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决战中途岛》,作为一部战争片,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还有一个难得的场景。
首先,电影本身被称为“战争科学片”,不同于传统的战争片。
我们认为战争电影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大家能联想到的经典战争电影有《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硫磺岛来信》《黎明明在这里很安静》甚至前不久的《钢锯岭》。
大多数经典战争片给我的感觉是,通过渲染悲剧场景,深入刻画人物,可以达到“挖掘人性+反思战争”的目的。没有问题,就不多说了。
但另一部战争片相对少见,那就是《决战中途岛》。
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旋律战争片,但相比老美,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什么旋律”与我们无关。在我们看来,这部电影除了电影的奇观功能之外,很可能是一个“科普”功能。
因为这部电影告诉了你从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故事。
从美国人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到美国人急于准备复仇的时候,一群秃头校长整天在自己的茅屋里研究日本人的密码,穿插着东京的轰炸,珊瑚岛海战,约克镇号三天修好的奇迹等等。最后,美国在不利形势下以少胜多,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说白了就是广撒网,展现团戏的视角,每一个细节都展现战争的历史。最终给人的感觉是用电影的手段拍了一部“纪录片”。
《决战中途岛》是这样的,这是一个连小白都能理解的外国战争故事,即使你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也没关系。而且人物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PS,看完电影,我也查了一下。就连尼克·乔纳斯(nick jonas)饰演的那个放下日本自杀炸弹手,最终被抓获并让人沉入水中的角色,都有真实的记录,布鲁诺·格多(Bruno Gedo),企业号的二等机械兵。
历史学家,甚至一些军迷,肯定会对影片嗤之以鼻,因为影片中描述的内容就像小学的课外读物一样,没有深度。
对了,《决战中途岛》还是PG-13家长指导,血腥场面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台阶,没有任何门槛,面向大众。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定位,噱头就是场景。
拍摄《独立日》和2012年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导演最擅长大场面,但叙事水平一般,一般都很平淡,更谈不上深度,他是《感官部》的导演,2012年就能看出来。
所以,这也是这位非常擅长演大场面的导演,出道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接触过战争片的原因。我们经常玩不了那些战争片的特色。
但《决战中途岛》恰好是这种战争片,却和他合拍。故事平铺,到了关键环节就直接上大场面了。狂轰滥炸会热血沸腾,引人注目,可以忘记前面吞水一样的叙事。
像《决战中途岛》这样的战争科普片并不是唯一的。1970年,电影《虎!老虎!老虎!“也是这样一种类型,即大事件的描述。
而且好的一点是意识形态比较中立,双方都有描述,可见“宣传”不是主要目的。
PS当然不能完全泯灭“意识形态”,但有所偏颇。比如本片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主流史料拍摄的,包括鱼雷换炸弹,5分钟命运等。,但并没有强化这些内容,而是着重于飞行员的无畏精神。
还有《抗日侠客》的南云忠义,在影片中还是比较客观的。
所以说到战争片,有些观众觉得不想看,包括女观众觉得血腥残忍,怕看不懂。没事,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没有门槛,可以看做娱乐片,看无差别轰炸就好。
PS比如我这样的伪军粉丝,一直有一种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隔了很久的错觉,看完电影才知道日本刚刚在美国放背刺才六个月,没多久就被人揍了一顿。
什么?角色我认不出来了。没事的。这部电影的主要角色是熟悉的面孔,漫威反派,DC反派和快速反派。。。
可见这部电影的选角还是很用心的,关键是和原型挺像的,尤其是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尼米兹。
关于电影的部分,到目前为止,先说电影中少见的场景。我相信很多喜欢军事的朋友来到这个地方:
人类战争史上最危险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加速俯冲,自上而下投弹,这种奇观战术现在早就被淘汰了,就像游隼捕猎一样,从天上一头扎进水里,根本拦不住车。谁知道最后是什么,这绝对很难。这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轰炸的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没有雷达和制导,只能扔“铁饼”,扔炸弹绝对是门学问。
先不说B-29,一种配备轰炸瞄准镜的专业轰炸机,而是一种能装炸弹的单引擎战斗机。如何才能瞄准目标?
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由于惯性,下落过程中很难击中目标。所以有一种特殊的投掷机动,就是滑动轰炸的方式,建立小角度的俯冲路线,机头对准目标向下俯冲,目标嵌套在瞄准镜中,可以提高精度。
但是没用,因为战斗机太快,俯冲角度比较小,轰炸精度不高,所以能不能命中就看缘分了。
在此基础上,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更夸张的战术,即俯冲轰炸。一战时被英国皇家空军队采用,后来被广泛使用,直到一种特殊的俯冲轰炸机出现。
这架战斗机的机身是特别设计的。一是飞行速度不高,装甲较厚,能承受部分火炮火力,二是能承受大角度下潜和引体向上的过载,有下潜速度刹车,下潜角度可以更大。
潜水角度有多大,如电影所示,可以达到70-80°,潜水路线接近垂直!
这时候只要把目标放到视线内,保持俯冲角度和航向,达到一定高度投弹!这样可以保证精度和速度!不知道比B-29轰炸机高在哪里!
