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个怀旧剧场。
作者:胡生
作为一个在上海出生长大的80后,我的青春有很大一部分和电视台纠缠在一起,离不开。放学回家,我把书包扔到一边,打开电视,调到上海电视台,和家人一起等着日剧准时上演...一幕一幕,仿佛发生在昨天。
一切,还出自上海电视台的《海外影视》栏目。1987年10月21日,《海外影视》正式开播。最早播出的是美剧《两代淑女》、《玛丽安》、《家族荣誉》等。,这让当时的观众感到震惊。(至于后来的《成长的烦恼》《猎人》《猎鹰顶》等。,更不用说了)。但要说上海电视台引进这种海外译制电影的由来,还有一部1981年首映的日剧,就是《子三思郎》。
“子三四郎”海报
由于播出时间太早,大部分80后可能不熟悉这部据说造成“万人空胡同”的日剧,包括我。但很明显,子三思郎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实践的人爱上了翻译工作。1984年,上海电视台成立了翻译部,那是难忘的时光。
毫无疑问,真正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的是1995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这个系列有多经典,已经有太多人说得太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现在回想起来,值得一问的是,为什么这部日剧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我们今天还记得它?
《东京爱情故事》海报
当时,被称为女主角茜·李湘的梅梅曾经说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当时看完剧,爱美的女生都知道怎么包围巾,怎么拿包,什么颜色搭配衣服。小细节透露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可以说《东京爱情故事》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女式围巾引领了一代潮流。
在《东爱》播出之前,另一部国产电视剧一度风靡全国,即1990年播出的《渴望》。剧中,、、王都是人生苦难的承担者,他们最简单的追求就是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忍耐、善良、谦逊、沉默……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方式。
但是《东方之爱》告诉我们,爱情和生活是有另一种样子的。和你一生最爱的人在一起是幸福,但不能强求。也可以选择潇洒的转身,给对方留下难忘的背影。谁说,苦难会被忍受,不公正会要求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之爱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当时恰逢社会文化转型,用最通俗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现代性”。以齐铭·李湘为例,她教给上海观众的可能是如何成为当代职业女性和都市女性。
没有爱情和事业,即使离开了喜欢的人,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活得洒脱。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到茜·李湘是如何从90年代的一个小屏幕改变观众对生活的认知的。
在《东京爱情故事》的剧照中,铃木保奈美扮演著名的李湘
不仅仅是茜·李湘。为配音的刘也表示,这份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日剧里年轻人的生活有些令人羡慕。日剧和“海外影视剧”给了我们一个眺望的窗口。
东京爱情故事剧照
今天网上可以搜索到更多的资源,看外国影视剧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一个人在电脑上享受(即使有互动弹幕)和全家人准时看剧是远远不一样的。
全家乃至全社会的讨论热潮,使得当时播出的日剧不再是单纯的影视剧,而是成为舆论场的焦点,引发社会问题。这种现象恐怕新生代很难理解。
现在海外影视剧的质量肯定是照在你身上的,而国内能“走出圈子”的却屈指可数。即使是《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热播剧系列,也无法在文化层面上影响中国社会,给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娱乐性。现在日剧制作更用心,画面更漂亮,却完全成了一小部分忠实粉丝的对象,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但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也许《东爱》太成功了,上海电视台推出的很多日剧都和大川《东爱》的主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回头看他》由织田裕二主演,《一个屋檐下》由江口佑介主演,《以爱之名》由铃木保奈美和江口佑介联袂主演。
对当时的观众来说,不仅仅是青春偶像剧。著名翻译主任林大晋介绍说,上海瑞金医院团委专门给她写了一封信,说《回头看他》播出后,组织了很多年轻医生的讨论。讨论的话题是医德和医患关系。织田裕二饰演的司马医生是个好医生吗?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德重要还是医术重要?至少这部日剧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个屋檐下》海报
《同在一个屋檐下》表现了与中国家庭完全不同的家庭关系,《以爱情的名义》则描绘了年轻人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的种种遭遇和困惑。这些对当时的国内观众来说都是认知空空白。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实主义”。
东京灰姑娘海报
此外,以爱情为中心的日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天堂的金币》和《东京的灰姑娘》(原名《东京神仙演义》)。复杂的三角恋,霸道总裁爱上我...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很多偶像剧的经典框架。事实上,未来播出的早期中国偶像剧,如《扛爱到底》、《京港爱情线》,都有一些地方可以借鉴日剧。
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剧可能会成为很多年轻观众的真爱或人生启蒙。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爱情也可以这样浪漫。这种文化互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介绍不等于抄袭。也许现在的年轻观众对国语配音不感兴趣,更习惯于欣赏原版片源。但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当时上海电视台的配音不仅仅是对原作的复制,更是一种嫁接、打磨甚至再创作。如果把艾东的国语版和原版对比,看不出上海电视台的翻译更文艺,更有纪念意义。这恐怕在如今的字幕组中是很难做到的。
网上有很多关于翻译电影和配音演员的资料,这里就不展开了。但是有一些有趣的地方让人会心一笑。例如,活泼的明石·李湘对永尾完治喊道:“我们去睡觉吧”。普通话版,台词改成了“我们回家吧”。相反,我觉得这样的翻译没有错。有时候,如何说话更符合国情,其实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
如前所述,《东方之恋》很可能影响了导演的选片标准。与此同时,许多经典日剧,包括木村拓哉的《长假》和《爱情世纪》,都没有进入上海卫视的视野。长期以来,铃木保奈美、织田裕二等演员在中国的知名度超过了日剧《大神》。
“长假”海报
除了“海外影视剧”,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电视台14频道每晚10点都有一个名为“中日桥梁”的栏目。这个专栏不仅讲述了日本的风土人情,还及时介绍了最新的日本流行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播出的日剧很少有国语配音,大多是原版。但《中日桥梁》播出了很多相对冷门的日剧,其中一些现在已经绝版。我还记得《五》、《双体》(榎本加奈子)、《爱与和平之爱&和平》(齐藤爱子)、《爱与和弦》(堂本光一、中谷美纪)、江泰寿司店(柏原崇)。
他们未必是日剧的绝对经典,影响力也比不上《东方之恋》,但每天晚上准时等日剧上演,依然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片段。最重要的是,日剧在电视台播出时,长辈似乎更容易接受,这和在网上下载观看绝不一样。恐怕大家都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
《好运》剧照
进入新世纪后,日剧逐渐淡出电视台。在我的记忆中,木村拓哉的《好运》似乎是上海电视台日剧最后的荣耀。至少从那以后,日剧已经远离了中国大众的视线。习惯了下载,习惯了“资源”,似乎渐渐忘记了过去的岁月。时至今日,日剧依然是那种日剧,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已经不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难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以后可以在电视上看日剧吗?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回答。对我来说,当时上海电视台播的日剧可以称得上是我的初恋。不知道,有多少同龄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文化总是为了产生思想火花而相互碰撞。因此,我特别怀念全家人在上海电视台看日剧的日子,尤其是当我的父母可以和我讨论明石·李湘给我的爱是否值得的时候。
声明:我们是《纸都》文化娱乐部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专栏的官方微博是“朋友圈”,唯一的APP叫“The Paper”。本文来源于《论文》的“发挥”专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请随意转发朋友圈。
1.《回首又见他国语 想当年|全家人一起在上海电视台看日剧的日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首又见他国语 想当年|全家人一起在上海电视台看日剧的日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51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