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前年的“十全十美日”、去年的“神棍节”,今年的七夕没那么讲究,剩下的唯有爱。

  爱的语言有很多。有浪漫的烛光晚餐,也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而最让人铭记的,还是那能明鉴幸福的“红本本”,为此,不少人不惜千里飞泉,上演现代版牛郎织女。在七夕这天告别单身的,泉州中心市区34对,晋江73对,石狮20对。

  晒幸福的方式千千万万,有人穿起了情侣衫,有人月下会佳人递鲜花,也有人,湖畔轻风说情话,相依相许静相对,足矣。

  今天这份爱的纪念册,和爱情相许,和亲情有约,所有的貌美如花,所有的平淡相知,你懂,我懂,时间懂。

拖着行李箱到鲤城婚姻登记处领证

织女飞千里会牛郎为幸福盖戳

  湖北籍的李先生和杨小姐,昨天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织女会牛郎,还为下半生的幸福盖好了戳。

  李先生在泉州一国企上班,杨小姐在湖北老家工作,请了3天假,前天刚从湖北赶到泉州。昨儿一大早,8点不到,两人拉着大包小包几个行李箱,候在了鲤城婚姻登记处大门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虽说人家秦观这词说的是牛郎织女,却也是这对恩爱情侣的真实写照。谈恋爱时,李先生已经来泉州工作了,两人一年很少见面。昨天这结婚,也是好事多磨。因为没有时间提前婚检,两人光是花在婚检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多小时。中午11点40分终于赶回登记处窗口,却发现还没缴费。“糟了,来不及了!”眼看情势危急,本报摄影记者出动自己的小电驴,当了回“爱情天使”,紧赶慢赶,15分钟后,踩着工作人员下班的点,两人终于领到了盖着红戳的爱情“红本本”。

  “赶上七夕结婚是很巧的事儿,假期就3天,今天登记,登记好马上去厦门拍婚纱照,然后再回湖北。”杨小姐笑着说,泉州和湖北来回几千公里,不过赶巧在七夕结婚,真是挺特别的回忆。

  领完证,来不及吃午饭,两人拉上行李往厦门赶。

贴好照片,晒“红本本”

异地相恋5年小情侣领证

  “我们俩呀,是高中同学,大学在一起,五年啦!”山西姑娘小程人长得清丽,性格也爽朗,大学时男友小王在北京,她在天津。

  昨天上午11点37分,小程在泉州发了一条微博“本人有主,请勿松土”,随文配发她和小王刚领的“红本本”。一个多小时前,两人在鲤城婚姻登记处登领证,为五年的异地恋画上圆满句号。

  “七夕日子好呗,好记!”小程和小王走进登记处时,让人眼前一亮,两人都选择了浅蓝色的上衣,还穿了情侣休闲鞋。两人老家山西,小王毕业后来泉州成为一名警察,而小程则在老家准备考研。上月底,小程买了机票飞到泉州来,特地选择七夕结婚,还提前做了婚检。

  “挑一挑,哪两张好看呢!”明明是一模一样的照片,可小两口却整整齐齐地排开,非要仔细挑出最“好看”的两张,那可爱劲儿把工作人员都逗乐了。“来,我帮你贴哦,贴好看些!”要往结婚证上贴照片时,小程一把将小王的那本拿过来,认真地贴起来。

  为了登记结婚,小王特地请了半天假。问及有没有特别准备七夕礼物时,小王不好意思地说:“工作,挺忙的!”马上就被一旁的老婆戳穿——“借口!”说完,两人都乐了。其实呀,早在前一天,小程就收到一大束漂亮的花儿啦!

