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厨房里的物理知识
1.电气方面
(1)电饭锅做饭、电炒锅做饭、电水壶烧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②排气扇(吸油烟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空气对流进行空空气转换。
③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④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⑤厨房的电灯靠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⑥厨房炉灶(蜂窝煤炉、液化气炉、煤炉、柴火炉)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2.机械方面
(1)电水壶的壶嘴和腹部形成一个连接体,水面始终是平的。
②菜刀薄刃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加压力。
③菜刀刀片上油,使接触面光滑,切菜时减少摩擦。
④菜柄、锅铲柄、电水壶柄有凹凸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加摩擦力。
⑤火铲运煤时,利用煤的惯性把煤送到炉子里。
3.热学方面
(1)热力学中与热膨胀和传热有关的现象
(1)用炉子烧水或炒菜时,应把锅底放在火焰的外焰上,不要让锅底压住转子,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高,会使锅的温度迅速上升。
②锅铲、勺子、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手柄都是木制的,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烹饪时不至于烫伤手。
③在灶台上方安装排气扇,加快空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避免空房间污染。
④热砂锅放在湿地上容易破碎。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砂锅放在湿地上,砂锅外壁迅速收缩,内壁温度缓慢下降。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容易开裂。
⑤热水瓶装开水时,可以更好的保温。因为不灌装时瓶口有一层空气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更好的防止热量散失。
⑥烹饪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来传递热量,而烹饪和烧水主要是利用对流来传递热量。
⑦冬天从热水瓶里倒一些开水。当软木塞紧紧合上时,你会经常看到软木塞马上跳起来。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一些冷空气体进入,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压力增大,从而推动瓶塞打开。
⑧冬天热汤出锅,看起来面汤不烫,但是味道很辣,因为面汤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里的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⑨在冬天或者温度很低的时候,把开水倒入玻璃杯,先用少量开水预热玻璃杯,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被外壁阻碍产生力,导致杯子破裂。
⑩煮鸡蛋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容易脱皮。因为热的蛋壳和蛋白质在冷的时候会收缩,但是收缩的程度不同,这就使得它们分开了。
磨菜刀的时候要不断浇水,因为菜刀和石头摩擦产生的热量增加了刀的内能,升高了温度,降低了刀刃的硬度,使刀刃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来降低菜刀的内能和温度。
(2)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在室温下压缩体积液化后装入钢罐;使用时,通过减压阀降低液化气的压力,使其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炉内燃烧。
(2)用烙铁锅烧开水,锅不会烧坏。如果没有装满水,过一段时间就会烧完。这是因为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锡的熔点是232℃。当水壶装满水燃烧时,只要水没有干,水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也不会达到锡和铁的熔点,所以水壶不会烧得很厉害。如果不往火上放水,锅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锡的熔点,锡会熔化,锅会烧坏。
③烧开水或煮食物时,发出的蒸汽比热水、热汤更严重。因为当水蒸气变成相同温度的热水和热汤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④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炉子,食物会在锅里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出灶时,砂锅底部的温度高于100℃,而锅里的食物是100℃。离开炉子后,锅里的食物可以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温度降至100℃。
⑤用高压锅做饭更快。主要是增加锅内气压和水的沸点,也就是烹饪食物的温度。
⑥夏季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往往是下雨的征兆。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漏水,而是水管多埋在地下,水温低。空当气体中的水蒸气与管道接触时,会释放热量,液化成附着在外壁上的小水滴。如果管壁出现大量“出汗”,说明空水汽含量较高,湿度较大,是下雨的前兆。
⑦做饭不代表火越烧越快。因为水烧开后温度不变,即使加大火力也无法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速水的蒸发,使锅里的水蒸发干涸,浪费燃料。正确的做法是用大火把锅里的水烧开,用小火保持沸腾。
⑧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色气体”,而壶嘴附近看不到“白色气体”。这是因为靠近喷口的温度高,喷口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离喷口一定距离的温度低;喷口喷出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色气体”。
⑨油炸食物时,溅起的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高。溅入油中的水滴下沉到油的底部,迅速加热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表面,破裂并发出声音。
⑩锅的温度高时,往锅里洒些水,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放出大量“白气”。这是因为水汽化后液化,发出“吱,吱”的声音。当汤煮沸溢出锅外时,迅速向锅内加入冷水或提起(舀)汤,可将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入温度低于煮沸的汤的冷水。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在提汤的过程中,由于空气体低于汤的温度,汤放出热量,温度下降。倒入锅里后,它从沸腾的汤里吸收热量,降低了锅里汤的温度。
(3)热力学中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咸菜往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变咸,但在烹饪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离子运动越快。
(2)如果用刀从墙上刮下一薄层,可以看出是黑色的。这是因为分子从未停止不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角落里,因为煤分子蔓延到了墙内,刮掉了一层,还能看到是黑色的。
另外,如果我们关注厨房里的炉灶、器皿以及烹饪和炒菜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物理知识。
1.粥或米饭忽冷忽热时,锅里发出“叭,叭”的声音,气泡不断冒出来,但你尝一尝,粥或米饭并不热。为什么?
