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夏天是以花来辩别的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苏州的夏天是以花来判断的...女孩胸前第二颗纽扣上戴着白色兰花,头发上戴着栀子花,手腕上戴着茉莉花环……”过去,在苏州城的大街小巷,都是“哦,买花!栀子花、白兰、夜兰、茉莉……”早就消失了,现在只能出现在影视剧和舞台上。
“茉莉花、白兰花、玳瑁花”被吴人称为“三花”。这三朵花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香味。夏天,苏州市的女人喜欢穿它们。花香化解闷热。虎丘山南的茶花村、三花村,以种植茉莉花、白兰花、玳瑁花而闻名。有了祖先上传的种植花树的技能,培育这些花草就成了一种生计,既养活了全家,又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花农在道路两旁的花田里种植花苗。树苗长到一定程度,就搬到花盆里种植。为了便于花期采摘,应及时修剪花树的枝条,控制高度。每年初霜到的时候,所有的花树都会被搬进花厢,也就是所谓的入口厢。来年清明节前后,把花树搬到外面,叫“造车”。花翼的门朝南,有一长排落地窗和玻璃屋顶。由于“三朵花”在夏天盛开,养花的人经常在早上先摘白色的兰花,然后在太阳升起后再摘茉莉花和玳瑁花,直到太阳下山天黑才收工。而采摘下来的“三朵花”必须趁新鲜送到收购单位。也有虎丘花农自己在城市卖花,但大多是年轻女性,赚点零花钱。据说在养花人的领域里,有一句话叫“此生卖花,来世美”。
街上买的白色兰花、茉莉花和栀子花
1961年,中国当代风景画家钱松喦创作了油画《虎丘花农》,表现了花农的辛勤劳动。国画运动改革期间,用传统的笔墨语言,以写实的方式,真实还原了花农劳动的场景:花棚里的花盛开,远处的花园无边无际,花农们在搬运花盆上船。
虎丘花农
相传北宋苏州人朱厝因迎合收集奇花异石的“花石纲”而被杀。后来,他被政府限制从事农业、工业和商业工作。为了活命,朱的子孙们住在虎丘脚下,以种花为生,制作树桩盆景,在私家园林中劳作,或沿街叫卖...明清时期,虎丘、山塘的花农众多,不仅自产自销,而且是省际间的花卉交易市场,花卉品种多,花卉供应更充足,保证了虎丘花卉的持续流通。清朝乾隆年间,在虎丘建了一座花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虎丘的花农祭拜花神就成了一件大事。清代的《通桥一步录》对虎丘地区的花店(园林)、花市(花市)、栽培品种都有详细的描述。盆景、花卉、草木、水果、及“鬓角”(戴花)共180余种。《姑苏志》载:“春卖花,晨换,五色鲜浓,映城。”是虎丘花农在城里卖花的身影,街上回荡着“一买白兰”的轻柔叫声。古老的农村谚语:“金秋,银凤塘。”门外的村民靠种植“水八仙”(莲藕、菱角、水芹、茭白、芡实、莼菜、香菇、红菱)赚钱,虎丘山下的村民靠三花致富。
由于发明了用香花制作花茶,原本种植花苗的花农转向种植香花,随着花茶的销售,品种逐渐趋于以竹兰、茉莉、白兰、山楂为主。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起,苏州茶商也从事窨花生产。苏州是中国四大山茶花产区之一。曾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产区,鼎盛时期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茉莉花城”。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虎丘的花农分布在虎丘周围,东起沪宁铁路105号桥,西至长清乡民主村,南至乔峰镇西塘村,北至湖北乡盐沿圩的湖北柏杨、长清、齐欣、虎丘、乔峰、山吉,最多5100户,1.35万人。
玳瑁每七八年在花树上转一圈
苏州茶厂成立于1956年,专门收购虎丘花农种植的花茶,加工生产花茶和茉莉花茶。其中,苏州虎丘牌苏茉莉花茶被商务部特选为迎宾茶和国家礼品茶,其特点是香气淡雅而不飘,口感清凉而不浊,余味悠长,茶香和谐宜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村级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原有的花房和花树场因拆迁而逐渐消失,虎丘的油茶生产也逐渐萎缩。茉莉花、白兰花、玳瑁花不再购买,少数花卉零星出售装饰佩戴,造成“茶花村无茶花”的现状。如今,仍有一些老太太出现在苏州市的景点和商业区附近,或者拎着铝饭盒,上面盖着白色兰花和细铅丝玳瑁圈,或者拎着手持花篮,上面盖着略湿的花手帕保存。只是这些多种在广东福建云南。
关于作者:梁,老经销商,也是地道的老苏州人。他对姑苏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萧说姑苏专栏会详细给你讲姑苏的旧事。
1.《国礼鲜花苏州 晓说姑苏|消失的虎丘花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礼鲜花苏州 晓说姑苏|消失的虎丘花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0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