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新媒体专员28日,上海地铁迎来了首次大规模晚点运营。10号线和16号线全线正常情况下分别延长25分钟和30分钟,另外1、2、7、8、9、10号线在周五和周六延迟到零,最后一条在元旦前。

记者29日从上海地铁获悉,28日上海多条线路延迟运营首日期间,上海地铁客流量达1186.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地铁晚点运营为乘客提供了便利,背后是一群“地铁人”的汗水和努力。

地铁运营延误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为了积极响应乘客延误运营的需求,让乘客获得更便捷的体验,上海地铁推出了多条线路延误运营的方案。

上海地铁延迟运营第一天,记者亲自实地采访。过去23点15分,人民广场站已经结束运营,28号晚上的这个时候,8号线人民广场站门口仍有乘客进站;23时36分,记者在1号线车厢内看到,约五分之一的座位上坐着乘客,部分是外国乘客,车厢内秩序井然;23时41分,记者在1号线黄陂南路站台上遇到了正在等车的路先生。陆先生告诉记者:“我经常加班,住得离家很远。我以前选择夜车回家。得知地铁晚点的消息,我很高兴。另外新天地还有酒吧等很多娱乐场所,周末0点左右应该会有更多的乘客。”

地铁晚点涉及很多线路和车站,覆盖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重点商业区。来自上海地铁的数据显示,多条线路延迟运营首日,上海地铁客流量达1186.7万人次,创下单日最高客流纪录。延长运营期内,晚点线路共运送旅客1.7万人次,骨干线路夜间晚点效应开始显现。

数据分析显示,客流新高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一是恰逢“五一”,节假日前通勤客流与休闲购物客流叠加;第二,近年来,本市各种展览和演出集中,乘客出行意愿增加,客流持续高涨;三是小长假附近到上海旅游的游客地铁出行和换乘次数增多;第四,上海地铁多线延迟运营第一天,乘客贡献了一定数量的夜间出行。

地铁运营时间的延长为乘客提供了看得见的便利,背后是“地铁人”的默默守护。地铁运营延误对前端运营和后端维护都是一个挑战。为了延长运营时间,上海地铁在设备维护、服务措施、夜间施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当晚,记者来到8号线控制中心,看到办公室灯火通明,调度人员在显控系统大屏幕前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名调度员说:“延误运营会增加地铁工人的工作压力,导致后期离职。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运营压力会加大,突发事件的概率也会增大,一刻也不能放松。”

徐峰是八号线的引导司机。他的主要职责是在列车遇到故障时协助驾驶员排除故障和一些联合控制操作。徐峰表示:“延迟运营后,我们将通过持续的联合控制,让司机保持专注,确保运营安全。”

深夜,记者来到上海地铁维修公司梅龙基地,那里有20多列火车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对于维修人员来说,延迟操作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工作节奏的加快。车检队负责人姜告诉记者,一小时的延期作业不仅将为深夜维修工作增加一小时,而且工作状态将更加争分夺秒,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将更加精细化,使延期工作更加扎实可靠。

1.《看得见的便利和看不见的努力——直击上海地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看得见的便利和看不见的努力——直击上海地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4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