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奇人物,

闪烁时代光芒!

致敬,

州庆六十周年!

“鼓王”的称号,据说是1965年毛泽东接见少数民族群众艺术家时,给湘西苗鼓表演者石顺民起的“封号”。鼓王的称号传开以后,她的老师龙英棠被“追封”为第一代鼓王。湘西苗族“鼓王”平均每8年传承一代,到如今已经是第六代。

第一代苗族女鼓王 龙英棠

吉首市矮寨镇坪年村的龙英棠,是公认的新中国第一代“苗家女鼓王”。

1928年,龙英棠刚刚降临人世,重男轻女的婆婆便逼她父亲休了她母亲。母亲流着泪抱着吃奶的龙英棠尴尬地回到外婆家。好在龙英棠的继父十分善良,待她如亲生女儿。苗寨逢年过节,苗家的鼓手们便聚集在一个坪里跳鼓舞,舞姿矫健,几十面红漆苗鼓敲得震天动地。龙英棠从小就迷上了鼓舞,鼓舞师傅一进寨,她影子似地追着跑;人家在台上跳,她在台下学,一招一式烂熟于心。

通过刻苦练习,龙英棠的鼓舞愈跳愈好,渐渐在方圆百里的苗寨出了名,本寨、邻寨办红白喜事,鼓舞坪里总少不了她跳鼓舞的身影……在跳鼓舞的50多年里,龙英棠收集整理玉花鼓、养蚕鼓、采茶鼓等20多种鼓舞,她表演的鼓舞丰富多彩,有的反映犁田、插秧、割稻、打谷等田间活动,有的展现纺纱、织布、砍树、打铁等劳动生产,还有的模仿推磨、舂碓、梳头等生活动作,她都表演得维妙维肖。龙英棠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还创造出风格独特的鼓舞打法。

1950年湘西解放后,龙英棠先后到吉首、龙山、桑植等地表演,每到一处,龙英棠的苗歌清唱和鼓舞都最受欢迎。1958年龙英棠结婚后,也没有中止对鼓舞的追求,她跑北京观摩取经,赴上海音乐学院录制苗歌集,辛勤的耕耘使她的歌声、鼓声回荡神州大地…… 龙英棠跳鼓舞在全国出了名,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艺术系特聘她为客座教授,去武汉教授苗家鼓舞。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点名让龙英棠赴北京表演。在中南海怀仁堂,龙英棠参加了为毛主席等中央首长安排的专场演出。龙英棠在台上跳鼓舞时,心情非常激动,总是悄悄地看坐在前排的毛主席。毛主席慈祥地冲她点头微笑。晚会结束后,毛主席上台接见演员,握住龙英棠的手亲切地问她是哪里人。龙英棠红着脸激动地告诉毛主席:“我是湖南湘西的。”旁边一位首长插话:“还是毛主席的小老乡哩。”毛主席轻拍她的肩膀,和蔼地笑了笑,然后拉她合影留念。那晚,龙英棠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拿着鼓槌敲了一晚床框。

多年来,龙英棠一直在湘西等地教鼓舞,石顺明、龙菊兰、龙菊献等几代苗鼓王都曾经是她的徒弟。从1982年起,她还先后在吉首大学、寨阳、矮寨等地举办了20多期苗族鼓舞培训班,培训弟子上千人次。2013年2月5日,她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第二代苗族女鼓王石顺民

1949年,石顺民出生在吉首市己略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外婆、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苗鼓手。天生热爱文艺的她,自幼便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苗鼓,后被招入吉首的戏剧学校学习京剧,专攻花旦。毕业后,石顺民被分配到自治州京剧团。繁复的舞蹈技巧,全套的武生功底,她悉数掌握,而苗族鼓舞在她的演绎下也更加迷人了。

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15岁的石顺民作为苗族鼓舞《苗族女民兵》的主要演员,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大家都好喜欢我们的苗鼓,连续3次给我们鼓掌!”演出结束后,她代表苗族演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毛主席站到我面前握住我的手时,我眼泪哗哗地就流了下来。”时隔多年,当时的情景仍清晰如昨。“回到后台,其他演员都羡慕死了!要知道再往边上站两排,我就没机会了!”回想当年,石顺民仍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

从此,石顺民的舞步更是一刻也不停歇。京剧团解散后,她来到吉首市文化馆工作,在那里,她几乎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苗族鼓舞上。“苗族鼓舞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流传甚广,地域性强。除了吉首本地的,像花垣、保靖、凤凰等地流行的苗鼓我也会打。”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石顺民先后荣获第二、三、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苗族鼓舞表演项目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女鼓王”。

