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学术空空白、2500万字的名著《中国自然史考》,明年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中国自然史考试”启动出版工作会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自然史通考》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原创百科全书,是对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体系的集中解读和考证。整套书用史学理论概括了中国历代名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追溯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起源,对不同的名称进行了比较和考察,用考古文物证实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实物记载,用文字列出了真名和不同的名称,列出了无数的书证,从源头的底部探索了名物的发展,梳理了原始的自然史文字。该书由36个部分和50卷组成,包括8万多字、2500万字和2万多幅图片。
部分嘉宾与《中国自然史考》部分编撰者合影。主办单位提供
《中国自然史通考》入选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这套书是由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的100多位中国学者历时20多年制作的。编委会主任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委员;主编张树正,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兼职研究员。其余编委会成员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学者。
本书编辑如下:1。天宇,2。气象学,3。地理,4。郭牧,5岁。花,6。顾舒,7。昆虫,8。水族馆,9。小鸟,10。动物,11。渔猎,12 22。宝物,23。钱,24。医学,25。科技,26。学历,27。字母,28。文具,29。礼仪,30。手艺,31。乐舞,32。雕刻绘画,33。装备,33。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分别致辞。《中国自然史通考》主编张树正教授介绍了编写过程和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董事长钱天东汇报了编辑出版工作。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中国自然史考试的出版分别发言。专家一致认为,《中国自然史通考》的出版将对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专业优势很大。《中国自然史通考》对于重建中国古典自然史学科体系,凸显学术研究的中国风和中国气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大型自然史书长期空缺的空空白,也为中国自然史研究和文化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书是中国自然史最丰富的文献,是了解中国物质文化发展史最权威、最全面的资料。也有专家对项目的学术价值、改进方向、内容分类等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
主编张树正教授介绍了编写思路和过程。范江红
会议认为,《中国自然史通考》的编纂出版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博物馆通考》用史学理论总结了中国历代名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找到了它的起源,追溯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大量传世文献和实物名物,用考古文物核实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实物记载,列出了真名、异名、通名、通名、专名等。在文字方面,列举了众多的文献证据,并增加了原始文献的插图或文物图片以显示其形状。涵盖天文、地理、渔猎、农耕、居宫、交通、工艺制造、民俗礼仪等。大多数社论涵盖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挖掘和梳理中国数千部文化典籍中的传统自然史精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气派、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实践。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包括地理、山川、人物志、鸟兽虫鱼、物理物理、礼乐书籍、服饰器物,乃至道德伦理、杂史轶事的知识集合。认识世界是基本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本范式。中国自然史的重点不在“物”,而在尊天、尊人、尊物,面向生活在世间的人的认识方式、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中国自然史通考》是对中国传统自然史的系统解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有中国风格、有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展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传统博物学构成了一个博大独立的同类事物、天人合一的知识体系,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传统,是认识和解读世界的另一种视野。《中国自然史通考》反映了建立在中国历史经验基础上的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对外部世界尤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环境、科技等带来的各种困扰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资源。中国自然历史的传统不仅对今天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自然史是所有中国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团结海内外华人,凝聚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自然史通考》强调,中国自然史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基本范式之一,有助于国际学术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资源。
1.《中华博物网 2500万字《中华博物通考》明年面世,首部梳理物态文明的博物百科全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华博物网 2500万字《中华博物通考》明年面世,首部梳理物态文明的博物百科全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2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