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203件,扎什伦布萨77件收藏品,在故宫午门展出,大部分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这是故宫博物院成立近百年来,首次举办以一至九世班禅额尔得尼和扎什伦布寺为主题的展览。

四臂成锁观音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创建,藏语「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这座寺院是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之地,供奉有高达26米的强巴佛(弥勒佛)铜塑像,还收藏有佛经、舍利、封诰敕书、瓷器、金银器等文物。

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印

展览通过文物讲述历代班禅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贡使往来,从侧面反映出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四、五、六世班禅在政治风云中发挥宗教领袖的作用,为保证西藏繁荣稳定、加强清朝对于西藏的管理,以及处理西藏周边关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身体微左倾,双手于胸前施转法轮印,全跏趺坐于莲座上。造像整体雕刻刀法粗犷有力,充满简洁奔放的美感,与汉地象牙造像细腻精致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清官配做银龛龛面下缘四面均錾刻藏文,为礼敬释迦文。此龛为典型乾隆时期宫廷风格,故题记中的章嘉胡图克图,当指三世章嘉若必多吉。三世章嘉曾因护送七世达赖返藏及七世达赖圆寂后认定转世灵童二赴西藏,与六世班禅有着深厚的交往情谊,这尊造像即可能直接得自班禅大师。作为一件由历世班禅供奉、又由章嘉国师进贡入宫的造像,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宗教意义。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立姿,发髻高挽,发辫披肩,均涂蓝,发髻前有佛塔、是为我们辨识其身份的惟一标志。造像为红铜实心铸造,表面打磨光滑。鎏金明亮,菩萨表情恬静柔美,肩宽腰细,双腿修长。身姿挺拔,左手戴双戒指、体现出浓都的尼泊尔风格,展示出扎什吉彩作坊造像的特色。此尊铜造像高达180厘米,在西藏类似高大的造像存世并不多,这是18世纪扎什琍玛造像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当时在经堂中也是令人瞩目的神圣法物。

【紫金琍玛大持金刚】

此尊头戴五叶冠,双手施金刚吽迦罗印,分持金刚铃、金刚杵于胸前交叉,双腿全迦趺坐于莲座上。此像造于乾隆59年(1749年),是第二次紫金琍玛配方的作品。这种紫金已是造办处经数年对配方的摸索,最终。制作出符合乾隆帝审美的紫金琍玛。同时也是扎什伦布寺技术、艺术风格在清廷扎根、发展、结果的最好证明。

药师佛

【药师佛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领和下摆均缀以双层连珠纹,连珠纹之间有阴线刻缠枝花叶纹。左手施禅定印于腹前,右手握药果施触地印,全跏趺坐。造像整体镀金明亮,肌肉线条圆润古雅,受到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的菩提迦耶大菩提塔所供释迦牟尼佛的影响。衣纹厚重、连珠突出且密集,是后弘早期卫藏造像的特点。

【四世班禅像】

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自幼被选为三世班禅的转世灵童,曾与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联合,为格鲁教派在西藏的全面发展莫定了坚实基础,先后与五世达赖喇嘛派人与清廷建立关系,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像着袒右式袈裟,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托钵,结全跏趺坐于坐垫上。从坐垫后藏文题记可知此像制造于17世纪上半叶,应是出于初创于四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专属作坊“扎什吉彩。

【红阎魔锐】

阎魔锐,也称降阎魔尊,是佛教专为对治印度教阎魔而发明的尊神。红阎魔锐,也称红威罗瓦金刚,为格鲁派最重要的父续本尊之一,以牛为坐骑。此像头戴五叶骷髅冠,相当于菩萨装的冠叶与忿怒尊的骷髅冠结合的一种形式。赤发上竖,以蛇为束;阔面圆目,作忿怒相,足下踏阎魔。阎魔锐右手上举骷髅棒,左手持嘎巴拉碗,拥抱明妃金刚伯达里佛母。莲台上沿正中刻“大明永乐年施”款,表明它是明代宫廷造像作品。

【银制白上乐王佛】

“上乐王佛”又称上乐金刚,也译作“胜乐金刚”。白上乐王佛面部神情严肃、凝重,双手各托持宝瓶,交叉于胸前拥抱一佛母,全跏趺坐于单层墊上。白上乐王佛是长寿尊的一种,以白色身,双手各持宝瓶拥抱明妃为主要特征,具有强烈的密教色彩。

【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自右肩至左肋斜披络腋,络腋和长裙均以成组的圆銴形孔来表示花卉纹。身体略向前倾,双手施禅定印,甘露宝瓶佚失。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覆瓣向外伸展。莲瓣宽平肥厚,中间饰以“川”字。造像用铜厚重,整体铸造体现出尼泊尔风格艺术的特点。

