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酒喝了之后突然涨价了。

一些酒,喝喝,酒厂的酒没了。

有些酒,现在很少提及,

但是它曾经辉煌过。瓶峰的老酒里回荡着当年不纯的气质。

文君主,现在不温不火,几乎看不到这个酒厂的动作,但她是中国白酒中故事性最强的白酒品牌之一。

随着酒行业各路英雄突飞猛进,文君酒显得默默无闻,就连寻找她的故事,都不得不先拂去一层厚厚的尘土。

“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提到文君酒,容易让人联想到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买得文君酒,来寻司马琴”(《文君井赏析》,清,宁缃),虽然很少有人会仔细追究故事的原委,但大众都希望世间多一段美好的故事,不然也不至于引得杜甫都发感慨,“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文君井

是呀,假如没有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围绕着文君酒的传奇色彩将失去大半,而没有了这一段传奇,中国的酒史与酒文化也将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说文君酒,还得先从故事说起。

一,窈窕当垆只为贫

文君酒名字的起源于汉朝,孕育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是汉代写赋最牛逼的人,文体大师,风华绝代。鲁迅老人家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乳名叫“犬子”,有点像以前农村为了孩子容易养取名“二狗”,原理是一样的。司马相如因为特别崇拜战国的蔺相如,自己改名为司马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传》

司马相如少年时就读书练剑,有事没事腰里就别着个大宝剑。

不过,司马相如在朝廷打工的时候并不被当汉景帝所赏识。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保安(武骑常侍),经常陪皇帝出门打个野兔野猪什么的。但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他最想做的是捣鼓他的自媒体,做一个皇帝喜欢看的10W+大号。

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被很多人转发,但汉景帝没有点赞,这让司马相如很失落。工作上专业不对口,再加上得不到老板赏识,司马相如便萌生了辞职的念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司马相如有个好哥们叫王吉,在邛崃当县令,知道司马相又混得很差,有心邀请他到邛崃耍一耍。这两个人在一起策划了一个垂名史册的项目——司马相如PUA卓文君。要论PUA的技术,司马相如堪称中国PUA界的鼻祖。

司马相如在当时是一个流量人物,邛崃首富卓王孙家的千金卓文君是他的女粉丝。司马相如先是搞公关事件,通过拒绝县令来访,名声大噪,引起首富卓王孙的关注。首富卓王孙特地设宴邀请,依然请不动司马相如,还得王吉亲自上门迎接。在宴席尾声的时候,使出杀手锏,弹奏《凤求凰》,撩得卓文君私奔。卓老爷子发现中了圈套,脸面挂不住,不想再认自己女儿。

卓文君为爱私奔,却发现司马相如家里只有几面墙,啥也没有,司马迁特地为了他创造了“家徒四壁”的成语。后来两口子到临邛当垆卖酒,一半为生计,一半是跟老丈人博弈。就像王思聪被纳入失信人名单一样,作为首富家的千金,沦落到卖酒多少有些凄惨。但坏景不长,最后卓王孙还是妥了协,给他们这对小商贩夫妇分了家产,以后就不用卖酒了。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名流的生活,就是这么枯燥乏味而又幸福。

汉代当垆卖酒场景

汉代酒业分为官营与私营,官营的酒由国家掌管,专供国事用,私营酿酒面向民间售卖。汉代酿酒是一种比较容易赚钱的行业,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两人搭伙,如果手脚勤快,养家糊口问题不大。不过对这两位刚有绯闻的人卖酒,一定也是网红店,流量肯定不会差。

司马相如确实有点鸡贼,但卓文君本人确是一个才女,“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就是她劝司马相如不要纳妾写的。卓文君大胆追求爱情的行为,不仅成为了民间传颂的故事,就连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歌颂不绝,文君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汉代宴席场景

文君酒的名字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流传,文君酒、临邛酒、瓮头春都与卓文君密不可分。

不过古代的文君酒跟现在的文君酒不是一回事。汉代时酒多是谷物酒,相当于现在的米酒,是黄酒发展比较低的阶段,因为制曲工艺限制,颜色多为翠绿色,酒精度在4度左右。当代文君酒属于蒸馏酒,跟汉代的米酒没有太多关联,文君酒只是在名字上借用了文君的故事,发展成了一个驰名的品牌。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

