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庵的《枫桥夜泊》:融合中外文化,表达对民族与未来的迷茫之情
《枫桥夜泊》是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创作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作者简介
刘雪庵生于四川铜梁县一个小镇,从小失去父母亲,由兄长抚养长大。他一生都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并将早年所受到的传统教育与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所学的西方作曲技法相互融合。刘雪庵的艺术歌曲创作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众多电影音乐、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
▲刘雪庵
《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
在刘雪庵的创作生涯中,他的艺术歌曲大致可以归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现代诗词艺术歌曲两大类。在这两类不同题材的艺术歌曲中,以古体诗词为主要题材的艺术歌曲主要以《枫桥夜泊》为代表。但是以现代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其音乐风格近似古诗词歌曲风格,只是在内容表达方面相对自由一些,这类歌曲以《飘零的落花》、《追寻》等为代表。在这两种不同的歌词类型中,刘雪庵创作的艺术歌曲都展示出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与古典歌词气质。
▲苏州寒山寺
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创作具有古香古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枫桥夜泊》原是唐朝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城外的姑苏寒山寺时,有感于当时的泊舟静夜、孤独思亲的情境而创作,这一首经典名诗,流传千古,直至今日仍为人们所喜爱。在这首诗歌中,张继运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形象、传神地刻画出一幅秋夜江南、水上行人的场景画面特点。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描述,很具体地表现出江南深秋夜晚的愁情别绪,尤其通过“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描述,很好地展现出不同的景物及其气氛、情绪特征,从而表达出了 作者的淡淡“愁”情怀。
▲古诗词《枫桥夜泊》
刘雪庵将这首古诗词作为歌词,创作了一幅带有“惆怅”、“凄凉”、“悲情”、“孤独”情绪的画卷,成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刘雪庵运用音乐很好地发掘出张继的“愁”的特征,其音乐在 揭示他作为一个乱世游子的个人孤独心境特点之外,还表达出为国 担忧的情感特点。因此,刘雪庵对古诗词中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发掘, 表现出他本人的家国情结。
▲诗人张继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逢民族危亡、 危机四伏,这首作品不仅表达出了刘雪庵内心的痛苦情感,还表达出他在乱世飘零下对国家、民族前途的迷茫、彷徨,展现出无奈与痛苦的心情。他通过这首诗中的词汇、语句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这首歌曲中的歌词与音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缠绵悱恻、悠扬隽永的美学风格特征。刘雪庵创作这首歌曲的初衷是为了表达他对中华民族危亡境遇的担忧,表达他作为 一个艺术家对社会发展、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牵挂与关注。
《枫桥夜泊》的体裁与题材特征
是一种源于欧洲的体裁。这种欧洲传统的声乐体裁盛行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后,艺术歌曲的本土化、民族化便成为中国作曲家探索旋律和歌词结合的重要课题。《枫桥夜泊》无论是从诗词的审美还是曲谱的创编上都堪称经典,其体裁虽然源自欧洲传统文化,但是在歌词的选择中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气质特征。歌词音韵与音乐气质这两个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元素,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得以清晰、明确展现。《枫桥夜泊》不仅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审美性特点,还同时具有很个性化、地域性的体裁与题材特征。
鉴于艺术歌曲中使用的歌词是古诗词,音乐旋律的风格与诗歌的韵律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在保持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同时,也实现歌词音调与旋律音调的某种“同步”。这首经过刘雪庵精选的优美古诗词中的韵味与意境,其情感被富有变化的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韵律美感特征,从而成为这首艺术歌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
结语
刘雪庵所创作的《枫桥夜泊》不仅展现出他深厚扎实的音乐创作能力,还表现了他对歌词与歌曲的完美融合的探索,独具匠心。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当具备原词作者张继一样的情感特点。同时,在展现期望家国平安的无奈时,还需要揭示出刘雪庵与张继相隔千年时空,却同对民族、家国命运有着无限忧思和美好期盼的情感特征。
1.《刘雪庵《枫桥夜泊》:融合中外文化,表达对民族与未来的迷茫之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雪庵《枫桥夜泊》:融合中外文化,表达对民族与未来的迷茫之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931350.html