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

内容简介▶▶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虽不是一本专业书籍,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但有志于摄影者,还是应人手一册。若以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阅读,势必颇有收获。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语录摘选▶▶

虽然人们会觉得相机确实抓住现实,而不只是解释现实,但照片跟绘画一样,同样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尽管在某些场合,拍照时相对不加区别、混杂和谦逊,但并没有减轻整体操作的说教态度。这种摄影式记录的消极性——以及无所不在——正是摄影的“信息”,摄影的侵略性。

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认经历的方式。它可能会将经历限制在纯粹拍照的范围之内,或者是将经历转换成一个概念,一件纪念品。旅游变成了搜集照片的一种策略。拍照活动本身乃是一种慰藉,是平复那种很可能由于旅行而加剧的普遍的迷惘情绪。

摄影对世界的认识之局限,在于尽管它能够激起良心,但它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伦理认识或政治认识。通过静止照片而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它将是一种折价的认识——貌似认识,貌似智慧;如同拍照貌似占有,貌似强奸。正是照片中被假设为可理解的东西的那种哑默,构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衅性。

虽然人们会觉得相机确实抓住现实,而不只是解释现实,但照片跟绘画一样,同样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尽管在某些场合,拍照时相对不加区别、混杂和谦逊,但并没有减轻整体操作的说教态度。这种摄影式记录的消极性——以及无所不在——正是摄影的“信息”,摄影的侵略性。

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认经历的方式。它可能会将经历限制在纯粹拍照的范围之内,或者是将经历转换成一个概念,一件纪念品。旅游变成了搜集照片的一种策略。拍照活动本身乃是一种慰藉,是平复那种很可能由于旅行而加剧的普遍的迷惘情绪。

摄影对世界的认识之局限,在于尽管它能够激起良心,但它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伦理认识或政治认识。通过静止照片而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它将是一种折价的认识——貌似认识,貌似智慧;如同拍照貌似占有,貌似强奸。正是照片中被假设为可理解的东西的那种哑默,构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衅性。

摄影是一种挽歌艺术,一门黄昏艺术。大多数被拍摄对象---仅仅凭着被拍摄---都满含感染力。一个丑陋或怪异的被拍摄物可能令人感动,因为它已由于摄影师的青睐而获得尊严。一个美丽的被拍摄物可能成为疚愧感的对象,因为她已衰朽或不再存在。

摄影是一种挽歌艺术,一门黄昏艺术。大多数被拍摄对象---仅仅凭着被拍摄---都满含感染力。一个丑陋或怪异的被拍摄物可能令人感动,因为它已由于摄影师的青睐而获得尊严。一个美丽的被拍摄物可能成为疚愧感的对象,因为她已衰朽或不再存在。

相机所表述的现实必然总是隐藏多于暴露。一如布莱希特指出的,一张有关克虏伯工厂的照片,实际上没有暴露有关该组织的任何情况。理解与爱恋关系相反,爱恋关系侧重外表,理解侧重实际运作。而实际运作在时间里发生,因而必须在时间里解释。只有叙述的东西才能使我们理解。

相机所表述的现实必然总是隐藏多于暴露。一如布莱希特指出的,一张有关克虏伯工厂的照片,实际上没有暴露有关该组织的任何情况。理解与爱恋关系相反,爱恋关系侧重外表,理解侧重实际运作。而实际运作在时间里发生,因而必须在时间里解释。只有叙述的东西才能使我们理解。

拍照就是赋予重要性。大概没有什么题材是不能被美化的;再者,一切照片都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就是把价值赋予被拍摄对象,而这种倾向是绝不可能抑制的。但是,价值本身的意义却可以更改---如同当代摄影影像的文化中所发生的,这种文化是对惠特曼的信条的戏仿。

拍照就是赋予重要性。大概没有什么题材是不能被美化的;再者,一切照片都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就是把价值赋予被拍摄对象,而这种倾向是绝不可能抑制的。但是,价值本身的意义却可以更改---如同当代摄影影像的文化中所发生的,这种文化是对惠特曼的信条的戏仿。

摄影是自我和世界之间固有的暧昧联系的范例——它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描述,时而要求在涉及世界时隐去自我,时而又认可一种与颂扬自我的世界的侵犯性关系。这种联系的这个或那个方面一直都会被重新发现和受到拥护。

摄影是自我和世界之间固有的暧昧联系的范例——它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描述,时而要求在涉及世界时隐去自我,时而又认可一种与颂扬自我的世界的侵犯性关系。这种联系的这个或那个方面一直都会被重新发现和受到拥护。

摄影通过以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

摄影通过以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

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是无论什么把它们散发出来之后留下的信息丰富的沉积物,是反过来压倒现实的有力手段——反过来把现实变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设想的更真实。

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是无论什么把它们散发出来之后留下的信息丰富的沉积物,是反过来压倒现实的有力手段——反过来把现实变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设想的更真实。

摄影家们殚精竭虑地撑持起一个枯竭的现实感的企图导致的就是枯竭。我们对世事无常的压抑感自照相机给予我们将流逝的时光“定格”的意义之后更显剧烈。我们以更快的速率消费影像,就像巴尔扎克怀疑照相机会耗尽躯体的层次那样,影像消费了现实。照相机就是解毒药和疾病,是一种挪用现实的方式,一种使现实陈腐的方式。