【观音菩萨】

菩萨右手曲肘置于右膝上,左手支撑身后座上,天衣从双肩绕臂而下,在腿上形成富有变化而又自然写实的褶痕,褶痕中装饰有阳纹的卷莲纹图案,是永乐时期像最体现功力的细节之ー。游戏坐姿,下承仰覆莲台座。莲瓣细长丰满,瓣尖饰精雕细琢的卷云纹,也是明永乐时期宫廷造像的特点之一。

【岗哲贝森巴钦波上师像】

祖师头戴班智达帽,面部泥金,墨线勾绘眉毛及眼眶。内着交领右衽僧袍,外披袒右肩式袈裟,僧袍及袈裟边缘均饰以细密繁复的卷草花卉纹。左手施禅定印并捧梵筴,右手施触地印。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底座上。莲瓣宽厚,瓣尖向后卷,上下对称。莲座上下沿各饰一周简化的连珠纹。推测此上师可能是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的上师森巴钦波·楚臣巴桑。

【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双手结定印捧长寿瓶,全跏趺坐。舟形火焰背光,束腰方形台座另配有清宫定制六方重檐亭式银龛。乾隆帝在热河举行七旬万寿庆典后,起驾赴西陵谒陵。六世班禅自热河赴京后再出京城至南苑,与谒陵回銮途中的乾隆帝在南苑会面,正合天子于田猎时会见诺侯的古礼制度,同时也遵循了五世达赖朝顺治皇帝的成例,反映了乾隆帝对礼仪法度的极度追求。这尊无量寿佛正是六世班禅在南苑时进献给乾隆帝的。

【般若佛母】

佛母一面四臂、正二手各施说法印,右上手持念珠、左手握持般若经卷。全跏趺坐于底座上。此尊造像的背光和莲座沿袭了东北印度波罗传统风格、当为卫藏地区仿波罗风格的作品。般若佛母在佛教神系中占据很高的地位,如观世音菩萨一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且是“般若(智慧)神格化的女尊。

【观音菩萨】

菩萨头发卷曲。波浪般披在脑后,发上有饰件,呈扇形,多见于斯瓦特7世纪开始的造像中。戴宝冠,面庞饱满,鼻梁矮扁,面部泥厚金,眉眼、嘴唇重绘,这种供奉方式只在西藏常见。帔绕双臂,身体强壮,胸腹肌肤劲健。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茎,着犊鼻裙,裙上布上阴线衣褶,半跏跌坐于单层覆莲台上。判断此尊很可能是莲花手观音。

【毗卢佛】

毗卢佛又称卢舍那佛,又意译为大日如来。双手施智拳印,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底座上。莲座下方为方形镂空须弥台座,台座四面均饰以双狮纹,但双狮形象各有不同。佛经记 载,狮子是毗卢佛的坐骑,因此在毗卢佛的造像中底座常以 狮子为饰。尊像体现出西藏古典主义后期作品的特点,应是16世纪卫藏地区的作品。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头戴三叶冠,左手执乌巴拉枝,右手执经卷。赤足立于单层圆形覆莲座上。台座左右两侧各有一坐狮。菩萨身后为拱门式背光,背光顶为金翅鸟、两边是摩竭鱼、兽王、象、狮、鸟。从造像肌肉线条及整体风格判断应为11世纪西藏西部工匠模仿东北印度波罗样式的作品。

【蓝缎绣吉庆有余象牙璎珞衣】

蓝缎绣吉庆有余象牙璎珞衣,五彩象牙璎珞衣之ー,以蓝色为主色调,是五方佛中东方阿閦佛的象征。骨质部分并未染色,法衣是蓝缎绣云蝠纹,八宝纹和海水纹。外罩象牙珍串和象牙板,在牙板上有藏密尊神、法器形象,云肩部分的牙板上雕刻了四位空行母,腰部牙板上雕刻空行母与四大天王,此套除骨冠外,其他配件均完整无缺。

【胜乐金刚莲花曼荼罗】

此曼荼罗的主尊为胜乐金刚,是藏密无上瑜伽部母续的本尊,与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一起构成格鲁派无上瑜伽密法法系中三大本尊。 其以莲枝和莲蕾为形,表现《吉祥胜乐小品》为根本经典的62尊神曼荼罗的完整成员。曼荼罗开启时,每瓣莲叶内侧面有4层尊神,由下而上,每一层共有8尊,为一组,分别代表以胜乐金刚为中心向外扩展的曼荼罗世界。八瓣莲花曼荼罗造型,不仅暗示曼荼罗在瑜加修行过程中用于观想的作用,也暗喻佛教教法清净无染。

