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50岁的刘振兰大姐曾在刺绣厂学习刺绣,2010年她发现也可以用头发做刺绣。于是,她用10年的时间做了50件发绣作品,一幅大的作品需绣上亿针。她称发绣作品的特点是立体感强、有层次感,很多人看到后都以为是画出来的。

 

发绣在古代又称墨绣,在制作中先以墨线起稿,再用发丝代线,以滚、缠、切、接等刺绣针法绣制,绣面效果颇有墨线勾勒的白描风格,因此得名。发绣是江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以人的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据传刚开始是由于当时的信众将发丝剪下,以白描法绣佛像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后到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起来。

发绣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发绣艺人用之为线,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制作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因头发有粗、圆、不服帖等特点,要让作品达到“平、亮、均匀、自然”的效果,艺人就要采取不同的针法进行绘制,通常每幅作品会用上近10种针法。发绣艺术作品与丝绣相比,色彩典雅、古朴大方,尤其是在表现白描画时微微凸起的线条显得刚健有力。经处理后的人发,具有不腐不烂的特点,用它绣制成的发绣作品具有保存时间长的特点,有利于长期收藏。此外,头发具有人体DNA,这也决定了它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

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并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教诲,也有宋代孝女周氏为纪念其母,刺血手书《妙法莲华经》7万字,以发丝绣之,历时23年而成的故事。同时,头发作为重要信物也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深情。古代女子常把自己的头发赠予心爱之人,表示“伴君左右,同患难,共荣辱”,新婚夫妇则会将双方头发缠绕一起以取“永结同心,不离不弃”之意。佛教徒皈依佛门时都要剃度,不仅是“了却尘缘”,也是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普济天下的坚定。因此,头发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精神的代表,以发制礼物表达的更是对受赠者的最高致意。

1.《像画出来的!山东大姐用头发做刺绣 一幅大作品需绣上亿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像画出来的!山东大姐用头发做刺绣 一幅大作品需绣上亿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6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