摄影家们殚精竭虑地撑持起一个枯竭的现实感的企图导致的就是枯竭。我们对世事无常的压抑感自照相机给予我们将流逝的时光“定格”的意义之后更显剧烈。我们以更快的速率消费影像,就像巴尔扎克怀疑照相机会耗尽躯体的层次那样,影像消费了现实。照相机就是解毒药和疾病,是一种挪用现实的方式,一种使现实陈腐的方式。

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当真实的人在那里互相残杀或残杀其他真实的人时,摄影师留在镜头背后,创造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小元素。那另一个世界,是竭力要活得比我们大家都更长久的影像世界。

当真实的人在那里互相残杀或残杀其他真实的人时,摄影师留在镜头背后,创造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小元素。那另一个世界,是竭力要活得比我们大家都更长久的影像世界。

摄影师的意图并不能决定照片的意义,照片将有自己的命运,这命运将由利用它的各种群体的千奇百怪的念头和效忠思想来决定。

摄影师的意图并不能决定照片的意义,照片将有自己的命运,这命运将由利用它的各种群体的千奇百怪的念头和效忠思想来决定。

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

照相机的无所不在雄辩地表明,事件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件、值得拍摄的事件所组成的。事件结束后,照片仍会存在,使得该事物享有某种在其他情况下无论如何都无法享有的不朽性(以及重要性)。

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

照相机的无所不在雄辩地表明,事件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件、值得拍摄的事件所组成的。事件结束后,照片仍会存在,使得该事物享有某种在其他情况下无论如何都无法享有的不朽性(以及重要性)。

一张可以使我们在某个时刻流连多久都可以的静止照片,是与电影的形式相抵触的,就像一批把某人的一生或某个社会的某些时刻冻结起来的照片,与那个人和那个社会的形式是相抵触的,因为那形式是时间里的一个过程,在时间里流动。照片中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也像静止照片与电影的关系一样,根本就是不准确的。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光照亮,永远地凝固。照片却是。

一张可以使我们在某个时刻流连多久都可以的静止照片,是与电影的形式相抵触的,就像一批把某人的一生或某个社会的某些时刻冻结起来的照片,与那个人和那个社会的形式是相抵触的,因为那形式是时间里的一个过程,在时间里流动。照片中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也像静止照片与电影的关系一样,根本就是不准确的。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光照亮,永远地凝固。照片却是。

摄影它保持随时细察立即被时间的正常流动取代的瞬间。这种时间的冻结——每张照片的傲慢、尖锐的静止状态——已制造了崭新的,更有包容性的美的正典作品。

摄影它保持随时细察立即被时间的正常流动取代的瞬间。这种时间的冻结——每张照片的傲慢、尖锐的静止状态——已制造了崭新的,更有包容性的美的正典作品。

人们往往会在瞥见什么美的东西之后遗憾地说没能给它拍张照。与其说世界已成为美的标准,还不如说照相机在美化其拍摄的世界中扮演了极为成功的角色。

人们往往会在瞥见什么美的东西之后遗憾地说没能给它拍张照。与其说世界已成为美的标准,还不如说照相机在美化其拍摄的世界中扮演了极为成功的角色。

照片可以比移动的形象更具纪念意义,因为它们乃是一小段时光,而非流失的时间。电视是一连串选择不充分的形象,每个形象都会抵销其前在的形象。每张静止的照片则变成了一件纤巧物品的特定的一刻,人们可以持有它并一再观看。

照片可以比移动的形象更具纪念意义,因为它们乃是一小段时光,而非流失的时间。电视是一连串选择不充分的形象,每个形象都会抵销其前在的形象。每张静止的照片则变成了一件纤巧物品的特定的一刻,人们可以持有它并一再观看。

尽管某个事件具有了值得一拍的精确意义,它仍然还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决定构成该事件各因素的观念形态。

我想对碎片的爱首先来自一种对时间的摧毁、历史的沧桑的悲悯,因为以碎片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东西曾经是完整的作品,有些部分遗失、毁坏或者消损了。现在,当人们可以创作碎片形式的作品,实际上这也非常有吸引力。正如18世纪的富人将人造的废墟摆在自己家里一样,思想和艺术世界中的碎片就像这种人造废墟。在某种意义上,摄影是一种碎片的形式。

尽管某个事件具有了值得一拍的精确意义,它仍然还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决定构成该事件各因素的观念形态。

我想对碎片的爱首先来自一种对时间的摧毁、历史的沧桑的悲悯,因为以碎片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东西曾经是完整的作品,有些部分遗失、毁坏或者消损了。现在,当人们可以创作碎片形式的作品,实际上这也非常有吸引力。正如18世纪的富人将人造的废墟摆在自己家里一样,思想和艺术世界中的碎片就像这种人造废墟。在某种意义上,摄影是一种碎片的形式。

1,必须原创,文责自负;

4,全部打赏,都归作者;

12,(原创投稿)洛阳老城的味道……

1.《摄影给我们真相还是谎言——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摄影给我们真相还是谎言——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