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出发解决道德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实践产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在获得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终极价值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表示,实践伦理学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在使个人受益的同时也使社会受益,例如减少社会不公正、加强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安定等。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雷瑞鹏认为,从实践角度进行伦理学研究,不仅是伦理学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对伦理学学科和伦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实际需求。实践伦理学通过判断决策是否符合伦理标准,来帮助人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和尊重人的目标,这是从实践角度进行伦理学研究最根本的现实意义。
社会发展为实践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医学和医疗实践领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道德难题,如植物人、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工堕胎等。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李伦表示,这些难题使一度沉闷的伦理学研究获得了新的生机,促进了作为实践伦理学先声的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勃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践伦理学在学术成果、学科建设、学术队伍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绩。1987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填补了我国生命伦理学系统研究著作的空白,奠定了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者形成了稳定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邱仁宗看来,伦理学还要进一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互动,真正“接地气”。
雷瑞鹏表示,实践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骑单车”模型,即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的规范性问题,因而区别于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放风筝”模型。实践伦理学研究不能脱离实践、罔顾事实,不能期冀从抽象原理就能演绎出解决所有问题的一般原则,而是应该在结合具体问题和把握实际情境的前提下,提出合适的伦理框架、伦理原则和准则,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具体规范性问题。
将伦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
伦理问题的提出往往来自对实际情况的经验性调查或案例研究,因此实践伦理学包含重要的描述性成分。但邱仁宗表示,这不是实践伦理学的全部,更不是其实质部分。实践伦理学是一门规范性学科,解决“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伦理问题。“应该做什么”必须基于价值权衡,因此涉及价值学。实践伦理学要着眼于将伦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向行政、立法、司法以及相关领域管理部门提出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建议。因此,实践伦理学必须脚踏实地,必须了解人类各领域实践活动中伦理问题的实际情况。
实践伦理学的核心是人类理性向现实世界的回归,其未来发展必须围绕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展开。厦门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马永慧表示,实践伦理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使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中国的实践伦理学研究要思考人类共同的伦理问题,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根本性的思考与解答,并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既要注重研究的开放性,兼收并蓄,吸纳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资源,借鉴西方合理的理论,又要把握问题的根本,围绕人类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方法。
近年来,大数据伦理、人工智能伦理和基因技术伦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雷瑞鹏提出,对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异种移植等新兴技术,必须采取“伦理先行”的方针。新兴技术的未知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复杂性较高,科技道德难题的揭示和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论证,都离不开实践伦理学研究。
在李伦看来,提高政策咨询和智库建设的意识是实践伦理学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实践伦理学研究既要借鉴世界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也要有意识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同时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社会实践的道德难题是世界性的,也是地方性的;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实践伦理学研究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未来意识。新兴科技飞速发展使社会深度科技化,各类价值冲突和深层矛盾亟待解决,全球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实践伦理学应主动担当,积极参与。
1.《伦理学研究 实践伦理学帮助人们做出更好决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伦理学研究 实践伦理学帮助人们做出更好决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58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