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多青年记者立即奔赴华北和西北战场,采访战时新闻。战地记者几乎和战士一样每天面对敌人的炮火,凭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和无畏,用笔、用镜头记录中国抗日军民的英勇,日军的残暴和每一次重大事件、战役的发生发展。

  “南安籍战地记者张幼庭和陈山‘以笔为枪’,用染着硝烟的文章见证中华儿女奋起抗敌的历史。”南安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黄贞谅说。

回乡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中共岭兜支部

  张幼庭,原名张栋樑,1910年出生于南安官桥岭兜村,菲律宾归侨。

  1929年,张栋樑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厦门市委指派回乡开展革命活动。他以创办岭兜学校为掩护,与当地知识青年张嘉民、张尚霖等人发动各村联合创办梅岭小学,组织“岭兜青年促进会”和“岭兜儿童团”,发展进步青少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岭兜张氏祠堂建立中共岭兜支部,点燃晋南大地的革命火种。

  “张栋樑以教员身份组织的地下革命活动取得乡亲的支持,而岭兜也成为当时群众基础最好的革命根据地。”官桥镇文化站原站长张克印说。

  “中共岭兜支部是南安乃至泉州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黄贞谅说,“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在岭兜成立“晋南学生抗日联合会”“晋南抗日反帝大同盟”等开展爱国民主活动,其进步思想在晋南地区影响十分广泛,岭兜村也因此成为“中共晋南县委”与“中共晋南同中心县委”的发祥地。

  1935年10月,红三军团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到岭兜将晋南武装队和赤卫队扩编为晋南游击大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镇压一批土豪劣绅,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曾经岭兜牺牲了11位优秀儿女,116位支持革命的群众被捕入狱,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3个自然村,损失财物不计其数。”张克印说,1935年秋,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晋南游击区,红军游击队在与敌军顽强斗争后,终因敌强我弱,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苏区领导人分散隐蔽。

以记者身份再度回国采访中遭日机轰炸牺牲

  国民党大围剿前,张栋樑被国民党当局悬赏缉捕,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东渡菲律宾,改名张幼庭,后由其兄张楚生介绍联系在怡朗华商中学任教。

  “在菲期间,张幼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张克印说,1936年6月,张幼庭参与发起成立“怡朗华侨抗日救亡协会”,努力开展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电谴责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组织爱国青年华侨回国参加抗日斗争,募捐款项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等。

  1938年1月,张幼庭参加菲律宾“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眼看着国人正遭受苦难,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坐不住,马上作了决定以《华侨商报》记者身份回国参加抗战。

  到武汉抗战时,张幼庭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在周恩来主管的机关领导下,张幼庭前往战区采访抗战新闻,向海外华侨和全世界报道。同年7月,张幼庭前往华东采访九江战役,乘坐轮船到湖北蕲春时遭日机轰炸,不幸牺牲。

  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发表社论《华侨在抗战中的作用》指出:“回国参战的侨胞中间,有出生入死的担任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团,其中菲岛商报记者张幼庭,第一个光荣地殉难于祖国的原野了。”这是对张幼庭弥足珍贵的评价和悼念。

部队随军记者陈山以笔为枪进行抗日

  “陈山是新四军前线部队随军记者。”黄贞谅说,陈山自小在南安石井读小学,考入漳州师范,参加地下革命,同中共地下党接触频繁,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注意,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1942年,他离开家乡到广西桂林投奔革命,1943年9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桂林文化供应站工作。

  在桂林学习期间,他到桂林俄文夜校补习俄文,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相继翻译出版《化学武器的故事》《地球的历史》《人类是怎样成长的》等小册子。

  1944年夏,侵华日军向大西南大举进攻,陈山跟随地下党员孙亚明等俄文夜校同学撤退到桂林龙胜,准备在当地坚持打游击。后因组织被破坏,于1945年1月辗转到重庆,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新民主主义小组”。

  1945年5月,陈山被分配到党报《七七日报》任新四军前线部队随军记者,以笔为枪抗日,记录中国抗日军民的英勇。“新中国成立后,陈山还编译出版《当代巨人——资本主义政治社会科学概要》一书,被学术界称为我国俄文翻译界的老前辈。”黄贞谅说。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1.《张楚生 南安籍战地记者:以笔为枪的抗战岁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楚生 南安籍战地记者:以笔为枪的抗战岁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