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当年的“543”部队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军工开设了导弹专业。代号“541”是地对地导弹专业;“542”是岸对舰导弹;“543”是地对空导弹专业。

从1968年起,机场北头驻扎了“543”部队的一个营。平时戒备森严,与15师任何部门、人员绝对不来往。大家都感到这只部队很神秘。有一次,他们那里拉警报,塔台立刻通知在空中训练的飞机紧急返场。不多时,一架接着一架的战鹰就回来了。最后面两架连平时做的通场都没有进行,直接降落到跑道上。等到下午,没有见动静,当天的飞行训练只好提前结束。事后听说导弹已经开始加注燃料了,只是战机未至。1969年下半年,这只部队在半夜悄悄地转移了。机场附近有个油库,有一条铁路专线通向那里。“543”这个营是在那里做火车走的。之所以说它是“悄悄地”,是因为早上场务连打扫机场跑道时,忽然发现跑道北部搭设的帐篷全都不见了。大家好奇地进入铁丝网围挡里,发现人家喂养的猪啊,鸡啊在散步;地里还遗留了不少蔬菜。

当年“543”部队的导弹发射前才加注液体推进剂。如果没有发射,还要把有毒的推进剂抽出来。因为推进剂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不能长期放在导弹里。另外,当时的导弹是仿制苏联的,电子设备采用的全是电子管,雷达开机要预热10~20分钟后才能正常工作。加高压前,也要预热3分钟。否则,电子管阴极没有充分预热,发射电子能力不强,贸然加上数千伏到上万伏的高压,强行让阴极发射大量电子,会严重损害极板,造成电子系统瘫痪。因此,导弹发射前,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个预备时间是以小时计算的。后来,我军创新了新的战法,将预备时间压缩到按照分钟计算,给蒋军的U-2高空侦察机以重创。

打第四架U-2时,从雷达加高压、开天线到发射第一枚导弹仅用8秒钟。这是苏联人想不到的。

1958年10月6日,地空导弹一营在北京组建,导弹二营则是1958年12月26日在北京大兴县高米店正式组建,导弹三营于1959年1月18日在江苏徐州组建。

萨姆—2型导弹

部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是萨姆—2型导弹,最大速度3马赫,最大作战高度22公里。从苏联进口了5套,其中3套装备首批组建的3个导弹营,1套装备训练营.一套由国防部五院用于研究仿制。同时进口的导弹有62枚,每枚导弹的价格就相当于一架米格战斗机。

当时导弹营虽然叫“营”,实际上设有司令部、政治处和后勤处,是团级建制。打下第一架U-2的营长岳振华,文革前已经是大校正师职。文革中,曾经调任空军司令部第二高射炮部任部长。

543导弹营的编制:一个营分三个连:

第一连是制导连,主要由制导站组成。它是控制引导导弹射向目标的主要设备: 由一台探测敌机距离.高度.方位参数的雷达收发车; 一台装有距离,高度,方位显示器及一些指挥控制设备的显示指挥车; 还有一台对敌目标参数及导弹自身参数进行计算出误差信号的计算车, 那时是模拟计算机, 其计算的速度及准确性还不如现今一部掌上电脑, 最后还有一台指令发射车, 它是将计算车得出的误差信号编码后发射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为了供给全站电源, 还有三台柴油发电车.而雷达收发车之笨大,要用履带牵引车牵引

第二、三连, 称发射连, 即发射导弹的连。它有六个发射架, 每个发射架净重11吨,, 引进时是用履带车牵引。 再加上吊装导弹的吊车, 两个导弹基数12发, 将一级火箭及二级火箭分离, 装入包装筒中用汽车装运。有柴油发电车。全连车辆总计超过20辆。

一个营里有用途各异的天线收发车、指令车、显示车、坐标车、发射控制车、配电车、电源车、牵引车、天线拖车、燃料车……近百辆特种用途的大汽车,加上全营人员办公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 住宿帐蓬,都需要使用汽车装运,所以一个导弹营行军要动用两个火车专列、约65节车皮来保证。

1.《神秘543部队 “543”部队 一支共和国最神秘部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神秘543部队 “543”部队 一支共和国最神秘部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