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某学者。
这是社会科学学术界推送的第1564篇文章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说,由于学科众多、研究范式多样,论文的质量判断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人们通常容易接受自然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往往不置可否。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是否有明确的质量判断标准?
本文试图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论文质量判断的基本框架,使论文质量的判断更加理性和专业。
一、纸张的基本质量特征
事实上,遵循不同范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隐藏在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背后。然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仍然有一些与自然科学论文有很大不同的一般标准,这可以作为这类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属性和该领域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术特征和思想特征:
0 1
学术特点
学术既指系统学习,也指研究学习的过程。所以学术著作包含作为名词的学习信息,也必然包含学习的规范过程。我们面对的论文是学术过程的产物。
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展示了研究过程,而另一些论文只是提出结论和相关的论点和解释。即使是展示研究过程的论文,也不能展示研究过程的全部信息。所以我们面对的论文基本上都是文本形式的研究成果。面对这样的学术著作,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定量和定性特征。
(1)信息、知识和学术内容
学术论文有追求真理的自然倾向。作者应遵循学术规范,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向读者贡献新的信息和知识。只有当它们包含了一定量的信息、知识和学术内容,才具有被公开的价值。
信息量是指一定长度的文本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内容。它可以是事实性的、概念性的、方法论的,但无论哪种信息,都需要有经验的或逻辑的可靠性,这是文本意义的基本保证。经验可靠性首先意味着文本信息具有经验可能性,其次意味着信息源是真实的。这种信息可以让读者间接地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相。逻辑上可靠是指文本提供的信息是我们的理性可以想象的。不真实、不符合逻辑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学术文本需要避免这样的内容。相反,应该提供与文本大小相称的有经验和逻辑可靠性的有意义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心理上接受一篇学术文本的首要条件。
知识是一种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学术研究的求知性决定了论文作为学术作品必须提供很大比例的知识信息,否则文本的报告性会大于认识论性,背后的研究工作就值得怀疑。学术文本中的知识信息不可能是全新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较少的新知识信息和较多的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呈现在文本中,阅读效果是充分的、广泛的和连续的。这样的论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良好教育。
学术内容是指学术著作在结论上的创新程度,以及研究过程在得出创新结论上的规范性和出彩程度。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纠正已知,追求真知。其结论的底线是,它有一些新的想法。如果没有新的思路,一篇学术文本要么是“科普”,要么只是用丰富的材料演示一个学术过程。真正的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论文,通常在自己眼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的考察是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复杂性。学术作品的质感离不开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更本质的是作品的学术性质,即创新性、创新性规范和辉煌的属性。
②基础、思想文化
从另一个维度,具体的学术文本可以定性判断。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长期经验,学术文本所包含的研究的基础、思想和文化性质是其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般学科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以认知为主,应用研究以实践为主。即使在基础研究内部,也有更多的基础研究,通常是接近一个学科的核心问题。因为原创性的研究最有可能发生在基础研究领域,而且因为基础研究难度相对较大,一篇学术文本所包含的研究的基础程度通常可以反映其深刻程度。
应该说学术文本越基础,其思想潜力就越大,因为思想意义是指具体的专业研究成果可以对专业领域之外的人有明显的启示。显然,研究越基础,其启蒙的范围就越大,因为它的迁移程度更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有思想追求,这是最终学术文本动态化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认识到,专家实践所导致的专家人格,很容易导致学术文本的局促和狭隘。即使这样的论文在专业意义上是精致的,其更广泛的意义也是不可想象的。
学术文本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因为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灵魂。此外,学术文本的文化性质也指文本作者将所研究的主题与人类历史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的情况。孤立的专业讨论,特点是应用文写作,产生的论文很难有宏大、宽广、厚重的氛围。即使专业问题解释的很充分,但总少了一些质感。论文的文化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视野,广阔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提升论文的文化内涵。单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文社科的研究者,只有既懂人性,又懂文化利益,才能把想说的专业问题说清楚。人性就是社会的人性,社会就是一个人性的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需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
0 2
意识形态特征
在现代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基本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就大不相同了。究其原因,人文社会现象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总是与这种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意识形态特征在论文中的体现通常被理解为一个政治标准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在具体的学术文本中实施,会发现思想标准的把握是一个特殊的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理解和把握每一类论文,一般都是一个学术理性的过程。
(1)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学术文本
遇到与主流意识形态明显不同的论文并不难,极端会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这是没有争议的政治标准。一般来说,这样的论文表达的是作者所推崇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虽然是学术文本,但是作者的情绪和态度是可以在字里行间流动的。
客观来说,有这样问题的论文,通常在学术发展上没有什么新意,只是表达了另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意识形态。因为另一种意识形态经历了一个理论和历史的过程,其学术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②涉及一些特殊问题的学术文本
有一类论文并不反对主流意识形态,但讨论的问题在一定历史阶段会产生间接的意识形态效应,这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是很难把握的。以宗教问题为例,众所周知,我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当我们面临欧洲历史上的宗教宽容问题时,应该如何决定是否选择?
