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经典】听完整部京剧样板戏《龙江之歌》听腻了!
提到“江水莹”和“白娘子”这两个品牌形象,你能先想到谁?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从上世纪65年代到90年代,在数百万观众心中留下了非常难忘和愉快的印象,而成功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李炳淑,成为当时著名的京剧明星。
李炳淑,上海京剧院的梅派大青衣,经历了60多年艰苦、坎坷、辉煌的造型艺术。她退休后,依然把“美派”造型艺术传承给著名的年轻演员,弟子们称赞她是“常青树”。
李炳淑,安徽宿县人,1942年出生。宿县原名“南徐州”,多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安徽、江苏、山东的人都集中在这里。他们热爱戏剧表演、黄梅戏、梆子戏、泗州戏和古画戏,尤其是京剧。李炳淑的父亲李润夫热爱京剧,经常带他的小女儿李炳淑去剧院看戏。小时候,我坐在爸爸的腿上看。小时候钻后台管理或者忽悠门卫进剧场。我上中小学的时候,买了站票,迷上了自己。一站就是一个上午。她聪明能干,记性好,在舞台上学着著名演员的歌词,哼着小调,也很悦耳。
1957年,宿县开设戏剧培训班,吸收有前途的人学习培训。我们剧团极力推荐李炳淑。苏仙戏曲培训班的老师都认为李炳淑是“一块好毛线”,愿意精心塑造她。培训班负责人张密切关注她,正确引导她学习表演的基本理论。张与县文化局的领导干部商量,想尽一切办法把送出这个小县城。1958年春,李炳淑被派往蚌埠会员制区京剧团。很多次,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的大学生严一志来上课,发现李炳淑是一个可以创造的人才。没过多久,在严一志的大力推荐下,被送到了沪剧大学进行“定期研修”,后来成为了京剧梅派青衣老师杨一农的大学生。
检查桌椅的戏剧
杨一农对李炳淑很满意。在会面的第一周,李炳淑穿了一双解放鞋和一件褪色的蓝裤子衬衫。杨一农觉得这个安徽姑娘不做作,释放着手中的土灵气,心里爱着这个新收的徒弟。在杨毅农业思想的熏陶下,李炳淑发展迅速。她的梅派唱法规范,朗诵精准,表演细致。
此后,李炳淑一直在戏曲学校副校长言慧珠学习和训练梅派戏曲。此后,一直拜梅兰芳先生的大徒弟魏为师。李炳淑从一个老师换到另一个老师,这给造型艺术带来了质的变化,这使得戏剧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特别尊重。李炳淑非常谦逊。他说:“家乡剧团给了我机会,海派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老师给了我插翅膀的能力。我是一只笨鸟先飞,不足以让它充满汗水。”
1961年,他从李炳淑大学毕业,并报名参加了新成立的上海歌剧大学青年京昆实验剧团。同年,该剧团在上海中国大剧院举行了几次演出。主演《少妇》,获得周、、两位大师的一致好评。
不久,周总理决定派上海青年京昆实验团来港演出,并致力于展示近代中国创造的京昆全新著名演员的魅力。在港演出期间,在新编历史剧《阳门女人》中饰演穆·,在传统剧《白蛇传》前半部中饰演白娘子。此前,她很快从魏老师那里学会了两个技巧。来港之前是炎热的夏天,魏迟早会在实践中给具体指导。在“马戏”的集训跑中,老师在她两腿之间塞了一把扫帚,让扫帚起到约束她的腰的作用。很多“圆场”跑下来,两条腿都被抓伤了。李炳淑一句话也没说,老师也没说。老师和学生都在从困难中慢慢教,从困难中学习,每一次努力都有回报。李炳淑最终友好地改编成了《阳门女人》。
《阳门女人》剧照
1961年3月16日,上海京昆实验团90多名青年根据深圳来到澳门,受到当地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欢迎。他们被分配到当时拥有一流机械设备的蒲青剧院演出。这家位于九龙的豪华剧院有1700多个座位。过了一会儿,买票的人排好队,把剧场围了起来,票被抢购一个空。
上海青年京昆实验团赴澳门之行,已连续演出37场,观众达6.6万人次。李炳淑主演了两部大戏:《白蛇传》和《阳门女主》。收到好评如潮,当地书报争相报道,造成极大震动。李炳淑被称为“戏剧表演中的女高音”。“她的女高音浑厚铿锵,声音非常铿锵柔和,余音绕梁,最引人入胜,引人入胜。”
上世纪90年代初,李炳淑获得了在影视剧《白蛇传》中扮演主角的黄金机会。该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非常明显和强烈的反响,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电影上座率最高的纪录,超过了同一部越剧艺术电影《红楼梦》的观众人数。据文化部环保司统计分析,1984年有7亿多人。
李炳淑扮演的美丽、忠诚、体贴的白娘子深深打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尤其是在她优美的唱腔中,既继承了“梅派”的艺术特色,如贵州唱腔流畅大方,又富有韵味。声音顺滑柔和,婉转偷快感,刚柔相济。激情的时候像直瀑,低沉的时候像潺潺的泉水,让人心醉神迷。
《白蛇》剧照
李炳淑从安徽调到上海后,不仅演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还演出了现代话剧《龙江之歌》,使李炳淑声名鹊起。当时,李炳淑的出现弥补了大家心中的某种遗憾。那时候她刚刚过了30岁,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让人觉得亲切。
从而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创意。多年来,和丈夫多次漂洋过海,经澳门前往英国、荷兰、西班牙进行艺术交流,将“梅派”京剧艺术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国。
【版权声明】视频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谢谢!
1.《龙江颂 【国粹经典】京剧样板戏《龙江颂》全剧 百听不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龙江颂 【国粹经典】京剧样板戏《龙江颂》全剧 百听不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8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