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28日讯 5月26日,随着旗下中式面点品牌“全包”第一家直营店开业,陈纪乐肴居离它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让星级面点不再是酒店专属,进入寻常百姓家,普通市民以平民化消费,就能得到五星级享受。

厦门陈纪乐肴居食品有限公司直营店销售总监陈戎

  2012年底进入速冻面点行业时,乐肴居瞄准的就是这块“大蛋糕”,可从餐饮店到面点加工企业的巨大转型,也曾遭遇一些不一样的声音;2013年底,刚满一周岁的乐肴居在生产车间满负荷运作时仍然供不用求——很多经销商坚持提前打款下订单,因为就算排长队也要争取排到前面。一年时间,乐肴居创下销售额3500多万的业绩。

  短短一年抢占的市场,很多人艳羡至极,认为简直是神话。不过,管理者们更愿意把这归功于得当的经营理念。在这里,有两句话特别流行。一句是“做什么比会做什么更重要”,另一句则是“谁来做,怎么分?”

瞄准方向 “做什么”比“会做什么”重要

  “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一字之差,但前者关乎方向,后者主要与能力相关。一般概念里,很难说两者孰先孰后。

  然而,在乐肴居的企业文化字典里,“做什么”的位次明显靠前。“我们公司理念是,做什么一向比会做什么来得重要。”厦门陈纪乐肴居食品有限公司直营店销售总监陈戎解释,决定“做什么”意味着对时机的把握,而时机代表着对市场独特的眼光。

  很少有人知道,乐肴居在食品加工企业之前,曾以餐饮品牌存在了一段时间。“创始人之一曾是星级酒店的大厨,自主创业后选择开中式餐饮店,一度还吸引了风投加入。”就在餐饮店看上去还不错时,另一位股东、乐肴居董事长陈朝阳却提出,餐饮只能现做现消费,局限性大,与其开餐饮店,不如以面点核心技术为基础,专门做面点加工企业。

  “目前像包子、糕点等中式传统面点,要么在酒店,要么在店铺里现场做,能实现车间流水化作业、企业化运作的还比较少。”陈戎说,相比国外速冻食品,国内这一行业发展较慢,而乐肴居创牌之初,瞄准的就是传统面点速冻市场。在公司蓝图里,他们希望看到,成千上万顾客“把健康和爱带回家”,在自己家享受原本只有星级酒店才能吃到的美味。

  还有一件事至今让陈戎津津乐道。“组建销售团队后,公司一口气投入一两百万买了十几部车,基本上每个业务员一台车,这在业内很少见。”这个有点“疯”的举动,一度遭到质疑,但最终所有股东被说服了。“时间成本是最贵的,我们老板经常把这句话挂嘴边。”想在三年里做到别人也许十年才能做到的事,“大手笔”是必需的,前提是认准了“做什么”。

写好“人”的一撇一捺 “谁来做”和“怎么分”

  一个包子、一块面点从名不见经传,到畅销闽南地区十余家星级酒店,再到江浙甚至一些北方城市也纷纷发来订单。当然,乐肴居并不满足于传统的营销渠道。“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三个方向。传统、线上和连锁直营。”陈戎告诉记者,传统渠道依靠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跑市场跑出来;线上通过旗舰店、官方微信等方式打造品牌;而连锁直营店则注重进店体验,让顾客在实体店里得到视觉、味觉享受,与线上营销互补。他透露,厦门厦禾店的“全包”直营店,只是第一家,未来这样的店还会广泛拓展。

  乐肴居的每一步,似乎都迈得很轻松,而常常自嘲为“门外汉”的股东们说,所幸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团队。

  比起销售额,有一个数据让管理层们很自豪——乐肴居的核心营销团队人员流动率不高于5%,这意味着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相当稳定。“经营企业,其实就是经营人,而经营人就是经营他们的希望。”陈戎说,这是公司创立以来不变的理念,也正是这理念吸引他放弃上海这个大都市,加入乐肴居。

  至于如何经营人,陈戎引用了老板的一句话来概括——“无非是写好人字的一撇一捺,一边是谁来做,一边是怎么分”。细说开来,就是寻找合适的人,放到合适岗位上,让他做最擅长的工作;分工到位,分福利也到位。

  说到这里,陈戎想起公司当初挖人时两个有趣的小插曲。老板与一位高管谈到待遇时,对方提出“年薪18万”,老板一锤定音“我给你20万”,随即敲定;当时,公司想从本地一品牌烘焙企业挖人,“几顾茅庐”后,这名高管宁愿放弃当时在大企业的职位,成为乐肴居的一分子。“只要是对的人,我们公司非常舍得!”

1.《国肴小居 厦门乐肴居总监陈戎:与时间赛跑 抢占速冻面点市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肴小居 厦门乐肴居总监陈戎:与时间赛跑 抢占速冻面点市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