第三代苗族女鼓王龙菊兰

和前两代苗鼓王龙英棠、石顺明相比,第三代苗鼓王龙菊兰的人生之路显得平坦而浪漫…… 她属兔,1975年出生于风景秀美的德夯冲一个普通的苗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她先后拜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第二代苗鼓王石顺明为师,虚心学习她们超凡的鼓技,研究她们鼓技的特色和套路,寻找自己的差距,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鼓法。

当龙菊兰在德夯的峡谷中埋头苦练跳鼓绝技的时候,一段千里奇缘却悄悄朝她飘来……一位叫丁亭的上海后生去张家界旅游,在吉首下错了车,竟鬼使神差来到了德夯冲。山水的神奇令丁亭惊叹,苗民的纯朴、好客令丁亭感动。丁亭在德夯苗寨住了整整半个月;与热情、善良的龙菊兰产生了纯真的爱情……

远在大上海的丁亭父母得知儿子要娶一个深山沟里的苗女为妻,大为惊怒。大都市人的傲慢和偏见使他们极力阻挠这门婚姻,他们觉得儿子的选择太荒堂,一天几个电报催儿子速返上海,霸蛮要拆散这对正处在热恋中的年轻人。丁亭拗不过父母只好噙泪踏上归途,龙菊兰流着泪把情郎送出大峡谷,芳心都碎了……她咬着牙跑过云缠雾绕的姐妹峰、望郎岩;一口气奔到跳歌石坪上抓起一对鼓槌围鼓狂跳敲打,她把满腔的悲哀和忧愤渗透在铿锵的鼓点上,面对生她、养她的大山倾吐少女的衷情……活泼开朗的龙菊兰从此变得忧忧寡欢,一有空就与苗鼓作伴……幸运女神没有遗忘这位僻居深山的苗姑,终向她投来了希望的五彩光环。

1994年春天,湖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省城长沙召开。龙菊兰荣幸地代表湘西自治州参赛,她一路摧枯拉朽夺关斩将,凭着多年来苦练而出的一套超凡鼓技,一举夺得苗鼓竞赛金奖,为故乡德夯赢得了一份殊荣。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她娇健、奔放的鼓舞博得众人的喝采,再获一枚银奖、一枚金奖。紧接着,95年中国旅游产品展览会上,上海桂花艺术节上,她都出尽了风头,让大都市的同胞大开了眼界,伴随着菊兰的出行,特色浓郁的苗族花鼓震憾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

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新加坡,龙菊兰凭借跳鼓绝技被破例选为团员。她穿着绚丽的苗族服装在新加坡舞台上一跳鼓亮相,顿成了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她跳鼓的大幅彩照在《新加坡日报》上发布后,中国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场场爆满,苗鼓的特殊韵味、龙菊兰的艺术魅力,一时成了狮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归国后,龙菊兰又再登金榜被推选为苗家第三代鼓王,满载荣誉返回故乡。更叫龙菊兰欣慰的是:她那远在上海痴情的丁哥,不顾家庭的极力反对,一心要当苗家的新郎,情意绵绵的书信雪片似的飘来德夯……甜蜜的爱情滋润了姑娘的心田,龙菊兰的鼓跳得更激情潇洒。也许是未过门媳妇的能耐改变了公公婆婆的世俗偏见;也许是儿子的虔诚打动了他们的铁石心肠,公公、婆婆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了菊兰跟丁亭的这门亲事。

