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知识很重要,计算机技术也很重要,但是水稻不能种在书本上,水稻不能种在计算机上。只有在试验田里,我才能种出我想要的水稻。”
据@人民日报26日官方微博报道,近日,90岁高龄的袁隆平通过视频回写西南大学学生,鼓励年轻人。此前,该校学生曾致信袁隆平,询问他的“成功秘诀”。
在视频中,袁隆平说,人们经常询问成功的秘诀。他相信自己没有秘密。“我的经验是,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和机会,用心去爱人的机会。天下有伯乐,再有千马。机会是有的,但如果你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你没有经验,没有追求,那么那个机会就会被放过。”
接着,他表示,“我们这个是搞应用科学的,实干苦干,才能够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够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来。”然后,他说:“我们是搞应用科学的,只有努力,才能练出真知识。书本知识很重要,计算机技术也很重要,但是水稻不能种在书上,水稻不能种在计算机上。只有在试验田里,我才能种出我想要的水稻。”
简单的几句话,就是袁隆平几十年来对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研究的真实写照。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袁隆平出生在动荡的时代,从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看到路边的饥荒,非常难过。选择农业为国家服务,源于袁隆平“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1956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的一些杂交组合具有优势,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他第一次想到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
1966年,袁隆平发表《水稻雄性不育》一文,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从此,他开始了水稻雄性不育的育种计划。1970年,海南发现一种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他慷慨地把“野败”分发给大家。他还在农场立了一块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讲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会议开始了。1973年,在第二届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合作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一个接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画,金色的稻浪翻滚。左上角有袁隆平写的一行字:湖南溆浦,亩产第一次突破1000斤。
早些时候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也分享了一些早年的感受。“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可以走遍一个国家。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饥荒中饿死,每个人都吃不饱。我亲眼见过。”
就在记者问“你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现?”他松了一口气。“不可能,不可能。”
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1976年至2018年,我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约85亿亩,水稻产量增加8.5亿吨。
“亩产1000斤”是袁隆平80岁时许下的生日愿望,2014年实现。刚过90岁生日的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解决亩产1200公斤的问题。”
24日,好消息又来了。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公布,经专家评定,PH值为8.8-9.6的盐碱地水稻平均亩产508.8公斤。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获奖后,他说:“我得过很多奖。共和国的这枚勋章是最高的奖赏,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努力做出新的贡献。我老了也没关系。我还没得痴呆症。以后我会冲刺到每亩1300公斤。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要牢牢的掌握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
1.《袁隆平视频回信勉励青年 到底什么情况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袁隆平视频回信勉励青年 到底什么情况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5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