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帖子提到中国古代肉搏短兵的话题,很多朋友表示关注,限于立论的荒谬,大家并没有展开相关资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洒家不妨整理些许相关材料,供大家围观,探讨,就当抛砖引玉之作。
因为种类繁多 先从剑与匕首类开始吧。
抛开旧石器时代不谈,率先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是石制匕首。当时还没有“剑”的概念。其时,石制骨制 贝制的矛头、刀、箭镞都有不少。偏偏没有“剑” 。
地数篇里说道“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宋人高承卷九:“此剑甲之始也“,明代也认同此观点,说明剑是在石器时代以后,出现金属制品才产生的一种武器。其根本原因应该在于金属的高强度,高延展性,可铸性提供了石器所不能达到的材料,才产生了剑类武器。
其后在铜器时代,剑类开始大放异彩。
闲话不多说,先丢几个文物上来。
▲这个“夏代匕首”是陈经所藏。是否确认为夏代。到不是很清楚。
▲上图的殷商铜剑,短小精悍,颇为精美。剑身如同矛头呈三角状,中有剑脊。这很值得注意。
后来周朝青铜器获得比较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剑和匕首类武器也有了更多的出土文物。譬如下面几个: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了一柄短青铜剑,挖掘报告中认为它是匕首。全长仅有27厘米,较为细长,装柄处有两个圆孔留做固定剑柄之用。
同类的出土文物在北京琉璃河西周墓,陕西宝鸡柱园沟西周墓都有出土。
▲西周早期时期另外一类出土短青铜剑的形制如上图。此是甘肃灵台佰草坡出土的带鞘铜剑,鞘上有精美的镂空图案,剑身呈现修长的三角形状。
就铜器时代中国出现的剑类早期特征多数为矛头状或尖锐“双锋铜片形”一般短而扁平,配插在腰间。
综合我国进入铜器时代的时间,和早期剑类出土文物的形制,可以推断中国铜剑并非是西北民族流入,而是由本土矛头或匕首逐渐因材料和工艺进步演化而来。具体还有一些出土文物也可以佐证此论。
譬如中国此时期独有的管茎铜剑。这类铜剑的剑柄如同一个圆管,里面是中空的。颇类似矛头,方便插入木柄。很可能直接是矛头类演化成剑后留下的风格特征。这种剑茎经常有布索缠绕,或者装饰上铜箍铜圈。挪威远东古物博物馆藏有一柄此类铜剑,其圆筒状柄类内部用青铜圆片填塞。这种剑的剑格一般就是平光薄片,整条剑刃包括柄,格都是一整块金属制成,多数都是短剑。
在波斯 日本 丹麦挪威等地也出土过类似的空管柄剑,不过都是后世作品。形制上到也有相仿之处。
中国秦朝以前铜剑出土数量非常多,时间跨度也很广,物理分布几乎遍布全国。从时间上大致分类可以分为
1 : 早期的矛头状或铜叶状无脊短剑,多扁平短小。
2:有剑脊无管柄,类似瘦长矛头状铜剑。
3:剑柄剑格初具形式,剑柄略短而剑身较前加长的铜剑。其形制具备了周代剑的基本特征。
4:铁器出现后的铜剑,柄 格 脊清晰分明,剑身加长,制作精美,装饰以宝石和花纹。
单就形式而言,整个周朝跨度的铜剑花样繁多:
一 : 实茎有凸箍者 格扁平成斜方形,整剑由一块金属制成,柄首做圆盘状防止握持脱手。多有装饰。长度较短,一般在50厘米左右。 所记桃氏剑“腊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周礼六两半为一锊﹞,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锊,下士服之 “
按考工记来算 最长的也不过69厘米,中士剑57厘米
巴黎瓦尼克所藏山西北部右玉出土铜剑正是此类,长53CM,有黄金白玉绿松石装饰,并缠绕金丝,相当华美。
二:空茎剑。前文讨论中华剑类渊源时多有描述,图片亦见前文。不多说了。
三:圆茎无腊或空茎有凸箍者等等。类似前两种杂交。一般没有什么装饰,亦无甚花纹。出土量不少。放少许文物图自行观察吧。
1.安徽凤台县出土,58.9厘米
2.河南固始县出土,68.7厘米
3.河北宣化出土 三棱,61.3厘米
4.鄂尔多斯出土,51.6厘米
均藏于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形制各异。混杂有一二类特征。
四 : 扁平如叶细茎无腊无首者。由整块青铜铸成,形制极其简单,几乎无柄,仅有细茎穿孔留做固定。无腊无格,剑身或有剑脊,脊两侧伴随凹槽。出土量极多。
如下图1~2:
1.安徽芜湖,长69.6厘米
2.安徽寿州,长34.65厘米
3.长34.5厘米
4.长28.65厘米
5.河南固始县,长52.8厘米
6.安徽霍邱县,长 43.65厘米
1.《青铜时代号 自青铜时代就大放异彩的中国传统短兵:趣谈短剑与匕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铜时代号 自青铜时代就大放异彩的中国传统短兵:趣谈短剑与匕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5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