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交通运输繁忙。沪杭甬高速公路已经不堪重负。钱塘江喇叭形河口是钱塘江涌潮的成因,但给交通带来很大不便。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到上海,要绕过钱塘江喇叭状的河口,要多走120公里。因此,浙江省人民政府一直想在杭州湾上修建跨海大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经济圈。而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近40公里长,曾经是工程技术和财力无法想象的。改革开放给浙江省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建造这座桥梁已经成为可能。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论证后,正式上报国家计委。国家计委还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全国各方面专家论证杭州湾大桥建设的可行性。经国家计委办公会议审议,正式报国务院审批。2001年12月19日,国务院召开第118次总理办公会议,杭州湾大桥工程是本次办公会议审议的议题之一。我代表国家计委做了详细的汇报,但是总理办公会议提出了关于杭州湾大桥建设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杭州湾大桥跨度大,位于杭州湾口,建桥后需要仔细评估对杭州湾沿岸港口的影响”。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杭州湾的乍浦港提出的。在孙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国方略的世纪工程决策和建设中,乍浦港被规划为东方港,由于桥址离乍浦港非常近,如果桥址建在乍浦港下游,将对乍浦港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以前听过很多次孙中山的《建国方略》里包括了乍浦东方港和三峡水电站,但是从来没有看到任何官方的资料,总是有点怀疑。我能对一百多年前的重大项目做出如此细致、准确的规划,实在是太神奇了。后来从图书馆里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里面有对乍浦港和三峡水电站的清晰描述。

第二个问题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会给钱塘江观潮带来怎样的影响”?因为钱塘江观潮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应该科学论证,明确大桥对钱塘江潮汐会有什么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工程设计方案,包括桥梁的通航网空,要认真研究”。会议结束时,朱镕基总理总结说:“就是这样。”根据总理办公会议提出的问题,杭州湾大桥项目应继续论证评估,继续补充材料。对于渴望建设杭州湾大桥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的宁波来说,当然是密切关注总理办公会议的审议。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发现,首相最后说:“就是这样。”他们以为通过了,就喝了庆功酒。当我到达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水陆湾拟建桥位,向宁波市计委和已成立的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传达了几个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时,他们当时就蒙了,不是说“就是这样”吗?为什么要争论?就像头上挨了一击。我向他们解释,这样一座跨海大桥的建设是世界上最高的,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要对总理办公会议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论证,“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才是尽快得到国务院批准的正确途径。

杭州湾大桥示意图。

针对总理办公会议提出的三个问题,浙江省和宁波市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设计论证部门形成了一份4000字左右的报告,上报国家计委。这份报告回答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是否会影响沿线港口。

在设计中,已经充分考虑了桥梁位置、跨度和净空对沿线港口的影响。最终选择对港口影响最小的乍浦方案,避开了乍浦深水港的开发区域,为乍浦港的长远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空间。桥址位于乍浦港上游,船舶驶往乍浦港不受桥影响,也不会碍航。根据交通部对杭州湾大桥通航网空的批复,大桥下长期通航能力提升空间充足,完全可以满足上虞港、杭港等上游港口的需求。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桥轴线上下游500m范围内,脉动速度幅值小于5%,超过4km基本无变化。因此,该桥的建设对乍浦港和乍浦至秦山航道影响不大,不会影响杭州湾沿岸港口的运营和规划建设。

第二个问题,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是否会影响钱塘江的观潮。“八·一八潮,天下壮观”,“滔天浊浪来空,翻山越岭毁”。钱塘江潮汐以其壮观的景色闻名于世。与巴西亚马逊河、南美洲印度恒河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涌潮地,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建造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无疑将是一个世界奇迹。大家都在担心,一个世界奇迹创造出来,另一个世界奇迹就毁灭了。浙江水利河口研究所专家的回答打消了这个顾虑。本来涌潮是河流入海河口处的一种特殊潮汐现象,是水位突然上升的潮波锋峰。钱塘江涌潮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涌潮。