笔者认为,宗教宽容虽然是一种历史现象,但在启蒙运动期间,它主要表达了国家允许个人选择不被国家承认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要求,这与我国目前的宗教政策有所偏差。从学术角度来说,宗教宽容只是一种历史信息,并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增长。
③西方批判理论研究的学术文本
批判现实是西方现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取向。在这种趋势下,出现了许多发展性的研究成果,增强了人类的知识。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典型的批判现实的经济哲学著作。被称为批判理论的学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的贡献之外,该学派的理论家们还专注于解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结构和文化构成。
应该说,批判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揭示现实社会的主导结构和文化构成,会与现实批判运动产生现实的逻辑关系。
二、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范式不同,学术质量判断标准也不同。所以只能从不同的范式来谈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
实事求是地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哲学思辨、人文解释和经验证据三种类型。在这里具体说明一下:
0 1
哲学思辨论文
哲学思辨性论文不仅指哲学思辨性论文,还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这样优秀的论文能遇到却不求,因为中国的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一直不重视思辨。另外,学术实践者热爱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哲学思辨的研究成果数量少,质量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对这类研究价值的怀疑和轻视。
总之,思辨就是用思维去分辨,发生在经验分辨的边界。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之间寻找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对于哲学思辨论文:
首先要判断投机对象的价值。因为思辨发生在经验歧视的边界,所以没有必要去揣测经验世界的东西。原则上,经验以外的东西可以是思辨的,只有思辨性,但不是所有的对象都有思辨价值。如果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只有在思维上是经验世界的自然延伸才有意义,那么一切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定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上是没有价值的。
所谓思维中经验世界的自然延伸,可以用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来理解。“存在”不是“是”,而是与“是空”的经验框架有关。所以,“存在”并不是与“是”相比最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存在”相比高度抽象的概念。显然,“存在”这个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如果进一步抽象,就会是“是”,只留下纯粹的逻辑规定性。原则上,像“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很有价值的。每个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有很多对象需要推测。知道了思辨的意志,就很容易判断具体论文中思辨对象的价值。
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程度。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问题,不仅仅是纯逻辑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能说的只是联想逻辑的一部分。从逻辑上看,思辨是以概念为要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性的论文,我们首先要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它们的含义是否清晰,定义是否恰当,前后含义是否一致;然后在文中寻找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是否具有经验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核心是分析文本的逻辑路线,即推理路线,看是否符合思维形式的规则。这其实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级阶段,对文本辩证水平的进一步考察超出了形式逻辑的范围。而且,高层次的思辨性文本通常能体现作者“为所欲为”的逻辑功夫和浪漫思维。
第三,要看新旧思辨结论及其正确性。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会努力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有了新的进步。这就需要读者有良好的学术视野和教育,能够在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有益,具体来说就是其结论是否补充和丰富了原有的认识,是否得到了修正和提高。如果发现结论有创新性,需要进一步判断真假。新,不代表真,只代表不老。对与错的判断应该回归思辨层面的判断,说明哲学思辨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0 2
人文解读论文
中国传统学术以人文解读为重要任务,以至于中国学者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读,这样的论文很多。而对人文解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最难达成共识。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这种研究的性质缺乏理解。
人文学科,以文史为主要领域,也涉及到哲学工作的一部分,这个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学”来表达。作为一个读书人,功夫应该在学和问之间。学者可以虚心畅游,分析万物原理,判断天地之美,借助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的含义,也可以说明研究者的新思路。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展现人性的活力,传承优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判断人文口译论文的质量,不应该以创造新知识为标准,而应该评价文本的价值、口译的水平、新旧和启发意义。
