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男,现为《南方周末》记者。
《丈夫拒签致孕妇死亡再调查》
文章选读:
2007年11月21日,22岁的孕妇李丽云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死亡,由于“丈夫”肖志军拒绝在医院准备实施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该事件被媒体命名为“丈夫拒签字致孕妇死亡案”。社会各界围绕医院“见死不救”背后的法律困境展开深入探讨。手术签字制度为此饱受质疑。
该案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去年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侵权行为法草案”中有一条规定是,因抢救患者等紧急情况,难以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同意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该规定被认为与“丈夫拒签字致孕妇死亡案”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事件的进展,真相却显得扑朔迷离。就在各界围绕手术家属签字制度是否合理之际,肖志军很快被证实并非李丽云丈夫,其“家属”地位并不存在;而被报道“难产”的李丽云,后被证实系入院求治感冒。
那么,李丽云究竟因何而死?剖腹产手术是否必要?2008年1月,随着李丽云父母起诉朝阳医院。解答谜团的重任,落到了法院和司法鉴定机构身上……。
《农民李建平的艾滋乌龙史》
文章选读:
天水市清水县金集镇瓦寨村村民李建平,能说会道,头脑灵活,曾经是村子里响当当的人物,他十二年前就盖起了瓦房,早在大哥大时代就用上了手机。出事之前,还在天水市麦积区做着贩土鸡的生意,一天能赚二三百块,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命运因为当年震动天水市的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急转直下。2003年下半年,瓦寨村一个叫李卫东的人,生病住进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由于多日高烧不退,医院检查后发现他患了艾滋病,再一问,原来卖过血。
那个时候,艾滋病虽然已不陌生,在天水却并不多见。防疫部门反应迅速,立即对可疑人群抽血调查,主要目标锁定瓦寨村一带有卖血经历的人。很快,瓦寨村又查出三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李卫东的媳妇、李建平、村里另一位卖过血的村民。
李建平从没卖过血,不是疾控中心的重点调查对象。但作为邻居,他出于同情,在李卫东生病期间曾照顾过对方几天,李建平承认那时还是“艾滋盲”,担心因此染病,便主动要求抽血检查。
约一周过后,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家里,郑重向其告知:经检查确认,你得了艾滋病……。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作品集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作品集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作品集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作品集
□柴会群
做了这么多年新闻,总体感觉,调查报道没有捷径。
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就在于它迥异于曾经发生的事。因此,寻求新闻真相的方法,也不可能有固有不变的规律。
在我看来,一些优秀同行总结出来的经验,当然有其可借鉴的一面,但是,如果后来者视之为铁律,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我想肯定是错误的。一些看似百试不爽的经验,很可能在下一条新闻中失灵,甚至走向反面。而且,一些经验往往只适用于某个人,换个人可能就不行。
有一位很有名的调查记者前辈,在采访中橇开一个在我看来不可能撬开的证人的嘴巴。我曾向其请教,结果他跟我卖关子,说我得请他喝酒他才说。我到现在也没请他喝酒,因为我知道,他肯定有他的绝活,但是反过来,他这绝活几乎肯定不适合我。但是,我想我身上也有他所不具备的东西。条条大路通罗马,新闻是活的,做新闻的方法也是活的,一些方法,会与不会不太重要,会的话也许会省一点力气,不会也没什么大不了,而且,根据我的经验,一些笨法子往往更有生命力。
几条小经验
不过,就我这些年做的新闻而言,如果非要说一点什么经验,倒也有几条。
