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传承中,往往知道为什么容易,为什么难。所以,要真正实现“好”,大多数人需要时间参与酝酿。比如读书,正如苏轼所说,“旧书百读不厌,但时间大概不仅仅涉及到“百读”和“百读”。同时,它以读者过去的生活时间为基础,准备了思考的背景、逐渐成熟的心智和足够的经验。有时候,这些可能更重要。

所以人们往往会有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同一部作品的经历,时不时会有新的认识。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甚至有隔膜的文章,有一天重读了一遍,让人感叹“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的好”。这种感叹看似顿悟,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都知道足够的时间积累了,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而且也不一定是此时所理解的“好”才是最真实的。后来随着时间的进一步行动,可能会有更多的领悟,更多的感叹,越来越多的“清”味。很多年后,我重读方志敏的名篇《贫穷》,反复品味“贫穷、白色、朴素的生活是我们革命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我感受的恰恰是这个过程和味道。

很多年前我读《贫穷》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一部著名的革命者的杰作,从结尾那句话就能看出里面充满了力量和忠诚。当你再读一遍的时候,你就越能体会到简单和冷静的味道。再读是出于对一部剧名字的好奇。在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中,有一部以方志敏为主角,诠释方志敏监狱经历的话剧,还有青岛京剧院创作的《贫困的方志敏》——我对这个话题好奇了一段时间。

“之”字作为助词,用法很多,这就决定了至少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大致相当于“的”,一个类似于书章分隔号。如果解释为前者的话,当然是简单的偏句,这是传记最常见的文体。而用后期的方式解读,更像是把一个看似抽象的主题和一个特定的人联系起来,打开他们之间的张力。人是过去的革命者,但主题不仅仅属于过去。

1935年1月,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主要创建人方志敏在北上途中不幸被俘,在狱中写下《扶贫》等文稿。“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奋斗中,我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奢侈。办理的金额总是几百万;但是为革命筹集的钱却一点一点地用于革命事业。”这是80多年前公私事务的偶然记录。这种公私之间的“考验”在今天并不那么突出。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

但在简单的生活和巨量的金钱奢华的生活之间,文章记录的选择是平静而坚定的。这种选择并不是大家熟悉的“天必降大任,人必苦其身,必先苦其心、筋骨、饿死其皮”的论调,也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苦。方志敏在他的扶贫文章中使用了“简单”这个词,更中性,更有价值。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的“贫穷”与其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状态,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和境界的状态。当然,几十年过去了,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要强调精力充沛、能抵抗诱惑和腐蚀的因素。然而,从“简单”的角度重新理解“贫穷”,重温革命先烈关于公私分明的实践,其意义不能止于抵制诱惑。再往下,就是对信仰的追求。

方志敏冷静坚定的选择,来自于对信仰的顺从。“我们的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贫穷、白人和简朴的生活是我们的革命者能够克服许多困难的地方”。在题为《贫穷》的短文中,方志敏因篇幅有限没有细说,但他的笔法却反复涉及他对“革命”这一终生信念的理解。在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可爱的中国》中,描述得更为清晰:

“我老实告诉你,我热爱中国的热情和小学时一样真挚;我要打败作为中国民族解放心脏的帝国主义,或者像火一样炽烈的帝国主义。”“如果我还能活下来,我活下来的时候总有一天会为中国哭泣;如果我活不下去——死了,在我流血的地方,或者骨头断了的地方,也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而这花也算是我真挚的寄托。微风中,花若上下点头,可视为我对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战的爱国者的诚挚致敬;如果那朵花在左右摇摆,可以看出我在唱革命歌曲,在鼓励战士前进!”

简单的生活,和平的选择,可能就是建立在这样对国家对人民炽热的爱上。

1.《重读与重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读与重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8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