形成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杭州湾是典型的喇叭状海湾,河宽收缩率大,外口宽100公里,内段只有20公里。这种收缩使潮汐能积累,潮差增大。第二,钱塘江河口上游沙堤堆积,河床迅速抬高,水深急剧变浅。钱塘江在高阳山附近(推荐桥位上游约32公里)开始形成涌潮,莱文山为起点。涌潮在追溯过程中不断增长和发展,在海宁严观达到最大,成为世界奇观。那么,这两个因素会因为桥梁建设而改变吗?为了获得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专家们采用了实体模型涌潮模拟的方法。自动采集模型实验数据,在实体模型中模拟涌潮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准确获得建桥前后的潮头高度变化。经过多次试验和专家组鉴定,该桥对钱塘江大潮的影响为0-2厘米,钱塘江大潮平均潮高为2-3米,即该桥对大潮的影响在1%以内。2 cm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肉眼不可见。

总理办公会议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杭州湾大桥工程的工程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报告称,根据杭州湾特定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条件是允许的,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依托国内桥梁设计、施工队伍和技术,杭州湾大桥可以高水平、高质量地建成。当然,由于桥梁整体处于海洋环境中,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和防腐措施是下一步工程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一步优化。

我仔细看过这个报告,觉得是基于科学论证实验,很有说服力。我知道报告这份报告的重要性和责任。第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项目。用现在的话说,可以称之为上个世纪的一个工程。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人都应该对历史负责。第二,这是国务院审议提出问题后回来的“二宫”。如果再被国务院否决,无论是负责审核的国家计委,还是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我,都要受到指责。第三,我知道朱镕基总理出生在清华大学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毫不留情。如果他不明白,如果他“让人觉得晕头转向”,他很难下台。最后我小心翼翼的签了报告,感觉真的是一千块。这份报告是在国家计委499号文件[2002]中提交给总理的。现在,这份报告已经妥善保存在这座桥的档案中,这是这座桥历史的重要见证。大桥建成通车已经10年了,钱塘的涌潮依旧,观潮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实践证明了原论点的正确性。

2002年4月,好消息终于来了:国务院再次召开审议会议,批准修建杭州湾大桥。会上,因为提前做了功课,回答了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提出的所有问题,通过了“考试”。仅一周后,国家计委收到总理办公会议纪要后,立即正式转发。这次宁波的具体工作人员真的是悬着一颗心倒在了地上,估计又有人喝醉了。

然而,很多事情出了差错,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的印象是,浙江大学的一位民主党主席写信给朱镕基总理,说杭州湾大桥选址有问题。该信反映,大桥选址破坏了周恩来总理选定的钱塘江潮汐发电地址。这是个大问题。因为钱塘江以涌潮闻名,所以当时可以考虑在钱塘江上修建潮汐电站。朱镕基总理让我再去一次现场,浙江省对此必须有个说法。碰巧去了秦山核电站。我邀请了宁波市计委主任尹志远和杭州湾大桥指挥部负责人王勇来秦山。我告诉他们:浙江省人大一位领导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该桥选址破坏了当年周恩来总理选定的潮汐电站选址。希望你能把情况搞清楚。

信中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因为它涉及到周恩来总理。这封信还算了一笔经济账。据他们估计,潮汐电站每年能赚上亿元。现在,因为桥梁建设,这笔巨额收入将冲击水漂。而且,他们认为大桥会给杭州湾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信中最严肃的一句话是:建桥之后,周恩来总理的美好构想将变成空。因此,作者要求朱镕基总理紧急停止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以免给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麻烦。朱镕基总理指示:“请国家计划委员会阅读。”我给了他们一份信的副本。

