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刊发《唐代名相房玄龄父亲之墓将被保护》稿件后,引起众多读者关注,但不少读者心中依然有疑问:“既然房玄龄的故乡是济南,他父亲的墓也在济南,那他为何没葬在济南?他在济南究竟还有哪些故事?”
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死后陪葬昭陵
作为贞观名相,房玄龄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直到如今,“房谋杜断”这个成语还广为人知,“房谋杜断”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在唐太宗时,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据《旧唐书》载,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房玄龄就“与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赞曰:‘才华兼藻翰,思如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画了像挂在凌烟阁的功臣总共24人,而房玄龄位列第5。对唐太宗而言,房玄龄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为房玄龄画像的是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他题写赞语的则是著名书法家褚遂良。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去世,终年70岁。太宗为他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陪葬昭陵。房玄龄墓碑如今在陕西,是昭陵陪葬碑之一,根据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的考证,碑文书写者也是褚遂良。高宗即位后,还下诏让房玄龄配享太宗庙庭。
济南少年房玄龄很孝顺也很有见解
房氏家族在济南“很有势力”,高继习先生在《房彦谦籍贯考》一文中写道,“自十六国南燕时房氏先祖房谌从清河流寓济南后,在此处已居住200年,繁衍数代”,“房氏家族房谌一支历仕北燕、南燕、刘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八朝,特别是从房法寿仕北魏后,更是显荣之至。从房氏家族可看出门阀世族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他们是地道的统治阶级,垄断了本地高级官职,互相扶持,实际掌握着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之下,房玄龄18岁时就被齐州举为进士。《旧唐书》载房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当时大儒王通见到他的文章,曾对他父亲说:“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有一次房玄龄跟着父亲到了京师,当时天下一统,人们都认为从此天下太平了,房玄龄却私下对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籓枝,竞从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房彦谦听了十分惊讶,想不到儿子小小年纪,对政治却有如此独到深刻的见解。
房玄龄还十分孝顺,父亲病重时,熬药喂饭,耐心周到,困了就和衣而卧,目不交睫。父亲去世后,竟一连五天不吃不喝。侍奉继母,也是孝顺过人。继母有病,他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尽心竭力。请医生来时,总是双眼含泪,出门迎接。
房彦谦碑是省内仅存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
唐贞观五年(631年),房玄龄把父亲的灵柩葬到齐州亭山县赵山之阳,也就是今天的彩石镇西彩石村北赵山南,墓旁的房彦谦碑如今被砖砌保护起来,看不到里面的字迹。但这块碑其实大有来头。
据王春贵、李秉楹《历城赵山之阳的房彦谦碑》一文所述,房彦谦碑的碑额刻“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个篆字。碑文竖写36行,每行78字,共有2000余字,隶书,碑文由“才行世显”的李百药撰写,由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书写。《济南通史》引金其桢《中国碑文化》所述,欧书此碑,“草隶之妙,冠绝当时”,众多的围观者踩坏了地里的庄稼,田主欲将碑文毁掉,为当地官员所禁,但碑的下半截已是字迹漫漶,无法卒读,殊为可惜。由于我国现存的由欧阳询书写的碑刻为数极少,所以此碑十分珍贵,它也是山东省内仅存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
1.《珍幼阁 房玄龄父亲房彦谦墓将被保护引关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珍幼阁 房玄龄父亲房彦谦墓将被保护引关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45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