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贤民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鱼。

大江大河多乌溜鲩、翘嘴鲌、鮰鸭、黄鲶、石鲣,山涧小溪则多白鲦、禾稿钻(麦穗鱼)、石斑(华腺鱼)、打水片(鳑鲏)、黄丫角。

黄丫角是龙南、定南一带的叫法,于都、赣县、信丰等地唤作黄鸭角,学名黄颡鱼。古称䱀䰲(āng yà),一种无鳞小鱼。鱼身、鱼尾都酷似黄鲶,鱼腹黄色,背部青色,腮下左右各有一根坚硬而锐利的横骨,两须,群游作声轧轧(yàyà)然,故名䱀䰲。丫、鸭皆“䰲”一音之转。《本草纲目》又名之黄赖鱼、黄鲿鱼,而云贵川谓之黄辣丁,江淮谓之昂刺鱼,湖广谓之黄骨鱼。

鱼类几乎都没有胃,小小的黄丫角却有。真是黄丫虽小,五脏俱全。有趣的是它的鱼头,有点像燕子,民间因此谬以为黄丫角乃燕子落水所化。更滑稽的是黄丫角的鱼胆,春夏近上,秋冬近下,随季节变换而自行移动。生性好动,孔武有力,经常贴着水面飞跃,一飞就好几尺,难怪人们以“鸭”名之。

其类好居溪塘、石隙,常与塘虱(胡子鲶)为伴。黄丫角不仅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骨刺,鱼身也滑溜无比,若不是专业的渔户,是很难捕捉到它的。而水獭捉拿黄丫角却不费吹灰之力,一抓一个准,但却从不以黄丫角为食,而拜其为师。《礼记·月令》惊蛰三候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每年惊蛰,水獭们都要将捕捉到的鱼,整齐排列在用树枝营造的大本营上,然后才慢慢享用,谓之祭鱼。清代著名学者吴宝芝编撰的《四库全书•花木鸟兽集类》载云:“俗传獭祭鱼将鱼罗列于前,取黄颡鱼一枚,以爪按其头,作声如人有巫祝也。故俗呼黄颡鱼为师。祭毕,獭食诸鱼,而纵鱼师于水。”

黄丫角背上并腰间有骨无刺,肉质细嫩,甘美。香煎片刻,加清水,与老豆腐煨汤,出锅前放几片紫苏或薄荷,汤汁浓郁如羊乳,清香无比。滚烫之时喝上一碗,颇能醒酒。煎鱼时放适量姜葱,汤汁沸腾后撒一些胡椒粉,这便是烹饪的诀窍。也有人喜欢豆瓣酱清蒸,但泥腥味太重,虽然鲜美,却美中不足。令黄丫角驰名天下的菜式,是黄骨鱼火锅、黄辣丁石锅鱼,一人一斤不过瘾,两三斤下肚方可解馋。这样吃下去,黄丫角不绝种才怪呢。

殊不知,无鳞之鱼多不益人,多食易发疮疥。宋代学者蔡绦《铁围山丛谈》云︰“予居岭峤,见食黄颡鱼犯姜芥者立死,甚于钩吻。”曾任赣州知州的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夷坚志》则云︰“吴人魏几道,啖黄颡鱼羹,后采荆芥和茶饮。少顷足痒,上彻心肺,跣足行沙中,驰宕如狂,足皮皆破欲裂,急求解毒药饵之,几两月乃止。”唐宋之人,特喜欢荆芥,常以荆芥为蔬。而今人,十之八九不知荆芥为何物。

据云,黄丫角的颊骨烧研后,茶服三钱,可治喉痹肿痛,不知真假。然《普济方》、《本草纲目》皆有记载。

1.《黄鸭角闷蛋怎么做好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鸭角闷蛋怎么做好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4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