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六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隆重开幕。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兼总经理冯晓博士发表了题为《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的演讲。肖博士认为,科技将在优化和改进过程中迎来大规模的应用爆发。区块链的最终应用模式将是通过高度整合各种功能,使区块链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从而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新热情,催生大应用。
全文如下:
冯晓:现在是下午六点。非常感谢你和我们在一起。整天在这里听尊贵客人的分享,很难受。
我的题为《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的演讲首先陈述了这是一个猜想,可能有些道理,但肯定不是全部。我们看到了区块链,尤其是公共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总体技术框架已于今年年底完成。Dfinity将于12月31日正式上线。今年年底,随着这样的项目陆续上线,基本上可以说区块链的整体框架已经完全建成。这有点类似于90年代初确定TCP/IP协议的过程。
当然,在未来两三年内,区块链的整体模式和框架会有很大的优化和改进空,但可以预见,从今年年底开始,区块链一方面会经历技术框架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会经历应用的爆炸式增长。
区块链的应用会如何爆炸?这是我今天试图讨论的一个话题。在思考区块链的应用方向或爆发程度时,我从应用分层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从互联网到区块链自上而下,从区块链到互联网自下而上。从分布式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计算到分布式账本。分布式分类账是互联网已经有的。当然,有了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就不同于互联网概念中的那些。一方面是分布式的,比分布式更分散。比如Dfinity自称是互联网电脑。为什么是互联网电脑而不是区块链电脑?因为就分布式计算而言,很大一部分内容确实属于互联网范畴,而不是纯粹的区块链。可追溯性和证书存储是区块链的应用,但事实上它们也包含互联网技术。分布式分类账是一条分界线,它深入到分布式分类账之外,越来越区块链化,越来越区块链化。
分布式治理尤其如此。区块链技术用于分布式治理中涉及的经济模型和共识算法。因为如果要使用社区治理机制,就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共识算法。在分布式治理下,再往下就是分布式应用程序。如果分布式应用程序宕机,它将成为加密经济。一个完整的分布式商业世界已经建立。
这并不是说分布式商务中有区块链应用。区块链每一级都有一定的应用,但有些应用与互联网有很大的交集,有些应用更像是纯粹的区块链应用。这是我从应用角度的分层。打破互联网和区块链的技术,从这些层面来看。如果我们不拘泥于技术的顺序或层次,思考区块链的最终应用将是有帮助的。
自从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出现以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信息技术时期。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信息技术支持了一些商业应用。你使用的软件系统可能有几十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行代码。第二阶段是互联网平台时期。互联网平台将许多复杂的软件集成到基础设施中。第三阶段是区块链时期。区块链进一步将互联网平台沉入基础设施。研究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整体应用,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不断地将应用层沉入基础设施,进而给应用层带来新的变化。区块链引起的沉降最终产生了分布式应用。
有人说金融是完全场景化的。有句名言:“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但不在银行。”但是金融为什么是场景导向的呢?金融服务是否根据具体场景提供?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其实金融服务已经沉入了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基础设施。以第三方支付为例。曾经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大家都在追捧,却发现赚不到钱。第三方支付谁用的最好?答案是互联网公司。因为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外卖和自行车共享等互联网公司的免费行业公共基础设施。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行业曾经显赫的应用层正在逐渐向基础设施下沉。
区块链就是这次沉没的缩影。这一点我后面会详细阐述。从软件系统、互联网平台到区块链,在这个下沉的过程中,软件系统在设计之初的使用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在没有浏览器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命令行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各种软件。但是有多少人可以使用命令行呢?因此,原有的窗口系统是一个非常难以学习和推广的信息技术应用。
在互联网平台上,这些复杂的软件系统全部沉没。互联网平台以APP的形式提供非常轻便、简单、易操作的应用,比如微信。虽然像微信这样的应用背后有一个巨大的软件系统,需要几十万行代码来支持,但对用户来说,它只是一个易于操作的应用。爷爷奶奶也可以用它做红包,甚至比年轻人抢红包还快。
