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为空、空为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但是佛教所说的“色”和“空”是什么意思呢?佛经中的“色”字与世俗生活中使用的“色”字有何异同?

其实佛教中的“色”和世俗生活中的“色”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颜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性颜色”。相关词有好色、女、艳情、美;佛教的“色”没有这个意思,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叫色。颜色是变化的空,就像心经说的“颜色是空,空就是颜色”。佛教认为,人心之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体和自然。世界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叫“色”。

佛教色彩观空

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组成的。四要素是“土、水、火、风”。四大因素因业力的和谐而构成一切,又因业力的逆转而被称为“空”。

几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详细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化学不死定律。佛教说万事万物都是暂时的因果报应与和谐,没有永恒的原则,包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只是我们有主观意识,一直在的时候会有喜、怒、悲、喜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有不好的动机或者冲动。

佛教的色彩观空告诉你不要有自我依恋。看到一切都是由于和谐,不要执着,就是要在有色世界里树立“看见空不是空”的观念。

佛教常讲“缘起空”,明白万物皆是一时的因缘与和谐,不执着于我,更重要的是,不执着于我就是缘起空。

佛教有五层含义空,分别是色彩、接受、思维、行动、知识。这里的色彩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接受、思考、做、知都是精神上的东西。人要想打破自我,也要看空。

比如佛教讲六净,六是眼、耳、鼻、舌、身、心;还说六尘不沾,意为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说明,我们和一切事物一样,都是暂时的业力与和谐,没有必要总是主观地执着于一个自我。佛教更注重修身养性的方法,达到无我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用生命变化和物质运动的宇宙观告诉人类不要有太多的自我依附和主观思想。除了这些,你不会吃亏。这就是空成佛的原因。

什么是颜色?

广义的色彩是物质存在的总称;狭义的颜色是指眼睛根部所占的位置。

广义的颜色可以用来表达宇宙中自然的物质和生命,从恒星到尘埃。狭义的颜色是指人眼可以识别的物体,如红、黄、蓝、白、黑等。,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低的差异,人类行走、生活、坐着、躺着、拿取、放弃、弯曲、拉伸的差异,都是指眼睛所取的领土,所以叫颜色。

在佛教中,色彩方法可分为表观色、非表观色、微色和偏色。

“外观色”:指世间的淡色,如青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长、短、高、短等,可以表现出来。即使在由土、水、火、风组成的物质世界里,一切物质存在,包括众生的肉身,都是可以表达的。

“无色”:属于精神方面,抽象,无法表达。例如,我们都知道原子能,但那是什么“能量”?除了正规学物理和理科,一般人都不清楚。

“微色”:相当于现在科学上的原子和核子,小到几乎看不见,科学仪器都能看到,所以叫微色。

“极色”:很大,延伸到星系系统的另一边,包括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些东西,称为极色。

这些是上色的方法。简单来说,色彩是由土、水、火、风四个因素组成的世界。所谓“菩萨无处安身”,就是我们不要坚持色相施,不要有物的观念。

比如做一点功德,给一点钱,或者给一个人救济,就是活下去,付出。学佛的人在帮助或救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觉得有对象。拥有一个对象的想法应该被抛弃,不应该被记在心里。

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着眼睛坐在那里,我们都住在那里施舍。他嘴里说要放下,但什么也放不下,腿也麻木在那里。为什么我的腿站不起来发麻?因为我活在色彩法则里。众生皆活在色彩修行中,但菩萨所谓的“施而无色”并不是活在这种色彩中。

1.《色即是色 色即是空——佛教的“色”究竟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色即是色 色即是空——佛教的“色”究竟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4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