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酒不知道什么时候液体漏了,瓶子上沾了斑驳的酒渍,原来漂亮的酒标也染上了颜色,妻子太生气了!(莎士比亚。)

“而且看到这个样子,连酒都不能喝。只能扔掉!”

停下!

不要扔掉!

液体漏的葡萄酒到底能不能喝,只有打开瓶子才能知道。

可别收获了可回收垃圾,却错过了一瓶好酒。


漏液是怎么回事?


漏液,顾名思义就是酒瓶里的葡萄酒以不正常的方式漏出来,还会在酒塞、酒帽、瓶颈与酒标上留下脏脏的酒渍。

这主要是由酒塞的密封问题造成的。而密封问题,又可以具体追溯至酒塞自身(品质种类、大小不合、干燥收缩),以及环境问题(葡萄酒经历了高温或剧烈震动)。


漏液的葡萄酒还能喝吗?


不开瓶就无法断定。

漏液后口感不受影响的葡萄酒是有的,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一瓶漏液的葡萄酒。

人们之所以认为漏液的酒会变难喝,依据其实就是:密封有问题的情况下,酒液漏出的同时,外部的氧气也有机会溜进瓶里。而众所周知,过量的氧气会导致酒氧化变酸,味道衰败,颜色暗沉,给喝酒的人非常不愉悦的感受。



有些葡萄酒出现轻微的漏液,可能是在运送途中颠簸震动导致的,瓶中进入氧气少,且没有受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酒先静置几天,度过晕瓶期,之后尽早打开,在确定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尽快饮用。

但如果是顶塞且漏液严重,就不要打开了,可以整装发回酒商处,协调更换一瓶无漏液的葡萄酒。


漏液的就是差酒吗?什么情况下会漏液?


有人偷偷想:“你的酒漏液一定是酒庄不行,我只喝名庄,名庄怎么会漏液呢?”

那倒也不是。



就像前面提到的,葡萄酒漏液主要是内外两大因素影响:于内,有酒塞自身的问题,酒塞的品质、大小不合、过于干燥都会引起漏液;于外,有环境条件,经历高温或剧烈的震动也会导致漏液发生。


而高温和震动显然是在运输仓储途中发生的,与酒庄厂家可无关,好酒也难逃此劫。

1 | 酒塞品质

无论大家多爱软木塞,它本质上仍只是树皮上的一小节,即便取自同一棵树,密封性有所参差也很正常。



而对于能规避TCA污染的合成塞,援引《酿酒人杂志Wine Maker》,这种酒塞比传统软木塞漏液更严重——合成材料的压缩、再膨胀效果不如天然软木,因此很难契合瓶口,会形成不完善的密封,更易导致酒液的提前氧化。

从技术角度来说,螺旋盖被认为是更完美的封瓶方式。但由于在消费者眼中不够古典浪漫,特别是在旧世界葡萄酒产区,许多酒庄并没有采纳螺旋盖。


2 | 酒塞大小不合

大小不合,就会导致塞子无法紧密贴合瓶口,留下能让酒液漏出的空隙。

通常情况下,酒塞半径会比酒瓶口的口径更厚,这样做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填满瓶口,防止酒液漏出酒瓶。援引酒斛老文,红葡萄酒的软木塞在半径上会比酒瓶瓶口长1毫米,而对于香槟这样气足的葡萄酒,其半径差更是达到1.5-2毫米之多。



3 | 软木塞干燥

和上一条所述的原理类似,如果葡萄酒存储在过于干燥的环境里,原本湿润饱满的软木塞会变得干枯,继而收缩,与瓶口之间出现不饱和的缝隙,这种形变也会让葡萄酒产生漏液。


这一条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相对可控的。我们不能确定酒在买回家之前仓储环境是否湿润,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买回家后把酒存放在相对湿润的地方,同时注意酒瓶要躺倒平放,这样酒液也会持续滋润软木塞。


4 | 经历高温环境

很多顶塞引起的漏液是在高温的运输途中造成的。如果在暴晒天气下的汽车后备箱里放一天,瓶内液体受热膨胀,软木塞甚至会被顶出一大截,这种情况会引起严重的漏液与酒的变质。同理,在家储存葡萄酒时要避开阳台、炉灶等易高温的场所,以免葡萄酒毁于自己手中。


5 | 经历剧烈震动



同样,路途颠簸也容易造成漏液。这一条通常也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一旦发生漏液,如不严重,应该尽早开瓶饮用。但如果是运输过程中震动造成的漏液,葡萄酒也很大概率经历了晕瓶,这时应该将酒静置一段时间,随后尽快开瓶饮用。

晕瓶 这通常是葡萄酒运输过程中由于颠簸等原因造成的香气封闭,是暂时的现象。如果等得及,最好是把新买来的葡萄酒静置两三天再饮用;如果实在忍不住酒瘾,也可以借助醒酒来改善。


漏液能预防吗?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买酒后预防酒的受热、颠簸以及酒塞变干了。


要注意的就是平放葡萄酒,让酒液持续浸润酒塞;提供一个避光、避温、避震、恒湿的存放场所,维护葡萄酒的良好状态。

祝大家这辈子都不会遇到漏液的葡萄酒。

如果遇到了,愿它的口感美好依旧。

1.《【红酒顶塞】买到漏液的葡萄酒,还能喝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红酒顶塞】买到漏液的葡萄酒,还能喝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1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