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进入内耳激发听觉末梢感受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空空气传导,一种是骨传导。一般情况下,空空气传导是主要方式。
1.空空气传导空空气传导的过程可简要说明如下:
声波通过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波,振动鼓膜,使听骨链移动并与卵圆窗的镫骨足板连接,打击前庭台阶处的淋巴液,使耳蜗管内的淋巴液通过前庭膜移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官产生神经兴奋,由耳蜗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鼓室中的空空气振动也能通过圆窗膜激发鼓室期的外淋巴液,进而引起基底膜振动,但强度较弱。
2.骨传导骨传导是指声波直接通过颅骨,使外淋巴液相应波动,激发耳蜗螺旋器官产生听觉。骨传导的主要途径是颅骨振动直接传入内耳,传导方式有两种。
(1).活动骨传导当颅骨受到声波振动时,包括迷路在内的整个颅骨作为一个整体反复往复运动。由于惯性,迷路内的淋巴液在来回运动中滞后于迷路骨壁,所以耳蜗内的淋巴液就像水瓶里的水一样来回晃动。所以每次运动开始时,淋巴液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基底膜来回运动,使毛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声音的感觉。听骨链的惯性也在活动骨传导中起作用。由于听骨链通过前庭区松散地附着在颅骨上,所以颅骨运动时,听骨活动也滞后于迷路壁。所以镫骨地板的运动类似于空气传导引起的振动。当颅骨被频率低于800 Hz的声波振动时,移动骨导起主要作用。
(2)压缩性骨传导当颅骨被声波振动时,在其密度的相对作用下,颅骨包括迷路被周期性地压缩和反弹。迷路骨壁在声学密集部分的作用下被压缩,但内耳内淋巴的可压缩性很小,只能向耳蜗窗或前庭窗移动。前庭期与鼓室期的容积比为5:
3,即前庭期的外淋巴液比鼓室期多,耳蜗窗活动比前庭区大5倍。因此,当迷路骨壁受压(密相)时,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淋巴被压入容量大的前庭期,然后流向鼓室期,使耳蜗窗膜凸起,从而基底膜下移。当迷路骨壁弹回(稀疏期)时,淋巴回到原来的位置,基底膜上移。由于声波密相和密相的交替作用,基底膜反复振动,有效刺激毛细胞,感知声音。当频率高于800 Hz的声波振动颅骨时,压缩的骨传导起主要作用。
以上两种振动颅骨直接进入内耳的方式一般是协调的。但由于频率不同,两者的主次角色也不同。另外,声波可以通过次级骨鼓路径传递到内耳,即颅骨振动通过中耳传声机构传递到内耳,类似于空空气传导。
1.《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途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途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8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