女儿为父母拉琴

父母结婚25年女儿拉琴献礼

  “还你此生此世今生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昨晚,50岁的许自强夫妇,坐在一起,静静地听着女儿特地为两人演奏的《梁祝》,心里乐开了花。

  对于爸妈的缘分,24岁的女儿绵绵概括为“青梅竹马”。“听说,爸妈从小是邻居,小学同班,长大后还走到了一起,真的很难得。”

  许爸爸心里的女儿优秀得让他骄傲:5岁开始学小提琴,如今过十级了,从大二开始,女儿收了学生,自己解决学费问题。每逢节假日,绵绵都会贴心地为爸妈准备礼物,常常令他们惊喜不已。

  这还是绵绵第一次在七夕为爸妈演奏。平常,她只有过年过节,或家庭聚会时才会拉一段小提琴。“今年是爸妈结婚25周年,今天又逢七夕,所以我献上一首情歌。”绵绵说,爸妈不仅青梅竹马,还会白头偕老。

结婚50周年,每天都像七夕一样幸福

半世纪恩爱哪天都是七夕

  一大早,霞淮社区就能听见阵阵清脆的鞭炮声,那是厝边们在“做七娘妈生”。74岁的叶道义家里,节日的味道浓浓的。

  “今天一早就起来搓糖粿了,年年七夕都要做,吃了更美满哦!”73岁的何千阿婆热情地端上一碗刚煮熟的糖粿。何阿婆家的七夕很传统,如今孙子都20多岁了,每逢七夕还要烧一个七娘妈轿。敬七娘妈的供品很丰富,炸虾、鸡卷、芋头、豆干,还有咸饭。

  老叶和老伴都觉得,七夕没啥不一样的。老叶说,他20多岁的时候跟同在北峰工作的老伴相识,1960年结的婚。“大概是改革开放后吧,七夕才渐渐有了情人节的说法。”老叶说,自己还从没在这一天送礼物给老伴呢!

  “哎,我们这辈人,不兴送礼物的。”何阿婆笑说,结婚几十年,老两口很少吵架。虽然,10年前的一次暴雨,毁了他们的结婚证,不过,只要夫妻恩爱,哪天不是七夕呢?

返亲节文艺晚会,表演“公背婆”

两岸返亲节织女回娘家

  昨日七夕佳节,台湾81名围头新娘携夫带子,共163名姻亲回娘家,参加在晋江金井镇围头村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

  返亲节队伍最庞大的得数许丽丽了。17年前,她嫁到了新竹。昨日,她带着丈夫蔡垂峰和16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一家4口同回围头娘家。

  60岁的洪玉蝉,既是围头人,又是一名台湾嫁到围头来的新娘。她出生在围头,8岁丧父。结婚后,与丈夫迁至台湾桃园县。七八年前,丈夫去世了,她很想念家乡,经常往来围头和台湾。5年前,她嫁给了原本就认识的围头人蔡先生。2年前,洪玉蝉的儿子将台湾的房子卖掉,一家人全部从台湾来到围头发展,开起了一家滚塑厂,“绕了一圈又回来了,真是命运弄人啊”。

  昨晚,返亲节中“晋台同源,缘定七夕”海峡两岸青年联谊活动,征集了50对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青年参加互动,为单身的“牛郎”、“织女”提供相识相知的舞台。

婆媳共做糖粿

七夕传统过婆媳做糖粿

  临近中午,少林路圣福花苑的郑翠赶,早已将拌好花生糖的糖粿、香喷喷的咸饭、七娘妈轿摆得整整齐齐。72岁的婆婆英阿姨边吃糖粿边夸儿媳,“翠赶学得快,现在啥都懂了,不用我操心了”。

  郑大姐41岁,21岁结婚。“说实话,婆婆教会我的东西,比出嫁前多得多。”她记得,刚结婚那会儿,饭菜都不会做。煮咸饭会烧到锅底焦了,顶上的还没熟,更别说做七夕糖粿、蒸年糕、做粽子什么的。

  “婆婆很有耐心,看我没做好,她也不急,就慢慢地做给我看,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做。”如今,婆婆的许多拿手绝活,郑大姐都能娴熟自如啦。担心老人太累,郑大姐连买菜都不让婆婆做。

  不过,婆婆闲不住,常趁媳妇不在家,悄悄洗碗、洗衣、拖地板。“老人家干这么多活,我不忍心。”三四年前,郑大姐下决心跟婆婆学各种民俗食物,为的就是让婆婆少操心。昨天,他们一家子围在一块吃郑大姐做的糖粿、咸饭,婆婆可开心了。

1.《爱的纪念册 七夕:爱的纪念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爱的纪念册 七夕:爱的纪念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