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发动和依靠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枫桥经验”。今天,福建宁德把“枫桥经验”运用到渔民聚集的三都澳港湾,将这个全国最大的“海上浮城”从社会治理的盲区变为资源汇聚的社区。近日,笔者登上三都边防派出所的巡逻船,零距离感受“海上枫桥”的魅力。

  船刚驶出港口,警铃大作的电台突然打破了清晨的宁静。“03请注意,这里是所部,接到七星村乌岩下治安中心长黄书演报警,在该区发现一可疑男子驾船带着一堆浮球向西北驶去,请速往猴毛屿拦截。”三都边防派出所所长张志权铺开手中的“海上社区交通示意图”,指挥舵手改变航向,往目标地驶去。他手中的这张地图是派出所官兵们通过实地走访亲手绘制的。“海上社区,最大的麻烦就是交通环境复杂多变,陆地上8分钟的路程在环境错综复杂的海上往往需要翻倍的时间,只有用脚丈量距离、用船探明航路,才能使官兵出警更迅捷、更准确。”

  除了手绘地图,官兵们还想出了网格化的高招。“我们把辖区的渔排分区、划组、编号,在每组设置一位‘海上网格员’。”张志权介绍道,“再配上‘电子鹰’监控系统,就形成了一张治安防范网。一有风吹草动,我们马上就能准确出击。”

  要将“浮城”变为“社区”,除了有力度的治安保障,还需要有“温度”的权益维护。海上调解室、海上巡回法庭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平台。下午3点,海上警务区接到虾尾村11号渔排养殖户连某报警,称其渔排被一艘船撞断,双方正为赔偿数额争执不下。警官郭遥立刻带着两名官兵前去处理。到了现场,郭遥将气头上的老连劝到一旁,问清事实,又请该村青年纠纷调解小组和两位养殖户一起勘查现场,估算损失。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案结事了,人和村稳。”调解委员翁宗权对此感触颇深,“以前一有事就闹,甚至要动手。后来派出所帮各村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大部分通过‘诉前调解’,个别的通过‘海上巡回法庭’,就能在家门口把问题解决。”

  在守护“海上社区”的战线上,并非仅有边防和司法力量的投入。宁德团市委副书记柳岳介绍,三都澳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青年渔民是生产的主力军,也是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突击队。“全国首个网格化团组织——‘三都海上团委’整合相关部门的青年力量,动员青年志愿者、青年调解员,开展调解纠纷、科技宣传、海上义诊、捐资助学等,跟着派出所官兵们一起巡逻、探访,随时随地帮助居民解决问题,用全参与的方式扫除了社会治理的死角。”

  离开三都澳时,正是雨后天晴,一道虹桥横跨海天。巡逻船驶过,出来劳作的渔民们纷纷挥手致意。“虽然所里只有35名官兵,但在三都澳这座‘海上浮城’里并不孤单。”张志权黑黝黝的大手指向远方连绵不断的渔排:“‘海上枫桥’把群众的力量发动了起来,把司法、民政、工商、共青团等各方面的力量传导进来,只有这样,‘浮城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海上社区’才会有家的感觉。”

1.《浮城 宁德有个“海上枫桥” 三都澳“海上浮城”变“社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浮城 宁德有个“海上枫桥” 三都澳“海上浮城”变“社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