解读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大的。虽然每个历史文本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价值却大相径庭。人文历史的残酷表现之一,就是只有能代表时代的重要文本才被选择和保留。另外,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就像“一将成名,万骨千骨”一样,无数学者被湮灭,无数文本被束之高阁,历史上只有少数节点人物及其作品成名。基于创新的观点,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对重要的历史文本有一种解释的方法,也有将注意力转向不太重要的文本的实践。然而,这些文本在价值上确实有所不同。如果一篇论文中选取的文本价值不大,那么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就是一种体力劳动,整篇论文在学术研究意义上是不可取的。
如果文本选择得当,读者应该检查它的解释水平。
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做的基本都是考证和解释。他们忠于文本,说话谨慎,注意每个思想都没有起源。高人一等的可以学习,可以仔细思考,可以分辨清楚,别人可以温文尔雅,有条不紊。这样的学者受过教育,这样的文本是功夫,这样的研究比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好,但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提高都不好。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来延续文化的血脉和弘扬人文精神,读者可以带着欣赏的眼光来评判这样的论文,但考虑到西方的解读已经从技术和方法论转向哲学思维,人们不得不面对传统解读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伽达默尔(1900-2002)对人们关注的历史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就已经把历史世界作为一个人经验的整体作为诠释学的对象。中国人文历史悠久,但进展缓慢。好像需要哲学方法的文章,不然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是必然的。
解读一篇文本以隐喻为本质,但它从来不仅仅让人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创新方法时,它不再是一个教员的能力,而是必须转化为人文学者解释和探索人文学科新思想的一种方式。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和解读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观念可以不断涌现,人类文明可以不断发展,这正是人文主义者的自然使命。
正文开导学者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学者讲解思想,开导大家。面对大量的人文解读论文,学术期刊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筛子”的第一步,不仅要审视文本的价值和作者在人文解读中的努力,还要关注人文解读的文化效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主观随意的。在阐释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自然被创造出来,所以经典文本不仅是永恒阅读的对象,也是思想创造的资源。有学者表达了自己的读经经验,遭到了有基本功的专业学者的批评。作者意识到对待经典文本的两种态度和方法。批评者自然是坚持儒家经典传统方法的学者,而被批评者则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狄尔泰的诠释方法。
应该说,双方的学术工作都有各自的个性化价值,但相对来说,被批评方的工作应该是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种研究逐步规范,使人文科学研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
0 3
实证论文
还有一类论文借鉴了自然科学范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并非来自单一学科领域,而是分布在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中。
其特点是接受经验哲学方法论的指导,用经验方法获取数据,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相关讨论。
对于这类论文,善于思辨和人文解读的读者深感困扰。他们一方面缺乏对实证方法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对这类研究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但是有一些定量的事实和可量化的事实,这也是经验方法合理移植的基础。要说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研究者对量化研究方法背后的数学哲学不甚了解,对研究本身的追求缺乏高度的理解。其实他们往往借助一个价值不大的问题来实践一些经验方法,难免让人对这样的论文感到头疼。
事实上,实证方法的进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质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值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珍惜。这类论文的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问题和目的。所有的研究都是从问题出发,这在实证研究中尤为突出。按照实证研究的路线,这类学术文本首先要说明要研究的问题,这不是一个项目,而是研究意义上的问题或难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问题解释为“有待回答的问题”,将问题解释为“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引发研究过程的问题,要么是认知混乱,要么是实践障碍。这里的困惑和障碍不用多说,应该是一个领域的人所面对的。如果只是研究者个人的困惑和障碍,那么由此产生的研究对个人是有意义的,但在具体的学术领域是没有意义的。科研第一,不第二。所以当研究领域真正的问题被发现或触及时,后续的研究自然是有创造性的。考察实证论文,首先要判断论文中包含的问题是真是假。好的论文也会说明问题解决后的效果,这也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很多作者倾向于把问题解决本身作为研究目的,这并没有错,只是不彻底。当解决具体问题的后续效果明确后,就相当于把具体研究和整个研究领域联系起来,研究的意义就很明显了。