邛崃古称临邛,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被誉为“天府南来第一州”,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邛崃一词,在藏语中是盛产美酒的地方。80、90年代,邛崃曾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当时山东不少著名的酒厂的原酒皆来自邛崃,几乎每一位喝酒的人都无意中喝过邛崃的酒。现在的谷小酒,原酒也是来自邛崃。

如果茅台镇是酱香型酒的集散地,那么邛崃就是浓香酒的集散地,只可惜邛崃产原酒有名,但没有与之相称的王牌企业。如果硬要揪出一个,文君酒曾经最有机会。

文君酒厂发轫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寇氏烧房,清代康熙年间寇氏烧房被安徽歙县来的余氏兼并。余氏几代人在寇氏烧房原酿酒工艺基础上不断改进,并壮大规模。至民国时,寇氏烧房改名为“大全烧房”,其酒畅销各地,辐射西南,享誉海外,盛极一时。其瓶身广告语为:“大全烧房窖老,开设300余年。今又重新整顿,比前精益求精,砖曲固体发酵,西法走火熏蒸,真正回沙生料,毫无药料酿成。其味醇厚甘美,甘冽可口清心。醉后口不发渴,过饮头不眩晕。”

民国大全烧房酒瓶

1950年,四川全境解放,邛崃县专卖局组织私营烧坊建成“邛崃县酿酒联营社”,并在大全烧坊的旧址建厂,统一了“文君酒”的生产。1961年,组建了文君酒专门的生产车间。1962年,注册文君酒商标。1985年,正式更名为四川省文君酒厂。

从1951年到1992年间,尤其是80年代,文君酒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量到了1万吨,职工2000多人,工业产值过亿元,成为了一个国家二级企业。

啪啪啪,打脸全国评酒会

酒圈流传着很多“行业黑话”,“八大”、“17大”、“53优”,这些名词都来自于全国评酒会。全国评酒会一共举办过五届,虽然评奖制度有很多不够完善,但每一届都算得上中国酒业最高的荣誉。

89年评出的17大名酒

1989年第五届评酒会时,文君酒正风生水起,由于当时文君质量与口碑俱佳,外界对文君取得名次的呼声很高。但文君酒在第五届评酒会上愤然退场,随后评酒会也被国家叫停,这成为了一桩著名的公案。

对于这次文君酒错失评酒会奖项,流传着诸多版本。第一种说法,第五届评酒会要在第四届国家名酒名单(13种国家名酒)的基础上新增5家名酒,文君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都在名单上,当时文君酒的厂长乔其能(人称“乔老爷”)羞于与新增的某些品牌为伍,质疑评酒会的权威性,所以拒绝进京领奖,所以本来“18大”变成了“17大”。第二种说法是,当时沱牌曲酒跟文君酒同时争夺第17名,当时沱牌董事长李家顺放话说,沱牌已经“搞定了专家和评委”,这让乔厂长非常恼火,所以拍屁股退赛;第三种说法,文君酒在评委的小组讨论中与金奖无缘,屈尊于银质奖(如果文君酒不退赛就是“54优”),所以直接退出了评选。

在这三个版本中,前两个都有夸张的成分,第三种说法比较合乎常理。但不管怎么说,文君酒的退赛让评酒会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再加上坊间流传评酒会的各种内幕,国务院下文要求停办全国评酒会。

如果从传播的角度说,虽然文君酒没有在第五届评酒会上斩获奖项,但乔老爷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暗讽评酒会的文章,文君酒的退赛在当时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文君酒博得了全国消费者的同情,但这份品牌资源能能否利用好,也要看文君酒的造化。

文君酒接下来在拿奖这件事上似乎很争气,90年拿了天府食品博览会金奖,91年搞了个国产精品优质奖,92年上了“中国质量万里行”,并且还拿两个名字不大好记的国际金奖……

短暂的辉煌与快速的没落

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几年,是文君酒的高光时刻。据一位文君酒厂的退休工人回忆,文君在八九十年代在当时酒业风头正盛,在成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当时文君酒时不时就断货,拿酒需要找厂长开条子。酒厂外停满了等待拉酒“东风”货车,整条路被碾压的不得不大修。据说当时包装车间工人忙到不可开交,财务发工资要到车间去发。

