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

昔日诗人雅集的宛在堂

盆景园

台海网1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位于市区中心区域的福州西湖公园,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人文历史,是当地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素有“福建园林明珠”的美誉。然而,“大美”西湖的另一面——排涝滞蓄的水利功能,如今却鲜有提及。上月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林则徐疏浚福州西湖189周年学术论坛上,福州西湖造福百姓的这一功德,因林公卓越的治水才能而再次彰显。

有灵气的西湖

就江北城区一带而言,2005年“龙王”台风淹没7.93平方公里,2015年“苏迪罗”台风淹没6平方公里,2016年“鲇鱼”台风淹没4.6平方公里……由此造成的严重危害,至今仍令福州市民记忆犹深。

中心城区“傍山面江,地势平坦低洼,外江潮位高,暴雨频发,易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处长陈能志,概括了福州洪涝灾害“暴雨频次高、强度大、汇流速度快”几个突出特点。

西湖位于白马河上游,白马河水系汇水面积23.1平方公里,其中西湖汇水面积占了43.3%。城北的五凤山和西面的大腹山、金牛山及周边片区的暴雨洪水,经西湖调蓄后进入白马河,蜿蜒4.86公里,自北向南经彬德水闸排入闽江。

西湖日常保持5.8米左右的景观水位。排涝时,景观水位可预降至4米。20年一遇涝水时,可蓄滞到6.5米左右,蓄水119万立方米,相当于“6300万个桶装水”。“西湖20年一遇设计流量每秒84.2立方米,调蓄后出湖流量每秒30立方米。”陈能志说,其调蓄库容可容纳20年一遇6小时强降雨。

白马河宽12米至26米,河道库容较小,水位上涨快,而西湖滞洪库容大,水位上涨不明显,容易造成白马河涝水倒流进入西湖。假如没有西湖,以白马河沿线20年一遇水位最高10米来预估,洪水期白马河片区将是汪洋一片。而现状是,由于西湖的调蓄滞蓄作用,白马河片区水位为5.6米至6.3米,除了个别低洼地,基本不涝。

城市有水,便有了灵气。“西湖丰富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榕城独特的水环境、水文化。”陈能志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更是提出“古人采用湖体调蓄、滞蓄洪水的思路,值得当代福建水利工作者学习借鉴”。

“三湖”仅存一湖

福州西湖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守严高所凿,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年份。福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严高凿湖蓄溪水,“垒石为闸,键木为关,吞吐溪江,蓄泄有制”。

明代李思成《重修西湖闸记》说:“闽地入春多雨,当畚锸方兴之时而水且滥入,不胜澎湃之灾;至夏苦旱,当桔槔欲施之时而尘坋相吹,曾不收涓滴之润。”《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茅林立推断,西湖自然地势本来就低,加上人工开挖,形成湖泊,其功能一为蓄水,二为溉田,可知“这是一个利民利农的水利工程,西湖的成因应该是天然加人工”。

到了唐末,福州西湖已然是游览胜地。五代时,成了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湖滨筑有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及亭台楼阁。至宋代更富盛景,辛弃疾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疏浚西湖,为湖岸砌石。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与西湖功用相同而毗邻的,原本还有东湖和南湖。东湖隔龙腰与西湖相望,相传当初严高同时开挖西湖和东湖,“尝欲凿之以通西湖,往往昼凿夜合,俗云龙腰云”。茅林立说:“今天的龙腰、湖塍、湖前、琴亭等地名,都是旧名沿用,可以想见昔日情景。”西湖与南湖(今杨桥路柳桥一带)有沟渠相通,目的是导西湖水于南湖,再入江中,可知“三个湖是系统的水利工程”。

北宋庆历年间,东湖渐渐淤塞,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已完全淤塞,成为农田,这只经历了大约140年。南湖本来较小,刘克庄《浚河记》载:“今南湖半为茭地,蓄泄无所,田失灌注,民罹漂害。”茅林立据此分析,南湖在南宋时期开始淤塞,到了清代,两湖已经不存在了。

由于东湖、南湖的消失,西湖蓄水溉田,保护省城的水利功能重要性提升了。“东、南二湖俱废,所恃以备旱暵者惟一小西湖是赖,凡灌溉一十三乡农田一万五千余亩。”事实上,西湖也在逐渐淤塞,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的记载,西门石街一带当时都是湖渠遗迹,宋嘉祐年间西湖面积仅存十分之三。

保卫西湖的功臣

严高凿湖,王审知将西湖与南湖相接,“大之至四十余里”。据萧忠生等学者介绍: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郡守曹颖叔疏浚西湖;淳熙十年(1183年),赵汝愚知福州,奏请修西湖,在湖上建澄澜阁。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按察使徐中行令下属疏浚西湖,并捐自己的薪俸修阁筑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冬,总督福康安、巡抚徐嗣曾重浚西湖,挖去积泥三至五尺。

这几位是保卫西湖的历史功臣,从中也可看出,由于“豪右占湖为田”等诸多原因,到了明清时期,西湖淤塞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特别是清代乾嘉以后,长达40余年未曾浚修。道光年间,按陈寿祺往来书信所述,“北闸每被土豪朋奸私放湖水,浅种菱菜。收菜之后,败根烂叶壅积成泥,填淤日深,农田日涸”。道光初丈量,湖身只有七里,时人谓“及今恐尚不能七里,则小之又小矣”。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卸任江宁布政使的林则徐抵家“丁父忧”,至道光十年(1830年)正月服阙,四月初抵苏州,在籍守制期间,受托主持修浚西湖。

工程自道光八年十一月(1828年12月)兴工。茅林立说,林则徐实际上主持了西湖修浚的前半段,即工程难度最大的北首梅柳桥方塘、三角塘一带,主要是挑挖土方、砌筑石堤,“林则徐完成了三分之二的筑堤任务”。又在石堤岸边植梅树千株,重修李公祠,增设画舫……重竣后的西湖之美,林则徐有诗为证:“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又云:“小西湖上采菱船,十里芙蓉浅水边。傥忆白鸥与偕隐,苍烟古木也依然。”道的都是西湖新景。

而今,西湖和左海水面面积48.4公顷。“道光八年至十年的修浚,是福州西湖的一次大的修浚,筑石堤使西湖的界址清晰,避免了被侵占而淤塞的危险。”茅林立说,今天西湖的美丽得益于道光年间前贤的努力,其中就有林则徐的功劳。

1.《西湖有几个特点是什么意思、西湖苏堤的特点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湖有几个特点是什么意思、西湖苏堤的特点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7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