加热冷粥或米饭不同于烧开水。虽然水是热的坏身体,对热的传导速度慢,但水有很好的流动性。锅底的水加热后会膨胀,密度降低后会上浮,周围的冷水会流过来灌满。通过这种对流,锅底的热量会不断传递到水的各个部位,使水变热。冷粥或米饭流动性差,不易导热。因此,当锅底的粥或米吸收热量时,温度上升很快,但不能快速向上或周围流动,大量的热量集中在锅底,烧焦锅底的粥。因为热量很难到达粥的顶部,上面的粥还是凉的。加热粥或米饭时,锅里多加水,使粥变稀,增强其流动性。另外,要经常搅拌,强制对流,这样粥才能加热均匀。
2.炒肉中的“见面做饭”。逢年过节,总有人炒几个荤菜,那怎么炒肉片呢?
如果将肉片直接放在热油锅中油炸,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肉片变得干燥坚硬,甚至肉片会被油炸烧焦,从而大大失去风味。为了炒出美味的肉片,厨师们往往会提前将肉片与适量的淀粉混合。将肉片放入热油锅中后,肉片上附着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中的水分难以蒸发,仍然保持了原有肉的鲜嫩,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熟得快,就是“相见恨晚”。用这种方法炸出来的肉片,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3.冻肉解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从冰箱里拿出冻肉和鸡肉,怎么解冻?
最好使用接近0℃的冷水。因为冻肉的温度在0℃以下,如果在热水中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热,其外层迅速解冻,使温度迅速上升到0℃以上,使肉层之间出现空间隙,传热能力下降,使里面的冻肉很难吸热,再次解冻形成硬核。如果把冻肉放在冷水中,冷水的温度会降到0℃,由于冻肉和冻鸡的吸热,有些水会结冰。因为1克水结冰,可以释放80卡路里(而1克水降低1℃只能释放1卡路里)。放出的这么多热量被冻肉吸收后,外层肉的温度迅速上升,而内层容易吸热,所以整个肉的温度迅速上升到0℃。反复,冻肉可以解冻。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均匀缓慢升温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二、关于汽车的物理知识
1.机械方面
(1)汽车底盘质量大,可以降低汽车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
(2)车身设计成流线型,以减少汽车行驶时的阻力。
(3)汽车的驱动力——地面与驱动轮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轮和从动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方向相反)。
(4)汽车在直道上匀速行驶时——牵引力和阻力相互平衡,汽车上的重力与地面的支撑力平衡。
⑤汽车转弯时:
A.驾驶员应该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乘客会向转弯相反的方向摔倒——因为乘客有惯性。
⑥汽车急刹车(减速)时,
A.驾驶员踩下制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乘客会向车辆方向坠落——惯性;
C.驾驶员可以用较小的力-杠杆原理制动汽车;
D.用力踩刹车——增加压力增加摩擦力;
E.突然刹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由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
⑦不同用途的汽车车轮尺寸和数量仍有差异,这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力有关。
⑧汽车的座椅设计成既宽又大,减轻了乘客的压力,乘坐舒适。
⑨汽车快速行驶时,车尾会形成一个低压区,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行驶的汽车尾部形成缠绕灰尘的原因。
⑩交通管理部门要求:
A.汽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可以防止惯性的危害;
B.严禁车辆超载——不仅是为了减少车辆对路面的损坏,也是为了减少摩擦和惯性;
C.严禁超速——防止急刹车时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过长造成事故。
简单机械的应用:
A.方向盘、方向盘、开窗把手等。都是轴;
B.速度控制杆,自动门开关装置是杠杆。。
汽车爬坡时,应调至低速:P=Fv。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速度来增加牵引力。