红旗连锁董事长曹世如回忆说,从80年代初期开始,红旗商场(成都市中心国营百货商场)里面的酒水专柜总是客人最多的地方,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虽然这里陈列的品类不多,但是文君酒确实是当时市民非常认可的产品,与其他品类相比,文君酒也是卖得比较快的一个产品。当时作为成都最大的本地土特产供应的商场,几乎每周都会让文君酒厂家补货,而其他品类的酒水则相对周期比较长。到了1992年以后,整个中国白酒行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始不断翻新,比如有的品牌,开始主动跟红旗商场谈如何一起做促销,甚至一些外地品牌也开始主动联系红旗商场,希望能通过红旗的渠道卖和推他们的产品。在这个阶段,文君酒厂好像没有太主动地寻找一些新的营销模式和商业推广手段。大概在90年代中期,文君酒在红旗的销量好像逐渐减少了。

90年代初文君酒家族

就这样,文君酒在业务上逐渐与时代脱节,后来又遇到了一次严重的质量问题,在河南某地市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从此每况愈下。

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文君酒可谓一路逆袭,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厂长功不可没。只可惜这两位厂长都出身于旧体制,没有在变化中顺应潮流的远见卓识。乔老爷卸任于评酒会的后一年,没有能拿国家名优的奖项始终是一个绕不过的遗憾,这让文君酒在接下来全国市场推广中被动。虽然怒退评酒会是一次建设品牌的机会,但文君酒后续也没进一步进行巩固。

二任厂长邱世明是个大忙人,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进厂,最后一个离开,并且没有周末与节假日。他的日程表是以秒计算,一会在办公室,一会在接待室,一会在车间、库房、分厂,有时求见者刚赶到,他又出差了……为什么这样一个玩命工作的人不能带领酒厂走向成功呢?因为他不抓企业发展最核心的业务,沉迷于各类也许并不需要他的琐碎事件上,有意无意的把企业带向了衰落。

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90年代川酒集体雄起,除文君之外的“六朵金花”开始各领风骚,并且出现上市企业,把文君酒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而文君酒接下来的命运更让人唏嘘。

三,似曾相识“君”归来

2000年,文君酒厂由于资不抵债被蓝剑出资收购;2001年,剑南春控股文君酒厂。这段时间,文君酒厂把品质最好的原酒供给剑南春做高端酒,剩下的自己装瓶售卖,文君酒价格都在100元以下。

2007年,轩尼诗在与剑南春酒厂密谈三年之后,最终以55%控股文君酒厂,开启了把文君酒打造成“中国第一奢侈白酒品牌”的道路。

轩尼诗进入文君之后,停掉所有的低端流量产品,大力改善酒厂基础设施,改善品质,提高产能,还从酒鬼厂挖来了吴晓萍设计酒体,推出了天弦、大师甄选55等高端产品,将原本售价几十元的文君酒价格提高到了600-1500元,直接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旗舰产品开杠。

也许是轩尼诗对洋酒太精通了,他们也要给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文君染金发、穿高跟、换短裙,用西方的标准打造这位土生土长、历经沧桑的东方美人。当他们借助轩尼诗的原班市场团队把这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奉献给珠三角、长三角的高端客户时,发现之前的构想too young too simple了。经过长期的耕耘,文君酒似乎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2015年,轩尼诗撤资,文君酒回到了剑南春的怀抱。

轩尼诗时期的文君酒,品质不差、品牌高端、大师调酒、渠道高端、广告猛砸,除了市场不认可,别的都好。有人说,轩尼诗这是为文君酒进军高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那个曾经充满传奇色彩、被百姓津津乐道的文君酒,开始让大众越来越陌生了。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君酒在京东上把轩尼诗时代的酒打折清库。我还买过一瓶轩尼诗时代的55°大师甄选,在一次酒友组织的文君酒局上开了,虽跟80、90年代的文君风格不同,但水平确实是品质很高的浓香酒。

时间是公平的,目前80/90年代初的文君酒因品质优秀,受到很多发烧友与收藏者的追捧,这酒与当时的“17大”相比,毫不逊色。

经过几十年的折腾,经历各种起起落落的文君酒终于回归正轨,这个品牌将如何定位,只能拭目以待了。

1.《【茅台红酒卓】曾打脸全国评酒会的文君酒,为何走向没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茅台红酒卓】曾打脸全国评酒会的文君酒,为何走向没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3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