第一,尽快赶到现场。这一点我们容易以为仅仅是对跑突发记者的要求,但我认为对调查记者同样如此。而且,由于一般调查记者容易对此忽略,所以反而需要特别强调。因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必然伴随着新闻封锁。如果不抢在封锁的出现和加强之前完成采访,就会面临重重障碍。当然,这些障碍并非不可克服,但是你付出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就要大得多。
第二,不要参加新闻发布会。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地发生新闻,官方举行新闻发布会,让与会记者留下名片,然后一一给其单位打电话搞定。这当然是个极端案件,但是,对于调查记者而言,在新闻发布会上投入时间确实是一种浪费。它不仅提供不了多少有效信息,而且你完全可以从第二天的报纸上读到发布会上的内容。
第三,找到受害者。一个新闻事件由三种人构成:加害者、受害者、旁观者。通常而言,这三种人当中,只有受害者有可能提供给你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他们需要你的帮助。受害者有时候不愿意说话,这通常是因为受到某种压力所致,分析他受到的是何种压力,然后去开导他,告诉他你可能会帮到他,最终让他开口。
第四,也是我在这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要说的,找到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
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涉及的人物往往有几十个,但真正核心的往往就那么一两个。找到这一两个人,让他们开口说话,我们的报道就成功了一大半。
对于专业调查记者而言,我说的这些几乎是废话。谁都知道去找核心人物,问题在于,谁是核心人物,并不是每个新闻事件中都清晰明了,需要剥开表象,才能发现和找到他;另外,投入到核心人物身上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跟他的价值相匹配。因为你前期的所有采访工作,很可能都是为这个核心人物所做的铺垫,但是,经常出现的情景是:你因为采访对象众多而忽略或低估核心人物的价值。核心人物如同球场上那个临门一脚的人,前面的工作很重要,但是,读者要看的是射门。
找不到书记找他爹
2008年,作为新闻多发地的安徽阜阳,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一个叫李国福的退休干部,因为举报区委书记张治安被抓,然后死在了监狱。这件事后来被媒体炒作为“白宫事件”,而张治安更是被称作“白宫书记”。
表面上看起来,“白宫事件”的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李国福,另一个是张治安。但是问题在于,这两个都不可能说话。前者已经死了,后者不愿出来。当然,有一位同行出人意料地采访到了张治安,这很难得。不过,可以预见,张治安只不过说几句辩解的话,他不可能提供记者想要的东西。后来,张治安也被抓了,意味着再不可能采访到核心人物。
于是,记者们就只能在外围努力。事实上,张治安背后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几乎完全控制了阜阳的颍上县,做了许多极为夸张和极富特色的事。而张治安的行为,只不过是这个家族旧习的延伸。这些料,有同行通过大量扎实的采访都已搞到,依靠这些料,记者完成可以写出一篇好看的报道。不过,其中也存在风险,因为这些采访都是从侧面完成,找的也大都是与张家有旧怨的人,他们很少拿得出过硬的证据,而张家除了张治安,其他人还都在台上。
我在采访中发现,阜阳张家的核心,其实是张治安的父亲张家顺。这个人身上充满了故事——事实上确实有人给他写过一本书。但是,包括我在内,开始没有哪个记者想去采访他,听了无数传闻后,我们都以为他是魔鬼一样人,采访他无异于去送死。
我是在最后时刻决定采访张家顺的。我那时已经走投无路,因为同行跟我拿到的料差不多一样,而他们发稿却在我前面。
但是,当我见到张家顺时,我才发现我去晚了。这是一个相当和善的人,他比我接触过的任何官员都要坦率。而且,他当时正因为儿子被抓深陷痛苦当中,他需要找一个人向其倾诉。而我可能是最适合的人。
我跟他谈了三个小时,后来又去了一次。这一次他已经有所警惕,但是已不重要,我拿到了我想拿到的料。
于是写稿时,我的主角已经不是“白宫书记张治安”,而是“颍上教父张家顺”。后来我的一个阜阳当地媒体的朋友跟我说,在网上看到那篇稿子后,他和他的一个同行对视了一下,然后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去买报纸去啊……
不要有偏见
2006年,陕西发生了一起特大杀人案,农民邱兴华半夜跑到山上,杀了十来个道士和香客,而他杀人的动机就是怀疑老婆和道长不干净。我介入这个事的时候,已经晚了一周,起初很是头大,因为媒体前期的报道已经非常充分,报道的空间很有限。
