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七月十七日电:“炒”出一个“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中国新闻社记者张素
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泽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被炸药和炸药伴随。最近,他接受了中国新闻社记者的采访,讲述了60年来炸药和爆炸物的生活。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当时东北三省已经被日军占领,他在日伪政权下的童年成为他屈辱的记忆。他在心里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王泽山选择了炸药和其他同学不想去的炸药专业。回忆报考原因,他说:“既然是国家设立,国家需要,就需要有人去做”。
火药曾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但近代以来,中国的爆炸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没有炸药,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很难发挥作用。”王泽山说。
王泽山出生在战争年代,目睹了祖国的覆灭,深知“加强国防”的重要性。学完之后,他毅然投身科研,立下誓言:“跟踪模仿永远受人制约。我们必须做的是站在国际社会的前列,必须走在前面。”
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陆续攻克难题,提高炸药的高能性能。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三冠王”:1993年因废旧炸药再利用多项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因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的尖端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因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推进剂装药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外界只看到荣誉接踵而来,却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小组成员杜平说,王泽山的脑海里没有“一周中的哪一天”或“假期”,只有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有一次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射击场做了一个实验。室外温度约为零下27摄氏度,用于测试的高速摄像机是“罢工”杜平说,但是王泽山快八十岁了,就像队里的年轻人一样,“在外面呆一整天”。
对其他人来说,王泽山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老人。他紧跟潮流,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和PPT,会用手机App订火车票。“他的思维和状态都很年轻,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他已经80多岁了。”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Xi·闻战说。
如今,这位培养了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依然活跃在科研领域。“作为一个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对科学技术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深刻地理解了重要科技领域的优势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筹码。”王泽山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所向往的,是每个人的责任。“正是这种信念一直支持着我。”。
1.《"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9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