当地领导听到这个消息,再次封闭圈子,立即组织各领域专家召开紧急会议。专家听后说:有这么一回事。1958年前后,有人提出浙江钱江潮是世界上最好的潮汐能,可以利用潮汐发电。当时周恩来总理非常赞同,说:我们要在这里保持一个好的位置。但这个位置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点,一般是指一个区域,距离现在跨海大桥选址5公里,不在桥的位置。此外,从目前世界潮汐发电的趋势来看,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法国曾经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工程,2.4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后来浙江台州建起了3200千瓦,成为中国最高,世界第三。杭州湾潮汐电站规模一百万,建这么大的电站还是有很多困难的。而且潮汐发电成本相当高,大大超过了火力发电等能源的价格,目前无法推广应用。此外,如果要在这里建造潮汐发电站,就必须建造大坝。涨潮时,涡轮机就会发电。但如果在这里拦个坝,会对整个上游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富春江下来的泥沙是通过杭州湾进行的,杭州湾的泥沙也是通过这个地方进出的。大坝建成后,杭州湾整个生态将发生改变,后果不堪设想,可能真的会影响钱塘观潮奇观。

他们很快将专家会议的意见整理成一份材料。但是,这毕竟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有影响的人反映的问题。他们还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李泽民汇报。由于李泽民也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亲自听取了副主任的意见,向他转达了专家的意见,并再次征求了他的意见。后来副局长说他不是潮汐发电专家,听一些人讲这些意见,没有认真研究问题。最后,他表示支持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接到这个举报的时候,我刚从秦山到杭州,很惊讶这个问题处理的这么快。我接过材料,看了几段,说:“我同意这些意见,但必须以省计委形成的正式文件为依据。你用正式文件向国家计委汇报,我们向国务院汇报。”

杭州湾跨海大桥。

真的很曲折。这时候我们面临着政府换届,浙江和宁波希望在政府换届前最终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在中国人民庆祝春节之前,又有一封信被送到了朱镕基总理手中。这次,我写了一封中美桥梁专家的信。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同志任上海市市长时,就杨浦大桥和上海南浦大桥的建设问题向他请教过。信中说,如果他们咨询杭州湾大桥,轻质混凝土结构可以节省投资。但是他们和宁波谈判的时候要价很高,要砍掉很大一部分节省下来的投资,比国内的设计成本高很多。因此,未能与宁波达成协议直接向总理反映。朱镕基总理指示:“请问温家宝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指示:“请国家计委处理。”这件事的处置权交给了国家计委。和这家公司没有直接接触,但是间接处理过几次和这家公司有关的问题,对这家公司有一定的了解。润扬长江大桥获批时也发生了同样的问题,总理也被直接投诉。中美咨询公司按斜拉桥类型建,国内交通部门按吊桥建,不至于互相让道,甚至脸红。总理收到信后非常生气,指示我处理。我真的很难夹在中间。我还是采纳了国内交通部门的建议。后来总理问起这件事,我回答说充分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由于润扬长江大桥是长江主航道上的一座悬索桥,桥跨至终点,北岸到达石叶洲后的扬州北汊跨径较小,因此采用斜拉桥。但是真的让我很困扰。接到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后,我觉得这家中美咨询公司和宁波的区别属于技术和商业条件,应该由项目业主权衡后决定。宁波还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了讨论,并向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副总理如实汇报了情况。这件事以后就不提了。

2003年2月,国务院第151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了杭州湾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年11月正式开工,2007年6月竣工,2008年5月1日通车。杭州湾大桥南起钱塘江南岸的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南至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北部与苏通长江大桥相连,苏通长江大桥是上海的过境通道,形成了北部黑龙江通江市至南部海南三亚的通三南北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和障碍,远比审批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复杂。要知道当时我们国家连近海打桩船都没有。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钱塘江沉积带的天然气吉沃矿,引发了火灾等突发工程问题。感谢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桥梁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工作。杭州湾大桥的论证和建设过程经历了浙江省李泽民书记、吕祖善省长、宁波市张伟文市长、金德水市长(后为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邵占伟副市长(2013年3月任杭州市市长时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心脏病突发早逝)。我有幸经历了这座世界长桥的论证和建立的全过程,并写出短篇小说与大家分享。

2012年,青岛胶州湾大桥竣工,杭州湾大桥长度跌至世界第二。

1.《天下钱塘 张国宝:杭州湾跨海大桥论证中的小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下钱塘 张国宝:杭州湾跨海大桥论证中的小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5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