轰炸结束后,立即拉起飞机。拉起来就是猴子,拉不起来就是猴子孙子。
这种轰炸方法的精度,别说战舰,就是小坦克也能打,而且是对方最弱的“头”。炸弹的威力是加速度辅助的,没有装甲可以携带。
最好在《中途岛决战》中使用这种战术,用炸弹砸穿赤城号航母的甲板,然后炸弹打到二楼后爆炸,引爆弹药库。
“杰里科之角”
电影中,贝斯特和他的妻子驾驶着著名的SBD无畏俯冲轰炸机,还有一个细节。投弹时,他们有专门的投弹辅助器将炸弹向前抛,以便将炸弹抛出螺旋桨旋转半径。
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是德国的ju-87“Stuka”,它空是专门为俯冲轰炸设计的,俯冲速度高达600km/h,很快就赶上了喷气式飞机的速度。而且轰炸精度高,据说牛逼的飞行员都能往人家烟囱里扔炸弹。
德国的闪电战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才好看。不仅波兰人害怕,苏联人也在发抖。德国王牌飞行员汉斯·乌利·希曾驾驶斯图卡摧毁了500多辆苏联坦克。而且斯图卡的俯冲声被称为杰里科之角,可以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那人说,这种轰炸方式,不会被击落吧?飞行员能忍受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种投弹方式除了种在地上,不容易被击落,因为你的正确位置只是一个漏洞。
以中途岛战役为例。二战早期战舰的反空火炮的布局和射击边界都是为鱼雷飞机准备的。
谁家的大炮很少打到头顶,就算能打到,也是尴尬的仰角。
如果要清理俯冲轰炸机,大部分靠交叉火力。但在当时的战场上,俯冲轰炸机不止一架,比如Best的好朋友林赛,他驾驶的是鱼雷飞机。
当时这两架飞机在战场上配合,林赛假装用鱼雷飞机攻击,负责吸引对方防御空炮火。
最重要的一点是鱼雷机把对方的Zero战斗机吸引到了低处空,为俯冲轰炸机扫清了空的领地,俯冲轰炸机在火力网中找到了空的空隙,一头扎进去,投下炸弹爆炸。
轰炸成功后,就倒霉了。
因为俯冲轰炸机太重,飞得慢,弹药也用光了,俯冲拉起来既没有高度也没有速度,基本上就是目标,对方战斗机和火炮随时可以欺负,所以这是俯冲轰炸机最艰难的时候。
这么高的加速度,全靠头铁,所以轰炸机的名字叫“无畏”。
所以二战后期俯冲轰炸机失败,包括德国“斯图卡”,被英国空部队欺负,转移到北非战场。后来他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孤注一掷的战术消失了。
综上,这是《中途岛决战》最大的看点。
想象一下珍珠港的轰炸方法,记得那个著名的剧情,就是炸弹冲破亚利桑那州的甲板,引爆了弹药库。但这种轰炸方式一看就是外行,能打中就奇怪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应该是俯冲轰炸战术第一次在影片中有详细的展现,而且极其华丽,真正体现了这种战术的危险性和奇效。
PS,说起《中途岛之战》,影片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就是引用了大量的纪录片镜头,也就是约翰·福特在战场上拍了一部关于中途岛之战的纪录片。
是的,在电影中被拍摄的老电影制作人是约翰·福特,这也是事实。为此,福特导演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当时其他好莱坞导演都是上战场拍的,叫“五虎”。网飞的纪录片系列《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部分典故。
可能电影夸张了,也可能和大家想象的战争片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俯冲轰炸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刺激,从第一人称角度来说。
鸡蛋1:鹦鹉螺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舰载机第二波攻击后,目标找不到。在燃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大队长麦克罗斯基指挥官决定继续搜寻。
结果,我发现了一艘高速航行的日本驱逐舰“兰号”。
于是美国舰队秘密跟踪“兰”号驱逐舰,很快就找到了四艘日本航空母舰,并让其中三艘燃放烟花。
这个留守破坏者导致了美国的胜利。为什么会掉队,因为一艘潜艇——SS-168鹦鹉螺号。
这部电影也上映了。鹦鹉螺号潜伏着,发射了几枚鱼雷,没有击中目标。“兰”号留下来是为了防止潜艇上浮。扔了炸弹之后就去追大部队,好歹成了胜利者。
有趣的是,这是鹦鹉螺传说的开始。
包括他们1942年去东京湾击沉一艘驱逐舰,完好无损的回来?!然后合影!
作为潜艇,它装载了两挺152毫米舰炮,一度被用作小型驱逐舰。敌机来了就俯冲,敌机走了就飘上来当大炮,给登陆突击队提供火力支援,打击舰船坦克,打下一架飞机。
鹦鹉螺号的22次沉没结果中,超过一半是舰炮。。。
因此,它们被称为“天上的鹦鹉螺”。他退役后,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继承了这个舰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很有意思。
本来对二战一点兴趣都没有。正是因为在这些轶事和故事中找到了乐趣,我才慢慢对二战史产生了兴趣。当然,前提是要防假冒。后来我发现我那些年看的很多二战故事都是假的。。。也很郁闷,所以,其实需要看一些战争科学的电影。。。。
鸡蛋2:王牌飞行员
电影里主角Best的故事是真的,扔了三颗炸弹,其中一颗被扔进赤城的电梯,砸进机库,引爆炸弹和鱼雷。最后,一颗炸弹摧毁了一艘航空母舰,创造了历史。
运气是真的,但是人家也是胆大包天铁血+高科技,而且他之前是他们队里的轰炸冠军,风格还不错。
我还把Best的搭档“阿丽塔里的雨果”吓成那样。孩子对我说:“我怎么会有这样的伴侣呢?”。。。
对了,这个人叫理查德·贝斯特,队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迪克”,所以他的名字叫“迪克·贝斯特”。
没错,就是你字面上的意思。国外也有吊轰炸天的说法
但可惜的是Best 1944年因为吸入太多碱性气体退役,有一张可以放一辈子的唱片,但这张还是挺低调的。他于2001年去世,享年91岁,葬在白宫旁边。
1.《俯冲轰炸 了解一下史上最危险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俯冲轰炸 了解一下史上最危险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59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