第二,过程和方法。实证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方法的清晰认识,这不同于哲学思辨和人文解读。从这些研究文本中可以看出,一定有具体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过程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设计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文献计量分析等。研究文本通常给出可操作的解释。
判断研究方法是否合适的依据是研究方法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合适性。研究方法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原则上,最好的方法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不难发现方法论倾向,表现为研究的问题意义不大,得出的结论缺乏新颖性。整个研究文本基本显示了研究者(和作者)的方法论素养。这只能说明有些研究者还没有进入具体的学术领域。由此,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但我们很难感受到明显的学术发展。
判断研究过程的设计是否严谨,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过程意义上的回顾。每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都是在一个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有自己的标准步骤。如果严格遵循标准,研究方法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否则,即使方法和问题合适,研究目的也不能完全达到。就研究过程本身而言,如果不能完全规范,就会导致研究不足,也可能导致虚假研究。事实上,虽然实证论文在结构上呈现了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信息,但文本的局限性会使研究过程的信息无法完全呈现。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研究过程和方法。
第三,结论与讨论。研究者在运用各种方法获取有效数据和信息后,通常会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数学或哲学上的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并对结论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这一部分是研究者最好的理论技能,也正是目前普遍薄弱的这一部分。
这种弱点表现在一篇论文的结构失衡,缺乏审美品质。本质上,由于作者缺乏理论技能,研究获得的数据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浪费的。
三、相关参考因素
面对论文,主要是纯粹的学术判断,同时考虑一些与学术研究本身相比的边缘因素。比如文本的情况,作者的情况,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虽然边缘,但也不是不重要,应该是判断论文质量的相关参考因素。
我们所说的文本情境,是指写作意义上的文本质量,也可以说是写作意义上的文本成熟度问题。说一个人擅长学习和写作是有道理的,这显然把学习和写作分开了。文章本身的独立性也是写作科学成立的前提。以上三种类型的研究中,实证论文的结构通常都是格式化、规范化的,越接近自然科学文体的文本,格式化的痕迹越明显,所以很容易认为这类研究论文不需要在写作上考究,其实并不需要。要知道即使是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专门针对撰写科学论文的训练。虽然实证论文的大结构难以摆脱普遍的规范,但研究成果的表达仍然是低劣的。相对而言,哲学思辨性、人文性的解释性论文的写作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种研究的表达没有统一的格式标准,所以一篇论文的质量实际上是学术质量和文章质量的结合。在判断论文质量的过程中,读者也会考察论文作者的情况。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与论文本身质量无关的问题,但有经验的学者从来不会忽视这方面的考察。原因是作者的年龄、学历、专业方向等信息可以为我们提供判断论文质量的辅助信息。众所周知,研究人员普遍报告说发表论文很困难。从期刊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期刊编辑部渴求高质量的论文,大量的论文客观上因为不符合期刊的质量要求而消耗了编辑大量的精力。很难发表,准确的说,很难在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很难发表不符合发表要求的论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事考核、职称评定、博士毕业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迫使那些研究能力不高的人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谁能否认作者和作品是分不开的?
另外,目前已经广泛实施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可以高效直观地发现论文与发表文献的重叠程度,这涉及到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不容忽视。数据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减少了劳动,但也隐藏了很多学术细节。作者发现,目前的“查重”至少遇到了以下两种情况:
0 1
与其他作者重复学术文章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带注释的过度引用,这是学术规范的问题,一种是不带注释的抄袭,这是学术伦理的问题。
0 2
与作者自己发表的文献巧合
这里面有一些因素,比如作者的懒惰,作者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表达已有思想的能力。有一种情况是可以容忍的,那就是新的学术文本是对过去零碎思维的系统整理,具有学术价值。感觉新旧课文重复比例高,但不是懒或者低能的问题。
综上所述,判断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为此,只有把论文质量的判断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联系起来,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可以说,通过把握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和具体的判断标准,通过考察相关的参考因素,读者在判断论文质量时可以逐步步入自觉有序的理性轨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由社会科学学术界编辑整理
1.《质量论文 深度好文 | 怎么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质量论文 深度好文 | 怎么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1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