2.声学
(1)汽车喇叭要响,尽量消除发动机的声音(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这是为了降低声源处的噪音。
(2)为减少噪声对路边居民的影响,在路边设置护栏或植树,可以减少传播过程中的噪声。
3.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的柴油机或汽油机,都是内燃机,利用内能做功。
②发动机外部安装一个水箱,利用循环水帮助发动机散热——水的比热容大。
③冬季,为了防止对水箱的冻害,水箱内的水应在夜间排出——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4)汽车后窗玻璃板上嵌有电热丝,可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在玻璃上凝结。
⑤刚上车或有车经过时,会闻到一股浓烈的汽油味——扩散现象。
⑥ 空分流窗玻璃设计成双层,防止传热。
⑦环保车使用气体燃料,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4.电气方面
①汽车的发动机通常由低压电机启动:电机是根据磁场作用于电流的原理制成,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汽车电机往往由车载电池供电,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车轮带动车载发电机发电,给电池充电。给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此时电池就是电器;当用电池给电机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此时电池就是电源。
③车载电池还用于空音响、风扇、录音机、CD机、各种用途的灯等供电,可以方便地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能、光能等。
(4)罐车尾部通常挂有链条到达路面,有利于使运输过程中颠簸产生的电荷迅速扩散到地面,避免静电放电带来的灾难。
⑤发光:电能-光能。
5.光学方面
(1)车旁的后视镜和路口的观察镜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②汽车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会妨碍车内乘客在驾驶员前方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驾驶员的正确判断。
③车前挡风玻璃通常不直立(底盘高的车除外),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一面平面镜,车内的物体很容易通过它成像在驾驶员面前,影响驾驶员的判断。
④汽车尾灯灯罩:角反射器可以反射发出的光线,保证后面车辆的安全。
⑤汽车前照灯:凹面镜反射原理,近距离光的灯丝在焦点附近,远距离光的灯丝在焦点处。
第三,关于自行车的物理知识
1.自行车摩擦知识
(1)自行车轮胎为什么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凹凸不平的花纹,通过增加自行车与地面之间的粗糙度来增加摩擦力。目的是防止自行车打滑。
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
当我们骑自行车时,自行车和路面之间有摩擦,因为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不光滑。但是,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呢?这个还是要看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前轮的摩擦力是多少?阻碍车的运动!它的方向与自行车的方向相反。正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自行车匀速运动。然而,当人们在地面上向前推动自行车时,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后的。
③为什么自行车刹车后能停下来?
制动时,闸瓦与轮辋之间的摩擦会阻碍后轮的转动。手压越大,闸瓦对轮辋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后轮转动越慢。如果完全制动,那么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就变成了滑动摩擦(原本是滚动摩擦,前进方向),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所以就停下来了。
(4)自行车上的钢球安装在哪里?为什么要装钢球?
