现神奇的“中和”效果:熟普茶醇平和,青柑清爽芬芳,熟普的仓味不再明显,青柑也变得略微柔和。

每年七、八月份采摘的小柑果,皮厚饱满,富含朝气

据统计,在新会陈皮产业园的推动下,新会陈皮、新会柑茶等的经营主体已超过1000家,产值32亿元。2019年,新会柑茶品牌价值高达126.2亿元,被评为“粤字号”2019年最有价值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基因传承

工业化思维助推陈皮行业标准发展

自2017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新会陈皮产业园立足“一块陈皮”“一个柑”的资源禀赋,创新“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大创新举措,推动新会陈皮及新会柑茶产业的规范化、精细化、品牌化的发展。

在江门市茶之柑陈皮茶业有限公司冲茶村种植基地内,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柑园内安装有数据监控设备、田头气象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同时,农场还安装有物理防虫灯、防护板等设备,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新会陈皮产业园在标准化种植、智能化施肥等设施方面给与巨大的帮助。”江门市茶之柑陈皮茶业有限公司经理谈祺添介绍,冲茶村种植基地被纳入到新会茶枝柑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名单,配套了10万元的奖补资金,建设有水肥一体化设备、气象监测设等现代化种植系统。同时,柑园内还配套建设了“田头检测室”,能够在田间地头对农药、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快速检测,保障采摘的柑果的质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会人,新会区泓达堂陈皮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长亮的孩时记忆中总是有着新会陈皮的身影。2002年起,他开始从事五金行业并大获成功,随后他开启了种植新会柑的跨界之旅,创新发展出一条“农业工业化”之路。

“之前新会茶枝柑种植多为散户,种植面积从几亩到十几亩,种出的果子大小和品质不一,难以统一标准。”如何在保持新会陈皮道地性的基础上,提升新会茶枝柑的标准化种植,成为廖长亮跨界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借鉴学习,廖长亮尝试探索新会陈皮产业加工技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整套新会茶枝柑的有机种植、无公害管理、水肥一体滴灌技术。他的新会柑种植基地的柑果产量从4000斤/亩,提升到了9000斤/亩。

同样,始建于1997年、在新会陈皮产业深耕近二十年的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丽宫食品”)亦深知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的生产工艺。从2011年起,丽宫食品开始研发柑普茶制作工艺,在选果、质量管控、生产工艺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的标准体系,2017年丽宫食品首次推出小青柑新品“侨宝·七月果”,一经上市就成为消费者热捧的产品。

“‘侨宝·七月果’选择的是一年内仅有的21天产期的茶枝柑,遵循‘四不采、三标准’采摘标准。经过层层筛的选果,会选择一个柑枝上有且仅会结出一个的优质‘单枝果’作为原材料。”丽宫食品副经理袁东余介绍,为保证每个柑果的大小,丽宫食品会用特制的“采果器”测量柑果,让所有采摘的柑果重量在45g左右,直径为40mm。采摘后的新鲜柑果,在黄金八小时内会完成挖果、冲洗、风干、填茶、仿日光生晒等48道工序,实现“侨宝·七月果”的初步加工。

“将云南特级宫廷普洱茶纯手工填入柑果壳后,‘侨宝·七月果’将被放入到升级版本的仿日光生晒房里,采用72小时9天仿生晒的冷热交替法,使二者的香气与活性物质相互渗透、柑果的清香与普洱茶的陈香相互融合。”袁东余如是说。

位于新会陈皮产业园内的丽宫加工厂

迎着朝露采摘后的新鲜柑果送到工厂后,正在经历清洗的历程

小青柑果正在用纯手工的方式,进行过开洞、挖果

手工将特级云南普洱茶填入柑果后,采用仿生晒技术烘干

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的生产流程。2018年起,新会陈皮产业园以“大加工”思路引领建设,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先后制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2个广东省地方标准,《新会柑皮普洱茶》等8项联盟加工标准,推动了陈皮产业加工的标准化。

据了解,新会陈皮产业园内的加工企业从2016年的50家上升至150多家,研发出“陈皮果酱”“陈皮酒”“陈皮酵素”“陈皮虫”“陈皮面膜”等30多个精深加工产品,第二产业产值达到39亿元。

联农带农

小柑果化身农户“致富果”

陈皮愈陈愈贵,故而有着“一两陈皮一两斤,百年陈皮赛黄金”的俗语。新会民间一直流传着“麻绳串灶尾熏,麻袋装阁楼放”的传统陈化方式,但这种方式易受天气和虫害的影响。为此,新会陈皮产业园配套建立了新会陈皮仓储、脱水、价格指导等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了多种“协会+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让中小农户也能够分享新会陈皮的溢价收益。

在新会,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柑树,每年10月份可以看到各家晒制陈皮的壮观场面。“‘柑皮’到‘陈皮’转化的关键一步,要在72小时内完成脱水。”新会陈皮村旅游部经理黄伟涛介绍,新会陈皮陈化的最佳条件是柑果皮含水量在13%左右,过高在陈化过程中易发霉,过低则容易破碎。

传统依靠太阳晾晒,受制于不可控制的天气和温度等因素,村民在脱水陈化这一制作工艺容易造成部分损失。黄伟涛介绍,为满足村民对柑果皮精准烘干的需求,村民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低温恒温的柑果皮烘干服务。此外,新会陈皮村还配套建设有1600吨的恒温恒湿的陈皮仓库,并安排专人进行虫害检测。

袁东余介绍,丽宫食品与新会区多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了丽宫产业联盟,签署农产品购销协议。“按照丽宫产业联盟标准去种植、施肥的农户,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去年的收购价为7元多/斤。”袁东余谈到,2020年丽宫食品带动新会柑种植约5900亩,合计带动4230户农户增收947.45万元,平均增收2239.98元/户。

在新会陈皮产业园的带动下,新会陈皮产业成了当地富民兴村的“致富果”。目前,新会陈皮产业园核心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5.5万亩,带动新会全区形成新会茶枝柑种植基地10万亩,种植户达5000户,种植点分布11个乡镇、193个行政村,种植新会柑的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较周边地区高出4000多元。

在新会陈皮产业园联农助农的模式下,喜获丰收的甘农笑逐颜开

【统筹】严亮 张璐 麦倩明

【策划】冼伟锋 樊静东 李金玺 马炳华

【文案/脚本】陈佳纯

【出镜】杨娉婧

【记者】杨俊鹏

【见习记者】池奕霏 李维康

【摄影】程麒

【摄像】柯学潜

【设计】莫淑霞

【来源】南方农村报

1.《青柑怎么形成的 蛆柑是怎么形成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柑怎么形成的 蛆柑是怎么形成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2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