藏传佛教法器


【法叉】

又称法戟、三叉戟,佛教护法神最常用的兵器。三股叉有三叉头,代表佛、法、僧三身及空行或身、语、意的结合。三叉下附骷髅,代表无常。此三叉戟较长,一端为铁质三又头,叉头端下方饰象牙雕成的骷髅头,怒目呲牙,庄严而富有威カ。另一端为半截金刚杵,叉头和杵头以中间粗两头略细的紫檀木柄连接。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右旋白螺】

【右旋白螺】清乾隆五十年,金錾花嵌宝石银里(故宫博物院藏)。此右旋白螺是七世班禅进献给乾隆的。右旋海螺是藏传佛教的法螺,镶金嵌银,华丽无比的法螺一般用于法事活动。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所谓“旋”是指螺尖的螺纹,顺时针方向的纹称左旋螺,逆时针方向的纹称右旋螺。海螺的旋纹方向与海波、阳光等有关,多数为右旋,左旋的极少 。海螺用于佛教法器的历史约有两千多年。相传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帝释天等将一右旋白色海螺献给佛祖。自此,右旋海螺做为吉祥圆满的象征,在宗教界广为应用。在三净土的菩萨们为了众生利益,令螺的“五生”中仅出一右旋螺,故右旋海螺又称之为“五生”。

【金翅海螺】

【金翅海螺】清乾隆四十八年(故宫博物院藏)。此件海螺也叫“镶翅法螺”,专家推测也是七世班禅进献的。

【扎卜扎雅木碗】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扎卜扎雅”,藏语,就是根瘤的意思。这个根瘤碗木质坚实、细腻、光滑、纹理清晰,具有独特的自然美,是西藏作为最珍贵的贡品进献给朝廷的。

【鱼式烘药器】

铜制,中空,鱼嘴处有一孔以供火药出入,火药贮藏其中既可以防潮,又便于倒出使用。鱼背上有一金属系环、可与展带相连,方便携带。鱼身表面錾刻缠枝铁线莲,鱼眼嵌红宝石的特征,以及所附木匣面刻四体文题记中西竺盛贮铅弹火药嵌珠锦囊鱼式烘药器”都表明其产自于印度。此烘药器同为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十月ニ十七日于宁寿官念经时进献。

【绿地粉彩莲托八吉祥花卉纹贲巴壸】

清乾隆时期(1736-1795),粉彩瓷器,景德镇御窑,扎什伦布寺藏。贲巴,藏语“瓶”的音译,多作为宗教法器使用,有流者称壶,无流者称瓶。此件贲巴壶上部为台形口,颈部呈塔式,下接圆腹,一侧有象鼻形长流与腹相连,圈足内松石绿釉地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贲巴壶不仅为清代宫廷佛堂供器,也是皇帝赏赐给西藏、青海地区宗教领袖及佛教寺院的赏品,同时也作为陵寝的陈设供器。

【嗄巴拉鼓】

双颅骨手鼓,绿色鼓面满绘金色缠枝莲纹。金质腰箍上满嵌松石、猫眼石及大、小紫宝石。五色丝绦飘带以蓝底包红绒云头纹“三角”为首、其上缀有米珠305粒,另有蜜腊珠、珊胡珠等各色宝石坠角,其下怖以十色丝穗。此鼓为六世班禅在承德期间进献。

【薄伽梵白伞盖佛母奉献修持如意甘露瓶成就仪轨经】

清乾隆四十五(1780)年,磁青纸,金汁书纸,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故宫博物院藏。六世班神朝凱期间,乾隆帝敕谕其从佛经中纂辑一精深秘传,以便广宣佛教,利益众生。六世班神禅奉旨撰写了此经,之后乾隆帝又下令将其译成满、蒙、汉三种文字,并刊刻印行,使之广为流传。

【乾隆赐六世班禅玉册】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三日,乾隆帝派隆福安、和珅两位大臣将颁赐的玉册、玉印为六世班禅送至须弥福寿之庙,并用满、藏语宣读了册文,班禅大师跪迎袛领,并献上如意等表示谢恩。册文中除了追溯班禅转世系统的源流和六世班禅朝觐的背景外,还特别提到赏赐玉册、玉印是“特加殊礼,“(玉印)若适国庆章奏用之,其余奏书文移仍用原印”。可见玉印仅用于最隆重的场合,与金印(或银印)有所区别。

1.《【朝凯蓝红酒价格】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朝凯蓝红酒价格】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7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