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新华社评只提轨迹不提人:值得提倡 这意味着什么?

近日,北京、上海等城市流调报告出现一大变化:新增确诊病例流调报告中隐去了病例的性别、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以涉及区域和场所的信息披露为主。这种在尊重个人隐私、弱化病患及家人压力的同时,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做法,值得赞誉和提倡。

疫情发生以来,流调报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连着国家防疫大局,也连着公民的尊严和隐私。民众基于恐惧病毒和安全防护等心理,往往对流调信息格外敏感。一旦信息泄露,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和热议,甚至可能引发对患者身心造成伤害的网络暴力。因此,如何恰到好处地披露流调信息,处理好个人信息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间的平衡,考验各地疫情防控的能力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水平。

北京和上海“只提轨迹不提人”的流调报告方式之所以赢得好评,在于把握好信息披露的分寸,拿捏好公权与私权的边界。特别是除必要的轨迹之外,不再公布患者性别、年龄等非必要信息,不给“隐私变谈资”以可乘之机,避免了信息溢出可能招致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折射出信息化时代国家对公民隐私权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流调是针对患者家庭情况、出行轨迹、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查,所接触的信息数据庞杂,信息经手的环节也多,流调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事关社会信任。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公布最高效简洁的有用信息,不仅能让公众对涉及区域和场所一目了然,节约了大家时间,又可避免流调报告成为窥探、评价他人生活的“管道”。这样的办事方式更能得到公众配合,也更能赢得群众信赖。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倡议多一些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群众的热切期待。

原标题:“只提轨迹不提人”,新流调报告值得提倡

1.《新华社评只提轨迹不提人:值得提倡 这意味着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华社评只提轨迹不提人:值得提倡 这意味着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49523.html

上一篇

南宁一小区一家三口坠楼身亡 事情的详情始末是怎么样了!

下一篇

人民日报四问通化物资配送问题 事情的详情始末是怎么样了!

新华社评只提轨迹不提人:值得提倡 群众的热切期待

近日,北京、上海等城市流调报告出现一大变化:新增确诊病例流调报告中隐去了病例的性别、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以涉及区域和场所的信息披露为主。这种在尊重个人隐私、弱化病患及家人压力的同时,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做法,值得赞誉和提倡。疫情发生以来,流调报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连着国家防疫大局,也连着公民的尊严和隐私。民众基于恐惧病毒和安全防护等心理,往往对流调信息格外敏感。一旦信息泄露,...

新华社评只提轨迹不提人:值得提倡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近日,一篇“新华社评只提轨迹不提人:值得提倡”的报道登录了热搜,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小编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一起来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