第四代苗族女鼓王龙菊献

第四代鼓王龙菊献,是一个漂亮的苗族女孩,苗条的身材清瘦的脸庞,让人无法把她和阳刚的大鼓联系起来。

龙菊献,女,1976年出生于风景秀丽的矮寨镇德夯村,那里山青水秀,民风古朴,世居的苗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和睦、宁静的生活,是民间文化沃土厚积的苗鼓之乡,寨上无论男女老少都爱跳鼓。龙菊献最初学跳鼓是受到姐姐——苗家第三代苗鼓王龙菊兰的影响,小时候的她常跟在姐姐后面学打鼓,正当龙菊献的鼓技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姐姐却远嫁上海,她失去了一位最贴身的好老师,怎么办呢?好学的龙菊献想到了向苗家第一、二代鼓王请教学习。于是,在苗乡的小路上,时常见着一个苗家姑娘匆匆行走的身影,唯一的手提袋里装的是一对经过多年敲打磨得溜光的鼓棰。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吮吸着苗鼓文化的精华,工夫不负有心人,龙菊献的鼓越跳越好,1997年长沙民俗文化村招募苗族演员时,一眼相中她,带她出了苗乡。远在异乡的她,虽然没了师傅的指导,但外面的世界却开阔了她的眼界,聪明的她凭着自己的悟性,在苗鼓传统打法的基础上,揉合进了她在文化村学到的基本功及舞蹈技巧,使原本鼓点平缓的传统苗鼓变得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增强了苗鼓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999年正是德夯景区快速发展的时候,她回到家乡,与景区的鼓手们一起切磋鼓技,互相交流,共同钻研,使苗鼓这朵民间奇葩大放异彩,游客慕名前来观看她和鼓手们跳鼓,掌声不断。2003年9月,她凭精湛的鼓技,力挫群雄,一举夺得第四代苗鼓王的桂冠;2003年7月,苗鼓王率领她的姐妹们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其精湛的鼓技征服了所有的参会代表,荣获综合表演一等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苗鼓王将苗鼓艺术带出大山,走向世界,在文化和旅游界声名鹊起。

第五代苗族女鼓王黄 娟

第五代鼓王黄娟是矮寨大新村人,从小就是听着苗鼓声长大,从小就十分喜爱苗鼓。“我希望能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苗族的历史,了解苗族的鼓文化。”黄娟在吉首德夯负责景区节目表演和导游工作,曾经拜第一代苗鼓王为师,刻苦钻研苗鼓技能,获得许多荣誉……

黄娟是幸运的,苗鼓技艺让她参与到了德夯景区快速发展的好时代中,她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格外精彩。2005年,在德夯举行的中国鼓文化节上,21岁的黄娟凭借娴熟的技艺,优美的舞姿,铿锵有力的节点,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一举夺魁,取得了第五代鼓王称号。带着荣誉和责任,她在这里辛勤地耕耘,传承苗鼓文化,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收获了荣誉和精彩人生:2005年她获得了湘西自治州十大新闻人物奖,2006年应湖南电视台邀请参了《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谁是英雄》等栏目;2007年获得中央电视台颁发的最美苗家姑娘奖,多次荣获公司年度优秀员工和先进个人称号。

第六代苗族女鼓王杨 欣

杨欣,1982年1月出生,苗族,中国第六代女鼓王。杨欣出生于著名的苗鼓之乡矮寨镇阳孟村,2000年进入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工作。十多年来,杨欣热衷于旅游事业和苗鼓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拜第一、二、四代苗鼓王为师,刻苦钻研苗鼓技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把苗鼓文化推向新的台阶。2003年参加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嬉鼓金奖”,2004年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获得“一等奖”,不断丰富和发扬苗鼓文化。除此,她还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她曾为苗岭山乡、社会团体、学校教过苗鼓,给苗族文化贴上专业化、系统化的标签。

她曾经在2002年和2005年参加“鼓文化节”鼓王选拔赛中,由于自己技术和心态因素,并没有获得自己理想的成绩,但是当她遇到挫折、打击时,并未一蹶不振,反而做出让众人惊讶的反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刻苦练功,学习技艺。在苗鼓上她精益求精,终于在2013年11月9日参加“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中荣获“第六代女子苗鼓王”称号,这个称号让她家喻户晓,一度成为本地区劳动者的模范。就这样,这种工作精神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赞扬和敬佩。后来受电视台的邀请,杨欣参加了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栏目、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春节联欢晚会等。她使苗鼓文化从德夯苗鼓之乡走出湘西,传遍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苗鼓,体会苗鼓的博大精深。

苗鼓是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打击乐器,相传是战神蚩尤所创,最初的用途是驱赶野兽,后来逐渐用在军事上,用来指挥、布阵和振奋精神,随着社会发展,苗鼓的职能逐渐发生改变,由军事鼓演变成文化鼓,是苗族人民创造历史和延传文化的例证。

苗人爱鼓,几近痴迷;

鼓王风韵,代代传承!

州庆六十周年·人文图文馆01

编辑:沙师兄

素材来源:网络、《世界鼓舞、鼓舞世界》,版权归原著所有

1.《揭秘湘西六代鼓王的传奇人生丨湘西档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揭秘湘西六代鼓王的传奇人生丨湘西档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