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广州路和中山路交叉口的西侧,有一条普通的街道,叫做小粉桥。小芬桥一号是一个宁静的庭院,一栋两层坡顶的西式建筑,盖在高高的法国梧桐后面。一切都显得平凡而神秘。透过它宽大的蓝色门牌,院门两侧挂着几块匾额,隐约感觉有些不一样。
从前有一个德国人,他的名字现在被南京人广为人知,那就是约翰·拉贝。当时他是德国西门子在中国的代表。他早在1909年就来到中国工作,担任西门子北京、天津和南京代表处的代表。1932年他来南京时,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938年2月23日,国内纳粹征募;他向南京难民深深下跪,责怪自己没能救市民于水火,悲痛而归。他伟大的人性光辉和对人类无私的爱已经渗透到现在,并且永远存在。
75年前的今天,南京被日军占领。当时,拉贝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这个组织的初衷应该是滞留南京的外国人的自我保护机构。随着冰鲜不可思议的发展,拉贝在自己的住处收留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在此期间,他用文字、血和泪描述日军的暴行,并将其制成《拉贝日记》,成为日军炮制可怕的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拉贝先生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牙齿。
入口处有楼梯。
拉贝故居在南京大学。自1997年以来,NTU开始保护其故居,并计划建造一座纪念馆。2005年12月,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有限公司和南大签署协议。资金由德国捐赠,南大负责故居的修缮、纪念馆的建设和管理。
在拉贝的老房子里,陈列着各种展品和图片,介绍拉贝的生活。铜牌上有一行是:南京好人。这应该算是南京白话,意思是对南京好的人。
拉贝和他的妻子朵拉。
1909年,拉贝去北京工作,同年10月25日,他和女友朵拉在北京结婚。
拉贝使用的通行证和印章。如果你看过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你要知道,一个通行证,可能意味着生死抉择。比起电影里的拉贝,真实的拉贝是多余的,更坚定自信。然而,看完电影后,拉贝变得更加肉肉的,他的同情心,他无助的眼神都动了。
拉贝保存的中国瓷器和电风扇。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是拉贝的人生观。
拉贝于1938年被中华民国政府授予三色采玉勋章,1950年在德国柏林逝世。从此就消失了。直到1994年,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准备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经常提到一个德国商人拉贝的名字。后来,他通过相关渠道找到了拉贝的亲戚莱茵哈德和他的妻子,了解了拉贝的日记。拉贝的日记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铁证。拉贝的名字终于回到了他热爱的中国南京。
拉贝在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期间,拯救了25万难民。在1938年他被命令返回德国之前,25个难民收容所的负责人联名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赞扬他同甘共苦,救死扶伤,避免了困苦和恐惧;并感受到这种美德,表示了深深的感激。
二楼普通空房间。
北立面的爬墙植物。
最后,我想用约翰·拉贝先生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教授在2006年10月31日上午拉贝故居揭幕仪式上所说的话来结束我的发言:为了和平,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害怕困难。
1.《拉贝故居 拉贝故居-永不忘记的纪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拉贝故居 拉贝故居-永不忘记的纪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6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