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的特性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可燃气体,在日常生活中常因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吸入对人体危害很大。一氧化碳中毒可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导致头痛、头晕、失眠、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疲劳、心动过速、短暂昏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
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和血红蛋白的200-300倍。羧基血红蛋白比氧和血红蛋白之间的更稳定,可以替代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率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因此,人体吸入一氧化碳不仅降低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而且抑制和减缓了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和氧气的释放,大大降低了血液的供氧能力,从而导致缺氧和人体组织的功能损伤。
血液中羧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空气体中一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中毒症状取决于血液中羧基血红蛋白的浓度。当血中羧基血红蛋白浓度大于2%时,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应。当达到5%时,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达到10%时,可增加25%,是一种代偿功能。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具备这种代偿能力。这导致缺氧和心肌损伤。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为2.5%时,可缩短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时间。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是监测空气或室内空空气污染生物物质的重要指标。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度中毒。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疲劳、心动过速和短暂昏厥。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为10% ~ 20%。
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嘴唇、指甲、皮肤和粘膜出现樱桃红、出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快、心律不齐、易怒、暂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仍有思考,但没有行动)。症状持续恶化,可能出现嗜睡和昏迷。血液中的羧基血红蛋白约为30% ~ 40%。经及时抢救,可迅速苏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严重中毒。病人很快就昏迷了。早期肢体肌张力增高,或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后期肌张力明显下降,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放大,最终死于呼吸麻痹。幸存者可能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一氧化碳浓度、停留时间和危害(症状)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0ppm时,健康成人可承受8小时;
空当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00ppm时,健康成人在2-3小时后会有轻微的头痛和疲劳。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时,健康成人前额在1-2小时内疼痛,3小时后危及生命;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800ppm时,健康成人45分钟内出现头晕、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600ppm时,健康成人2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1小时内死亡。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200ppm时,健康成人5-1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25-30分钟内死亡。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6400ppm时,健康成人1-2分钟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10-15分钟内死亡。
空当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2800ppm时,健康成人在1-3分钟内死亡。(ppm,气体体积浓度比,百万分之一)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燃料使用场所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体,烟气应及时排出生活场所。
1.冬春季室内用煤、木炭取暖时,应开启排气扇,门窗不宜完全关闭。在没有强制通风的情况下,不要在室内使用煤或木炭取暖(室外)。
2.不要使用过时的热水器,如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直排式燃气热水器(烟气在安装现场排放);不要使用延长服务热水器;燃气器具应当由专业资质单位安装,不得自行安装、拆除或者改装。烟道式燃气热水器(自然排风式,往往由于排烟管或烟气回流面材质安装不当,导致中毒事故),强制排风式(烟气通过排烟管强制排至室外),平衡式(进风通过设备自备管道来自室外,烟气通过排烟管直接排至室外)。燃气热水器的烟气出口应直接与室外大气相通,不应排入室内烟道和封闭走廊,以防止烟气反向排放或通过集风口。同样,燃气器具的烟气出口不应靠近空调节空气入口。
3.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运转空;停车时,空键不要用太久。驾驶时也要经常使用外循环,使车内外空气空产生对流。驾驶或骑行空调车时出现头晕、沉重、四肢无力等情况时,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空气。如果司机觉得不舒服,停下来休息。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器应安装在可能存在一氧化碳气体的生活场所。
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较轻但仍有意识的患者,应迅速转移至空气体新鲜循环场所,并可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和保暖。
2.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呼吸道要通畅,头部要向一侧倾斜,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
3.对于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放置冰袋缓解脑水肿。
4.出现意识不清等深度一氧化碳中毒症状的患者应迅速送往具备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由专业医务人员通过对症药物和专业设备进行治疗。
1.《co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安全常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co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安全常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1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