在区块链时代,APP会继续沉沦。区块链时代使用智能合同。就像一个小程序,比APP简单。一个APP需要几万行代码,而一个智能合同可能只需要几百或几千行代码就可以组成一个应用。
此外,互联网平台是需求侧驱动的,即消费者驱动网络的运行。在区块链时代,它不再由消费者驱动,而是由开发商驱动,因为区块链是一个对开发商友好的网络。目前,发展最好的区块链系统是由开发商社区建造的。任何没有开发者社区的区块链系统都没有生命力。
但是为什么区块链时代没有C端驱动?就像上帝今天早上说的:为什么区块链没有杀手级应用?因为这是一个杀手网络。是开发商驱动的网络,由供应方驱动,最终到达消费方。可以看出,区块链和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在区块链创业和在互联网创业也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将通过两个案例说明什么是区块链应用的终极模式。第一个案例是Uniswap,今天很多发言者都谈到了。两个年轻人用500行代码代替了集中式系统,需要10万或者几十万行代码或者几十万行代码。这个案子是什么意思?它非常具有预测性和可预测性。让我们看看,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永远无法用50,000或100,000行代码完成一件事。智能合同不能由50,000或100,000行代码组成,而只能由数百或数千行代码组成。虽然Uniswap有缺陷,但它可以超越几万行代码支持,几千人操作,只有几百或几千行代码的系统。此类成功案例可能表明,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应用是通过智能合同提供的,所有的智能合同只需要几千或几万行代码。Uniswap之所以能够用数百或数千行代码取代这样一个集中式系统,是因为区块链在集成各种技术和融入基础设施方面做得最彻底。分布式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分类账和分布式治理都已经成为免费的基础设施。比如公链不需要许可,也不需要开发成本,大大降低了年轻人的成本。而且我们也没听说Uniswap要去集资。相反,它成功之后,资本开始倒着追。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你能说没有资本也能创业吗?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任何应用,都不要让互联网巨头背着你。即使你把它带在身上,它也会有很多批准和许可的过程。然而,在公共链中没有这样的审查和批准过程。
我看到一个演示,就是Dfinity,写了一个分散的TikTok,1000行代码。当然,这只是一个演示。我期待着看到一个用1000个代码编写的分散的应用程序在Dfinity的主网络上线后取代TikTok。如果这个事情能够实现,那就加强了我对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是一个只需要几百或几千行代码的智能契约。
这两个案例很有预见性,也许这就是区块链应用的发展方向。区块链已经成为应用基础设施,集成了存储、计算、激励、账簿、身份、账户、地址等各种功能。,形成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基础设施:
特点1:必须是开源的。如果它不是开源的,它就不能是可信的基础设施。
特点二:必须开放。也就是说,企业家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的许可和批准,自己做自己的事。
特征3:共享共治的治理机制和共享利益的分配。从股东到利益相关者,这就是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利益相关资本主义是共享的资本主义机制,不是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机制。同时,它应该是分布式的、分散的和自组织的。虽然区块链是一个公共基础设施,但自然没有实体公共基础设施带来的弊端,即“公地悲剧”。
我个人期待在今年整体架构完成后的两三年内,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使其能够承接大规模杀手级应用。这个操作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任何懂代码的人都可以在这个低门槛、低代码、低资本、低运营的平台上自由部署自己的应用。这个应用程序可能只有1000行和500行代码。这个应用变成了什么?它已经成为一种高可信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收益、高分散性的应用。这样的应用不是互联网世界能带来的,只有区块链世界能带来。
试想一下,中国有1000万创业者可以在这样一个自由发布应用的基础设施上自由创业。相信一定会有比高门槛、高代码、高资本投入、高运营的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大应用出现。在那个互联网平台上,全国只有20万人有资格创业,因为当时创业的条件很多。需要找资金,找人力,成立公司,找流量平台,运营流量进行应用。存储、计算、信任等等都需要自己解决。然而,在区块链,所有这些都是免费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创业门槛,将有资格创业的人数从20万人增加到1 000万人。1000万人中大申请的机会肯定比20万人大很多。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应用解放了消费者,区块链的应用解放了开发者,解放了开发者就意味着解放了企业家。因此,只有立足区块链,才有可能实现“大众创业与创新”。区块链是“大众创业创新”最好的平台,谢谢!
作者:万能区块链;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连锁官方立场。文章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由投稿人保证。如果稿件抄袭、造假等。,法律后果将由投稿人本人承担
1.《肖风 肖风:第六届万向峰会演讲全文——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肖风 肖风:第六届万向峰会演讲全文——区块链应用模式的终极猜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3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