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1月28日晚上,一段视频、一幅画面刷爆了屏幕、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钟南山院士的眼泪为谁而流?

对于我来讲,这个名字的出现主要是源自于17年前的那场“非典”。当时,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感到非常亲切与好奇,主要是因为秦岭在陕西西安这一段就叫做终南山。而真正成就钟南山的,是在“非典”期间,他力排众议,勇敢果断地否定了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他领导的课题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广东地区“非典”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认为,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大批医护人员被病人感染的特殊时刻,钟院士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当时67岁的钟南山院士曾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此后,陆陆续续地关注一些他的消息,特别是他为人耿直,在“两会”上他的一些观点虽引起争议,但是都是直面问题,他喜欢直来直去。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时,他一边劝大家不要前往武汉,一边自己又义无反顾前往武汉防疫的最前线。在非常时刻,再没有一个医生比他更受关注、更被寄予厚望,人们更期望从他口里听到最权威的信息和判断。这也是人们对于一位疾病防控专家的信任和期待!

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在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说道:“我有一个学生,他提供了一个信息,他说他听到街上老百姓唱起了国歌,很感动……”84岁的他哽咽了,双唇紧闭,鼻子抽搐了一下。透过眼镜,我们都能看到他眼角的泪花,他流泪了。这一细节,瞬间在朋友圈刷屏。这个泪水,不是为了他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而流,而是为数以千计的遭受“疫魔”侵害的同胞而流,是为封城之后老百姓同仇敌忾的精神而流。最后,他坚定地说:“所以,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都能解决……武汉本来说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这段专访,让看的人和听的人也不由得鼻子发酸,眼眶湿润!

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位耄耋老人,依旧为老百姓在奔走,着实不容易。当然,当年战胜“非典”,包括当前要战胜新型冠状病毒,仅仅靠一个钟南山是不够的。但是,他身上闪光的品质,特别是“大医精诚”的精神,对于我们当前战胜“疫魔”乃至今后战胜一切困难,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应当向钟南山院士学什么?

面对肆虐的疫情,我们所能够做的,一是按照病毒防控的要求,减少外出与聚会,不添乱就是最好的帮忙;二是利用公共平台呼吁大家多关注官方权威的疫情实时动态,不信谣、不传谣,与恶意造谣的行为进行斗争;三是为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所有人员,包括武汉市民鼓劲加油;四是利用这一段宅在家中的时间好好静一静、看看书,思考些问题。

我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出了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才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人民日报微博上说,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对于钟南山院士,我们完全可以用“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来评价。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是高不可攀,从新华社的采访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教授,思路清晰、分析透彻、不打官腔、平易近人、进退有据,令人叹服!从他身上传递出来的至少五种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一,具备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担当。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钟南山院士的言行,是对这一志向的最好诠释。2003年“非典”肆虐,已经67岁的他却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而当武汉疫情肆虐的时候,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既是院士,更是战士;既有医者仁心的专业素养,也有战士迎难而上的拼搏狠劲。从他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的泪水中,我们读懂了他那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之下,却深藏一颗柔情似水的仁者之心与一腔热血爱国的赤诚之情。

第二,将当医生治病救人作为一种信念来践行。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钟南山自己回顾了选择医生这一职业的初心。1936年,他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医学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是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母亲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这种家世的耳濡目染,对其职业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理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他的中学老师曾经对他说的这样一句话:“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这句话,钟南山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正是这种信念,驱动着他在“非典”最严重时,义无反顾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而他自己由于过度劳累病倒,身体刚恢复后就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没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有此担当。

第三,对待专业的科学态度和不断钻研的精神。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他用自己精准的职业判断和对于整个疫情形势的准确定位,为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做出这样的判断绝非偶然,一方面是与他拥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科学家所拥有的科学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基于科学依据、科学态度作出职业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他是有着超强的专业自信的。这一切都不是凭拍脑瓜能够做出的,而是几十年孜孜不倦地钻研的结果。

第四,始终坚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知行观。钟南山院士不是神,他也是普通的人。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精准的判断,不是他有什么超人的力量,而是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和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反复应用的结果。他带领的团队依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长期致力于专项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钟院士尽管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但始终坚持出门诊,并将临床上的疑难问题作为攻关课题,做到研究与实践的相得益彰。

第五,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更是他的优秀品质。钟南山自己也说过:“我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但他始终秉承一条原则,即“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但是,由于每一次触碰到的都是最为前沿的高难度问题,不循旧路、勇于创新本身就有风险,也很难做到100%的判断准确,偶尔也会出错。2009年5月,他也曾经面对媒体做过自我检讨:“我说甲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病死率相似,应该是说错了。确切的数据应该是普通流感的病死率是百分之零点几,而甲型流感是百分之一点多,其病死率要高于普通流感。”当时他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权威专家了,但他依然保持冷静,发现错了,就主动站出来自己否定自己。这很难得,因为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他说:“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这种品质更值得推崇。

1.《跟谁较劲 井延坡工作室丨他是院士、战士、国士,他的热泪给了我们信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跟谁较劲 井延坡工作室丨他是院士、战士、国士,他的热泪给了我们信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4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