自行车的前桥、中轴、后桥、车把转动、脚蹬转动都有钢球。
人们骑自行车总是希望轻松、灵活、省力。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所以在自行车旋转的地方安装钢球,我们可以随时添加润滑油,使接触面相互分离,这样摩擦力就可以变小。
2.了解自行车的杠杆和轮轴
①自行车上的杠杆
A.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一个省力的杠杆,人们可以用很小的力转动自行车的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平衡。
B.控制刹车的杠杆:车把上的刹车手柄是一个省力的杠杆,人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以较大的压力将刹车压在车轮的钢圈上。
②自行车上的轮轴
A.踏板和面板齿轮:构成一个省力的轮轴(踏板半径大于面板齿轮半径)。
b .自行车车把和前叉轴:构成省力轮轴(车把旋转半径大于前叉轴)。
C.后桥和后轮上的齿轮:构成一个费力的轮轴(齿轮的半径小于后轮的半径)。
3.自行车气压知识
①自行车内胎充气:早期的各种车轮都是木轮铁轮,坑坑洼洼。现代自行车使用充气内胎主要是为了增加轮胎内的压力,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②阀芯的作用:充气内胎上的阀芯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只允许气体进入,防止气体泄漏,便于进气,保证充气内胎的密封。
4.自行车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可以在夜间提醒司机,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许多蜂窝状的“小房间”组成的,每个“小房间”由三个90度左右的反射面组成。这样,到了晚上,后面汽车的灯光打在自行车的尾灯上,就会产生反射光,而且因为红色比较显眼,可以吸引司机的注意力。
四、民间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间谚语和俗语,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果我们注意分析和理解一些民间谚语和俗语,我们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深化和激活我们的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有几个例子:
1.小重量重一千磅——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力臂是阻力臂的零头,则功率是阻力的几倍。如果重量臂很大,完全可以“推一两斤”。
2.破镜不能再圆化——当分子间距离大(几百埃以上)时,分子间引力很小,几乎为零,很难再圆化破镜。
3.你摘不到的是镜中的月亮,抓不到的是水中的花——平面镜所造的像是虚像。
4.人心向背,泰山移——如果各分量方向一致,合力大小等于各分量大小之和。
5.豆腐不能用麻绳吊起来——压力恒定时,受力面积小,压力就大。
6.真金不怕火,真理不怕辩——金的熔点虽然不是最高,但也是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在800℃左右。因为火焰的温度低于黄金的熔点,所以黄金不能熔化。
7.月亮晕了就下雨——风来了温度在高空快速下降,水汽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很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散开,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月亮光晕,所以说月亮会晕,会刮风。基本水分表示地面防潮。暴雨来临前,空湿度大,地面温度低,地面附近的水汽冷了就凝结成小水滴。另外,地面所含的盐分容易吸附湿水汽,所以地面反潮表示暴雨即将来临。
8.长啸,山响,谷响。声音可以通过多次反射形成响亮的回声,持续时间很长。仿佛山在尖叫,谷在回响。
9.但你听不见,却看不见——当障碍物的大小小于波长时,波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墙高几米,声波波长大于墙高,可以绕过高墙,让墙外的人听到;但是光波的波长较短,远小于高墙的大小,所以人发出的光无法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看不到墙内的人。
10.开水不响,水也不响——在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中的气泡上升,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中的压力下破裂,破裂声和振动声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自上而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在破碎前上升到水面,所以噪音相对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面和外面都不是人——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平面镜做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对称,所以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还是猪的像,自然是“里面和外面都不是人”。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时,必须达到燃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的接触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直到点火的温度降低;同时,汽化的水蒸气包围着燃烧的物体,使物体无法与空气体接触,没有空气体就无法进行燃烧。
13.在山洞中央的某一天,世界已经过了几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乘坐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航行时,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如果在这个“洞穴”里生活几天,在地球上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这使得古代神话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而人类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过了“万里”。
15.每天行走80000英里——由于地球半径为6370公里,每次地球自转,其表面的物体“行走”约40003.6公里,约80000英里。这是毛泽东唱的一首诗,也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于参照物的。
