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东石镇檗谷黄氏家庙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祠宇坐北朝南,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构筑恢弘。祠前有令人惊叹的七级大埕,纵横开阔,奔驰无阻,号称“七星埕”。自古有传,“七星连埕,科甲出名”,明代,从檗谷黄氏家庙里出过有宰辅之尊的黄景昉,且其兄弟五人均为科甲名宦。
家庙的石雕木雕均为上乘。
古檗山庄从外面看上去庄严肃穆
家庙开通三大门,十分气派。
黄景明和黄景昉的“兄弟进士”匾额。
“宫保宰相”匾额是为黄景昉所立。
“窦桂传芳”匾额背后有故事
古檗山庄内有荷塘一片
“瑞屏”照墙下方嵌有古石脚。
“接官亭”屹立在第四层石埕上。
“龙溪衍派”奉为堂号
木散千枝肇一本,水流千派源一处。宗祠往往为一族源流之象征,族人聚力鸠金将祠堂建得气派堂皇并不称奇,可是,像晋江东石镇檗谷黄氏家庙这样拥有浩大“七星埕”以及独特“接官亭”的宗祠,不仅在泉州罕见,即使在整个中国也是堪称奇观的。值得黄氏骄傲的不仅是他们的祠堂宏敞伟岸,而且族群人文鼎蔚、贤良辈出,于古于今皆呈洋洋之观。
檗谷村位于东石镇区东部,该地古时临溪通海,交通便利,且“檗阴谷幽”,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不少人在此安家落户,这其中便有檗谷黄氏的开基祖黄龙。黄龙是宋绍兴间进士黄瑀之子。黄瑀,字德藻,福州长乐青山下人,曾任永春令,以善政闻于世。据晋江市侨声中学原书记、晋江市政协委员黄贺顺先生介绍,黄龙“举宋进士,授龙溪令,爱檗谷山水之美,辞官从母归仁和里,隐居其地”,自号“檗谷逸叟”。
黄龙生子三:仙锡、仙举、仙逸。仙锡分支后坑,后再分支湖头村;仙举守祖世居檗谷;仙逸迁南漳北溪头观音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头,子田后人回居晋江永坑,形成共奉黄龙为一世祖的檗谷、永坑、湖头“三乡黄”格局,以“龙溪衍派”为堂号,以别于其他黄氏。檗谷黄氏家庙亦为“三乡黄”共同的祖祠。
家庙构筑恢弘高大
檗谷黄氏家庙屹立于檗谷村中,“后有三台石,前绕九曲水”,周围丘陵环抱,山川毓秀。“据说,檗谷黄氏家庙结穴‘犀牛望月’,山水极佳。”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黄永和先生说,“后来岑兜、埔头、龟湖、湖头、深垵等五村的祠堂都是面朝檗谷祠堂而建,又称‘五虎朝金狮’。可见檗谷黄氏家庙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檗谷黄氏家庙坐北向南,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祠前有依缓坡而筑的七级大埕,名为“七星埕”。据2003年出版的《泉州名祠》一书所述,此“七星埕”宽24米,深221米。第二埕上建有号称“瑞屏”的砖砌照墙一堵,照墙下方至今嵌有一块长约7米的古石脚,上有松鹤呈祥之图案;第四埕建有宋式拜亭一座,曰“接官亭”。接官亭内悬“世袭罔替”匾额,外悬“龙溪传芳”烫金横匾,另有柱联“观临麟屿峰衣冠济济,栏绕鳌江水科第绵绵”,十分醒目。“七星埕”实在是很大,家庙前一片开阔。据传,家庙由黄龙亲自择地、捧庚。黄龙谙熟地理,他断言,此地“建成大祠堂加上‘七星埕’,子孙科甲文章会出名”。
“七星埕”过后,立于祠堂前,可见祠堂大门塌寿处理,两边墙上还有“卢拱山延,曲水朝堂”字样;正厅面阔五间,开三通大门,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大门正中门首悬“黄氏家庙”红底金字匾额,廊前三级台阶。两旁侧间为红砖墙面,白石裙堵。前后厅屋顶皆造“三川脊”,就正中三间另起高脊,两旁侧间另外起脊,侧间起脊稍低而内斜,与中间高脊曲线相妥调。脊端燕尾高耸,各安鸱吻,错落有致。
黄贺顺告诉我们,“檗谷黄氏家庙构筑恢弘高大,古代泉州南门外有‘塘东崎,檗谷大’之称,意指塘东祠堂屋面最斜,檗谷祠堂最大”,现在的檗谷黄氏家庙虽几经修缮,依旧保留着宋代简约风格,以红、黑两色为主,屋檐横梁石壁上几乎没有装饰,清朗舒展。家庙寝殿中的“木主”也是出奇的高大,有“木主孩子大”之说。
人文荟萃令人惊叹