这起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无疑就是邱兴华本人,但问题在于谁也找不到他,警方也找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找跟核心人物最为接近的次核心人物,这个人是谁呢?是邱兴华的妻子。应该说,在我找邱妻之前,几乎所有的深道报道记者都找过她了,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显然低估了她在这个事件当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据我所知,一些同行是带着偏见去见她的,他们之前已经相信她跟那道长有不清不楚的关系,所以他们的问题及收获也就可想而知。我找到邱妻的时候,发现这是个很温和、很聪明的女人,这打消了我先前的疑虑。最重要的是,她是对邱了解最多、对邱杀人前的行踪也了解最多的一个人,发现这个重要人物之后,我先后去采访她三次。后来,通过邱妻,我又找到邱的哥哥,这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人物。有了这两个人,我基本可以成稿了。
发现核心人物之后,要全力投入采访。对于核心人物,我认为最好采访三次。第一次是了解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与其建立信任关系,以便为下次采访打好基础;第二次是全面突破,从其身上挖到核心事实,不忽略任何一个情节;第三次就是查缺补漏。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实践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有的核心人物,你往往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或者他只有一次向你吐露心声的可能,因此要尽力抓住,尽可能地多采访。在邱兴华案中,如果说我比一些同行做得更好的话,那么就是因为我对邱妻采访得更细、更多。需要说一句,当时记者们在县城所住的宾馆离邱家有80公里,而且大都是山路,每次都需要包车去,我想这也可能是其他同行只去一次的原因。但问题在于,他们把省下的钱和精力投入到其他人身上,而这些努力证实大都是无用功。
当然,邱兴华的稿子最后能比较成功,某种程度上还要归因于运气。在采访过程中,邱兴华被抓住了。而且,我出人意料地采访到了他。
天上掉下刘锡伟
在做完上面这条稿子之后,邱兴华案进入诉讼阶断,常理而言,新闻步入尾声,调查记者的使命到此结束。但是,邱兴华的杀人动机却仍是个谜,因为警方已经证实邱妻的清白,但邱却坚持原来的说法,并将其作为杀人的惟一动机。
于是我决定再赴陕西,这次所在关注的,是邱妻本人。
这个想法缘于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潘在《水浒》中是个次要人物,可是在《金瓶梅》中却是绝对的主角,作者将潘金莲从《水浒》里抽出来,讲了一个更为精彩的故事。因此,核心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不是绝对的,因为视角的不同,次要人物有可能转化为核心人物。在邱案的前期,邱兴华无疑是核心人物。而在案件后期,邱妻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邱兴华,成为新的核心人物,而邱兴华则成为配角了。
阴差阳错,我的这个想法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我在采访过程中有了一个更为重大的发现:邱兴华很可能是个精神病人。这个发现归功于我找到的另一位人物:精神病专家刘锡伟。
在我接触刘锡伟之前,他已经在网上发过几篇文章,并曾去北京为邱兴华呼吁。但包括媒体在内,没人理他,有人还怀疑他是不是本身就有精神病。
但是,当我发现刘锡伟的行为与中国司法精神鉴定体制乃至刑法18条密切相关时,我想我找到了新的核心人物。于是,我修正了起初的主题,用邱兴华的精神病将刘锡伟和邱妻串起来——事实上他们在我介入之前已经有了联系。这样,稿子有了一个新的主题——邱兴华的精神病,支撑这个主题的两个人物、两条线索。
而我原来的想法,现在看来也并非不可行。后来我发现,我的同事、前新京报调查记者杨继斌围绕着邱妻写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他所写的正是当初我想写的。据说那篇文章获得当年新京报的年度奖。
以上便是我做调查新闻的一点点经验。当然,正如我开头所说,所谓的经验只代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绝不代表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我看来,要想做好调查报道,保持激情和好奇心,克服惰性和恐惧感,比研究一些所谓的经验方法重要得多。
1.《柴会群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作品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柴会群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个人简历资料 柴会群作品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