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寿山石沙龙,如何做好寿山石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福州在历史上寿山石沙龙,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玉茂、林谦培的传人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溪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总的来说,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

寿山石雕“东门派”鼻祖林谦培少见传世雕品《送子观音》

这尊《送子观音》雕像,藏锋不露,写实入微,精工至极,似能触其肌理质感,既有仙家的庄重气韵,又带出了人物的慈爱情感,每一个细节都值玩味寻味。在老工韵品间,可以品味出林谦培作品在延续清中早期供奉体系特点的同时,更侧重布局结构形成互动之气韵,形成人仙呼应,强化与加深布局结构,静中蓄动,气机牵引,强调气势之磅礴。

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继杨璇、周彬之后,福州还有董沧门、奕天、妙巷等人继承“钮雕”传统,闻名于世。清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周彬、杨璇的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并各自收徒传艺,各扬其长,以后又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有同风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也就是“西门派”和“东门派”。后经过逐渐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学院派”。

林清卿以降“西门派”薄意风格田黄石 薄意随形章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和石纹均千差万别,品种繁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加之石雕艺人因材施艺,在作品中融入质朴隽永的情感趣味,故而寿山石雕作品普追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和意境美的审美特性。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截至2016年,福建省寿山石雕的生产制作单位,已由传统的福州地区发展到十多个县市,从业人数达二十多万人,各种精美的石雕产品行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关部门加大了宣传、扶持和保护寿山石的力度。不但在寿山石的产地建立了寿山石文化村和中国寿山石艺术馆,扶持寿山石雕艺术创作,同时还划定保护范围,制止滥采滥挖。

目前由于老挝石的冲击寿山石市场一直低迷,老挝石品种材质和寿山石几乎一样,而且色彩更加丰富,目前福州也成为老挝石集散地。福州寿山石雕刻工艺要传承下去就要不注重材质注重工艺,比如新疆和田玉一样所有的材质类似的统称和田玉。福州寿山石雕刻文化也要把所有类似寿山石的石头统称“寿山石”。

1.《寿山石沙龙,如何做好寿山石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寿山石沙龙,如何做好寿山石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927572.html

上一篇

硬核科普|摇滚的历史

下一篇

寿山石沙龙,寿山石如何鉴别,寿山石印章鉴定方法?

寿山石沙龙,寿山石怎么保养?

寿山石沙龙,寿山石怎么保养?

1寿山石沙龙、看地域。北方冬天必须上油,最好用自封袋封好,其余时间浅浅的一点油就可以。南方平时可以不上油。 2、看石种。芙蓉、汶洋、连江黄,太极、高山类这类的石头最好上...

寿山石沙龙,曾经平凡无奇的寿山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四大印石之首的?

寿山石沙龙,曾经平凡无奇的寿山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四大印石之首的?

寿山石曾在清代辉煌一段时间,仅在皇亲国戚之间流传,偶有文人雅士拥有一些,民间很难接触到,故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民国曾有小作坊加寿山石,老百姓才稍有接触,算是知道寿山石之名寿山石...

寿山石沙龙,艾叶绿石的纹理特征是怎样的?

寿山石沙龙,艾叶绿石的纹理特征是怎样的?

寿山艾叶绿早在南宋即已成名。明代晚期谢在杭评印石艾叶绿为第一寿山石沙龙,足见艾叶绿石质优良,非他石可比。 艾叶绿的色泽及纹理特征:《观石录》描述为“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