祠内梁枋间悬挂“宫保宰相”“提督学政”“正总戎”“大镇国”“父子进士”“父子乡贤”“兄弟进士”等众多匾额,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见了连声赞道:“一座祠堂内有这么多的匾额,可见这里人文荟萃,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踱步祠宇,还可见内墙上镶着数块青石刻就的重修碑记。据族谱载,祠堂于明万历戌申、清乾隆乙未皆有重修。但至光绪年间,祠堂老化坍塌,屋漏瓦缺,时童谣有言:“檗谷祠堂盖南门外,神主孩儿大;第一大,第一破”。于是族人互相激励,湖头黄锺慈捐银150两为倡首,各家各户踊跃捐资,更有往台南执教的二十世裔孙秀勋,在台奔走募捐,祠堂终于在清光绪十四年再历修复。1912年,祠堂榱栋崩析,族议修葺,当时族人黄秀烺在檗谷营建“古檗山庄”,闻族人之议,遂出巨资完成宗祠修缮工程,令祠堂焕然一新,引来族人的交口称赞。
正厅还有一块与众不同的牌匾写着“窦桂传芳”,上款写着:“太师相东崖典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落款则是“状元及第门生刘子壮书”。据介绍,此匾是明代宰辅黄景昉的状元门生刘子壮在此等候黄景昉时所立。“窦桂传芳”典出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科甲名宦,而黄景昉及其兄弟5人也是“科甲名宦”。据《台湾游洋龙溪黄景昉家谱——世系》所载,兄弟五人分别是黄景明、黄景昉、黄景昭、黄景晔、黄景曦。黄景明,明崇祯癸酉举人,甲戌联捷进士,历官至浙江金衢兵巡道布政使司右参议;黄景昉,字可远,又字太稚,号东崖,明天启五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元年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著有《湘隐堂文集》、《瓯安馆诗集》、《读史唯疑》、《国史唯疑》等书;黄景昭以兄荫官任知县;黄景晔任温州别驾;黄景曦任游击将军。明崇祯年间,黄景昉恭请皇帝题定昭穆伦序:“大宗景知亮际钟美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国文章恭逢圣明”,现在散居世界各地的檗谷黄氏仍在沿用。
“相国府”徒留记忆
黄景昉在明崇祯年间曾贵为东阁大学士,那么他的宅邸在哪呢?对此檗谷村人表示,黄景昉在村里的故居已经无存,不过据说他当时在泉州府城内有“相国府”,然而黄氏后裔也不清楚具体位置。就在此时,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提供的一条线索显示,在2007年出版的《泉州古城踏勘》一书中对黄景昉相国府有记载。记者找到该书,果然发现有“黄景昉相国府”条目,文中称相国府“在宽仁铺……第宅坐北朝南,中有园林瓯安馆,池亭楼阁,皆极讲究,实甲全郡。清乾隆、嘉庆年间其后裔售予安海金墩黄氏商人。涂门街拓改,采集其中主要建筑构件及部分建筑材料移建芳草园中。”
黄景昉相国府虽已荡为寒烟,不过“古檗山庄”却挺拔于檗谷村中。古檗山庄是旅菲华侨黄秀烺于1912年建的山庄墓园。这座山庄占地1.7万平方米,保存了5座风格迥异的家族茔墓,还留有11副楹联、9方匾额、1方山庄全景图、1方新中国成立前的晋江公署立碑记,以及178方诗、词、联、跋、赞、题记等题咏石刻。据说,“古檗山庄”四字还是黄景昉早年取的名字。明代,黄氏族人曾在案山覆釜墩上建文塔一座。明末宰相黄景昉很满意这风水宝地,美其名为“古檗山庄”,并在石塔里题句:“本是覆釜墩,化做掞天笔;风动涛浪惊,疑是蛟龙出。”后来黄秀烺建庄园时,引用先贤所题的“古檗山庄”为庄园名。据介绍,黄秀烺之所以选择在檗谷建家族陵园,是因为檗谷是他们一族的祖籍地,黄秀烺希望叶落归根,子孙有祖可循,正如他在《古檗山庄题咏集》的序中所说的:“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厝于斯,奠幽宫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
“守而不失”守住泉州历史风骨
感慨黄秀烺百年之前对子孙的警训,让他们要看护好家族庄园,要“守而不失”。但岁月的刀锋力卷苍穹,真正屹立千年的,又有多少能做到?曾经“实甲全郡”的黄景昉相国府,不也如尘而逝了吗?
没有实物,所幸我们还有文字。一些风物尚能凭借谱册的描述,屹立于人心。中国社科院历史系博士生朱曦林去年就曾根据《檗谷黄氏族谱》对黄景昉家世进行补正,还原了历史人物的一些活动细节。而《泉州古城踏勘》一书,也给我们留下了或多或少、不可磨灭的古城记忆。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拼凑的碎片记忆,固然称不上完美,但是它们毕竟守住了某些不能丢的泉州历史的风骨。这也是我们今人仍在勉力修志修史修族谱的原因之一。
1.《埕 晋江东石檗谷黄氏家庙拥有“七星埕”奇观(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埕 晋江东石檗谷黄氏家庙拥有“七星埕”奇观(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