16.从底层付出——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付费”,可以阻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内香会因不规律的运动而向外扩散。
18.从井里看天空,能看到的很少——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从几何画图的知识来看,青蛙的视野会很小。
19.如坐针毡——根据压力公式,当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越大。坐在这样的毡子上,人们会感到极其不舒服。
20.薛瑞正处于好年景——落在地上的雪中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了不流动的气体,这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农作物时,能很好地阻止热传导和空气体对流,因此可以保暖。
21.霜前冷,雪后冷——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空气体的温度突然变冷(温度低于0℃),而空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感觉“霜前冷”。雪融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体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冷”的感觉。
22.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有一点可以看到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定律,通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图像。
23.船漏水——液体内部有压力。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入船内,直到船内外的水平,这时船内的水不会流出。
24.纸里没有火——纸到达燃点时会燃烧。
25.有麝的天然香味,为什么要在风中升起?-气体扩散现象。
26.玉石不经过打磨是不能切割的——玉石在打磨之前,表面是骨瘦如柴的,光线是漫反射的。玉石研磨后,表面光滑,光线镜面反射。
27.风扇有一股凉风,适合夏天而不是冬天——夏天风扇扇动时,空气体流动加快,加速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所以人因为蒸发吸热而感到凉爽。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为水在重力的影响下从高流向低
29.水箱出汗,不用负重——水箱里的水蒸发了,水面以下的温度比空气体低。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到下外表面会液化,水滴附着在水箱外部。晴天空气体中的水汽含量很小,虽然也会在水箱外。水滴形成不了。如果空气体潮湿,水分蒸发缓慢,水箱外表面液化大于蒸发,于是出现水滴。空气体水蒸气含量高,有可能下雨。当然,没有必要给土地浇水。
30.雪不会使雪变冷——雪是由水蒸气凝结或水滴在高温下凝固而成空。凝结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而融雪是融化过程,需要吸热。
31.雪落高山,初霜平原——下雪天,高山温度低于平坦山区,难以融化,而平坦地区则容易及时融化。因此,当雪以同样的方式落下时,高山上的霜比平坦地区多。霜是水汽凝结在地面上的结果,山下平坦的地表比高山上有更多的水汽,所以平坦的地区容易混有毛茸茸的霜,而高山则不容易结霜。
32.一天也做不到——水的温度从0℃收缩到4℃,水的密度在4℃最高。当整个水温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当温度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至4℃以下,密度降低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保持在4℃,上层水温降至0℃继续放热。
33.火场附近一定有风产生——火场附近的空气体受热膨胀上升,而远处的冷空气体会被充满,冷热空气体的流动会形成风。
34.一块石头打碎了水——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平面镜,可以看到天空的图像。扔进水中的石头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的形象被打破。
35.盲人点灯是浪费蜡——人之所以能看到世界上的一切,是因为太阳光或者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所以盲人看不到物体。
36.雨滴在清晨落下,而雨滴在傍晚晒在脸上——我国的雨云大多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早上看到的彩虹是西方的彩虹,是东方的阳光照射在西方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显然,西方的彩虹是当地天气会下雨的标志。相反,晚上看到的彩虹是西方的阳光照在东方的天空上空
37.日出不出门,日落千里——(参考上图)
38.彩虹高太阳低,早晚穿麻纤维。太阳低的时候,太阳光非常接近地平线。这时彩虹出现了,彩虹心一定离地平线很近。地面上能看到彩虹一半的弧度。如果此时空气中有大量水滴空,广泛分布在空之间
39.摄影底片——反转黑白——相机是应用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焦距的两倍处,变得反转缩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摄影底片上的图像是从人身上反转过来的。感光剂涂在底片上。人们拍照时,浅色部分有很强的反光能力,反射光进入相机的黑匣子,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光化学反应。而浅色部分在胶片上有较强的光敏性,深色部分光敏性较弱。胶片显影时,弱部的感光剂基本被洗掉,所以是浅色的,强部有光化学反应。
40.磨刀时不要误砍柴——减小压力面积,增加压力。
41.鸡蛋碰石头——打不过自己——鸡蛋碰石头。虽然力是一样的,但是每个物体都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如果超过此限制,物体可能会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力较小,所以会破裂。
42.一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动作,一巴掌既可以再拍一巴掌,也可以拍其他物体产生力和声音。
4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增加力臂与阻力臂的比例,这样重物就可以用较小的力量拾起。
44.水银落到地面——到处都是——水银的密度大于构成地面的所有物质的密度,而且水银具有流动性,所以它总是沉在其他物质下面。
转载供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1.《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4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